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代旭升专利>正文

电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84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加热器,它由外壳、电热棒、盘管等部分构成,电热棒、盘管都位于外壳形成的空腔内,盘管是在空腔内均匀分布的蛇形管。它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耗电量大、热传导效率低、加温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是一种适合于油田罐储原油或其他液体的加热使用的较为理想的电加热装置。(*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为油罐储存及管道加温输送的原油或其他液体加温的电加热器。目前,普遍使用的电加热器采用电炉丝通电发热,利用辐射将热量传递给需加温的液体。它主要存在耗电量大、热传导效率低、加温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节电、热传导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电加热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电加热器由外壳、电热棒和盘管构成。电热棒和盘管都位于外壳形成的空腔内,盘管是在空腔内均匀分布的蛇形管。上述盘管是六回程蛇形管,其进口端、出口端位于外壳体所形成的空腔的同一端。所述外壳体上装有单向阀,压力表及温控器探头。温控器探头与温控器相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节电,使用功率较小的电热棒即可达到现有加热器同样的加热效果。(2)盘管采用多回程蛇形管,所以受热面积大,热传导效率高。(3)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其A向盘管分布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详述本技术。所述电加热器由外壳1、电热棒2、盘管3、单向阀4、压力表5、温控器探头6构成。外壳1是由螺纹钢管制成的圆柱形罐状体。电热棒2、盘管3都位于外壳1形成的空腔内。电热棒2的顶端用螺母、垫片固定在外壳1上,电热棒2的其他部分位于外壳1内的空腔里。电热棒2可采用ZBD型1.5KW功率的,共装6根。盘管3为无缝钢管制成的六回程蛇形管,其进口端7、出口端8都装在所述圆柱形罐的同一端,而且与外壳1的接触处密封良好。单向阀4是为了控制外壳1内的压力安装的。温控器控头6装在外壳1上,它监测腔体内的温度。温控器探头6连接在温控器上,温控器采用自动、手动两种方式控制电加热器正常工作。当腔体内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温控器可切断电热棒2上的供电电源,电热棒2停止供热,当腔体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电源闭合,电热棒2开始供热。温控器探头6为热电偶,温控器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温度控制器。在电热棒2、和盘管3表面涂有一层远红外涂料,以增加其传热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电加热器,由外壳、电热棒和盘管构成,其特征在于电热棒和盘管都位于外壳形成的空腔内,盘管是在空腔内均匀分布的蛇形管。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盘管是六回程蛇形管,其进口端、出口端位于外壳所形成的空腔的同一端。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上装有单向阀。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体上装有测量空腔内压力的压力表。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体上装有温控器探头,它与温控器相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加热器,它由外壳、电热棒、盘管等部分构成,电热棒、盘管都位于外壳形成的空腔内,盘管是在空腔内均匀分布的蛇形管。它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耗电量大、热传导效率低、加温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是一种适合于油田罐储原油或其他液体的加热使用的较为理想的电加热装置。文档编号H05B3/42GK2302628SQ9723334公开日1998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10日专利技术者代旭升, 郭君, 姜子东, 严进荣 申请人:代旭升, 郭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加热器,由外壳、电热棒和盘管构成,其特征在于电热棒和盘管都位于外壳形成的空腔内,盘管是在空腔内均匀分布的蛇形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旭升郭君姜子东严进荣
申请(专利权)人:代旭升郭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