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85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它包括主体支撑架、设于主体支撑架两端部且位于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侧撑架、固定设于主体支撑架中部且位于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中部撑架,中部撑架包括中部主撑板、连接于中部主撑板侧面中部的中部副撑板,中部主撑板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由上下端部向中间递减且其朝向中部主撑板的后侧端弯曲,中部主撑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向中部主撑板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定位板,位于上方的第一定位板与主体支撑架相固定连接。能够为车体提供足够的强度,在需要吸能时能够吸收撞击能量,但不导致支撑结构入侵车体,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作为汽车前端诸多零部件的支撑安装平台,现在的汽车前端框架一般是将L,H或U型断面用在其上部和两侧,用以提升框架的承载能力和抗扭转能力。由于可能在一些情况下,如前端框架受极限拉力,两侧L形侧支撑并不足以提供框架相应的强度,刚度,使前端框架产生过度变形,但若侧支撑的强度足够但整体性较好,存在侧支撑侵入车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其能够为车体提供足够的强度、在需要吸能时能够吸收撞击能量,安全性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它包括主体支撑架、设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两端部且位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侧撑架、固定设于主体支撑架中部且位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中部撑架,所述中部撑架包括中部主撑板、连接于所述中部主撑板侧面中部的中部副撑板,所述中部主撑板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由上下端部向中间递减且其朝向中部主撑板的后侧端弯曲,所述中部主撑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向中部主撑板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定位板,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主体支撑架相固定连接。
[0005]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部主撑板的前后侧面上且位于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别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孔,位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中部位置的所述第一孔的宽度小于位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端部位置的所述第一孔的宽度。
[0006]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中部副撑板主体呈V形,其上端部斜向上延伸且下端部向斜向下延伸,中部副撑板主体上端和下端具有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板,其中部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中间相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定位板之间。
[0007]另一种实施方式,每个所述侧撑架包括相对称设置且呈L形的半侧撑板,所述半侧撑板包括竖直设置的长板和横向设置的第三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和位于下方的第一定位板齐平。
[0008]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体支撑架沿横向设置,其垂直横向的端面呈几字形,所述主体支撑架盖设在侧撑架和中部撑架的上端部上。
[0009]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主体支撑架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孔,所述第二孔开设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与所述中部撑架连接处的前侧和左右两侧。
[001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能够为车体提供足够的强度,在需要吸能时能够吸收撞击能量,但不导致支撑结构入侵车体,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2]附图2为中部撑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4]如图1所示,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包括主体支撑架1、设于主体支撑架1两端部且位于主体支撑架1下方的侧撑架2、固定设于主体支撑架1中部且位于主体支撑架1下方的中部撑架3,中部撑架3包括中部主撑板4、连接于中部主撑板4侧面中部的中部副撑板5,中部主撑板4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由上下端部向中间递减且其朝向中部主撑板4的后侧端弯曲,中部主撑板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向中部主撑板4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定位板6,位于上方的第一定位板6与主体支撑架1相固定连接。
[0015]中部主撑板4的前后侧面上且位于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别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孔7,位于中部主撑板4的中部位置的第一孔7的宽度小于位于中部主撑板4的端部位置的第一孔7的宽度。中部副撑板5主体呈V形,其上端部斜向上延伸且下端部向斜向下延伸,中部副撑板5主体上端和下端具有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第二定位板8,其中部与中部主撑板4的中间相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定位板8位于两个第一定位板6之间,第二定位板8和第一定位板6相垂直。
[0016]每个侧撑架2包括相对称设置且呈L形的半侧撑板9,半侧撑板9包括竖直设置的长板10和横向设置的第三定位板11,第三定位板11和位于下方的第一定位板6齐平。
[0017]主体支撑架1沿横向设置,其垂直横向的端面呈几字形,主体支撑架1盖设在侧撑架2和中部撑架3的上端部上。主体支撑架1上开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孔12,第二孔12开设在主体支撑架1与中部撑架3连接处的前侧和左右两侧。
[0018]本技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若碰撞强度低,则只需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具有足够支撑强度即可;但当碰撞强度大,需要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吸收碰撞动能,则需要前端框架支撑结构作出安全有效的吸能变形,而向车体两侧向外形变是较为安全的形变方式,中部撑架3能够朝向后端形变,而每个侧撑架2能够向左右两侧分离进行泄力吸能,保证车体内乘客的安全。
[0019]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体支撑架、设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两端部且位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侧撑架、固定设于主体支撑架中部且位于所述主体支撑架下方的中部撑架,所述中部撑架包括中部主撑板、连接于所述中部主撑板侧面中部的中部副撑板,所述中部主撑板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由上下端部向中间递减且其朝向中部主撑板的后侧端弯曲,所述中部主撑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向中部主撑板的前侧延伸的第一定位板,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定位板与所述主体支撑架相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前后侧面上且位于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别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孔,位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中部位置的所述第一孔的宽度小于位于所述中部主撑板的端部位置的所述第一孔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框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总军杨锐崔新涛翟乃斌张增超
申请(专利权)人:清友苏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