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级收集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9839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旋风分级收集器,其包括上筒体、第一下锥体、第二下锥体、进风管和出风管,上筒体连接于第一下锥体,第一下锥体连接于第二下锥体,进风管安装于上筒体的上端,进风管的进风方向朝上筒体的切向布置,出风管安装于上筒体的顶部。出风管包括设于上筒体内的内管和伸出上筒体的外管,内管的外侧壁与上筒体的内侧壁之间围出落料整形空间,进风管的出口对接落料整形空间,内管的外侧壁和/或上筒体的内侧壁安装有若干整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能有效提高d10和dmin值。旋风分级收集器能有效提高d10和dmin值。旋风分级收集器能有效提高d10和dmin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风分级收集器


[0001]本技术涉及旋风收集器领域,尤其涉及旋风分级收集器。

技术介绍

[0002]石墨制备中的分级机主要是为了能够将颗粒细化、球化以后的石墨粉,按石墨粉的规格进行再次球化和分级,分级机的分离精度直接到产品的品质。然在实际生产中,分离精度通常使用两个参数进行评价,包括d10和dmin,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可采用dv10和dvmin,或采用dn10和dnmin,现有的分离器只考虑收集率,不能对d10和dmin进行控制和调节。
[0003]因此,亟需能有效提高d10和dmin值的旋风分级收集器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有效提高d10和dmin值的旋风分级收集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包括上筒体、第一下锥体、第二下锥体、进风管和出风管,上筒体连接于第一下锥体,第一下锥体连接于第二下锥体,进风管安装于上筒体的上端,进风管的进风方向朝上筒体的切向布置,出风管安装于上筒体的顶部,出风管包括设于上筒体内的内管和伸出上筒体的外管,内管的外侧壁与上筒体的内侧壁之间围出落料整形空间,进风管的出口对接落料整形空间,内管的外侧壁和/或上筒体的内侧壁安装有若干整形结构。
[0006]较佳地,内管安装于上筒体的中心处,整形结构沿所在的内管和上筒体的轴向延伸。
[0007]较佳地,整形结构为圆棒,多根圆棒沿所在的内管或上筒体的中心轴线排成一圈,相邻两圆棒之间相间隔。
[0008]较佳地,安装于上筒体的内侧壁的圆棒向下越过内管。
[0009]较佳地,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还包括用于送风进第二下锥体的二次进风装置,二次进风装置安装于第二下锥体的下端。
[0010]较佳地,二次进风装置包括二次进风管和连接管,连接管连接于第一下锥体的底端,二次进风管安装于连接管,连接管内具有导风腔,二次进风管连通导风腔。
[0011]较佳地,二次进风管的进风方向朝连接管的切向布置。
[0012]较佳地,二次进风装置还包括安装于导风腔的导风结构,导风结构用于引导二次进风管输出的风沿导风腔的内壁呈周向流动。
[0013]较佳地,导风结构为环形结构,环形结构与连接管同轴布置,环形结构与连接管的内壁之间围出导风流道,二次进风管的出风口对准环形结构。
[0014]较佳地,导风结构由多个导风叶片组成,多个导风叶片以连接管的轴心为中心排成一圈,相邻两导风叶片之间间隔设置,且导风叶片具有的迎风表面面对连接管的中心轴并朝向连接管的中心轴倾斜。
[0015]于本技术中,含尘气流通过进风管进入到落料整形空间后会与整形结构发生碰撞,黏附在颗粒表面的细粉就从颗粒表面脱落,使得细粉与颗粒相分离,颗粒与整形结构的相互碰撞又会把颗粒的零碎边角去掉,起到整形的效果。由于细粉通常会随着内旋流向上流动,故石墨颗粒粉料经过分级后的两个参数d10和dmin的值均有所提高,有效提高分级效果。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处于另一角度时的立体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的主视图。
[0019]图4是沿图3中A

A剖面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0]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立体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的俯视图。
[0022]图7是沿图6中C

C剖面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3]图8是沿图3中B

B剖面线段剖切后的剖视图。
[0024]图9是图8所示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100包括上筒体10、第一下锥体20、第二下锥体30、进风管40和出风管50。上筒体10连接于第一下锥体20,第一下锥体20连接于第二下锥体30,上筒体10、第一下锥体20和第二下锥体30从上往下设置。进风管40安装于上筒体10的上端,进风管40的进风方向朝上筒体10的切向布置,出风管50安装于上筒体10的顶部。
[0027]本技术的旋风分级收集器100用于石墨颗粒粉料的分级,但不限于此,根据应用需要也可用于对其他颗粒粉料的分级。作业时,含尘气流一般以12

30m/s速度由进风管40进入旋风分级收集器100,流入上筒体10内的气流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并随之旋转。旋转气流(称之为外旋流,在图4、图7中标示为曲线m)的绝大部分沿上筒体10的内壁呈螺旋形向下朝第一下锥体20流动,气流中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上筒体10的内壁,颗粒一旦与内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顺着壁面下落,最后排出。而旋转下降的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不断移向旋风分级收集器100的中心,形成向心的径向气流,这部分气流就构成了旋转向上的内旋流(在图7中标示为曲线n),内旋流、外旋流的旋转方向是相同的。内旋流是净化后的气流,最终从出风管50排出,但由于净化率不高,一部分未被分离下来的细粉(也称较细尘粒)也随之逃逸,利用这一特点,能够带走石墨颗粒粉料中的细粉,实现分级。
[0028]旋风分级收集器100在引风机(图中未示)的作用下会形成负压,引风机接通出风管50,内旋流最终从出风管50排出。第二下锥体30作为存料容器,防止颗粒在落入第二下锥体30后,在负压作用下反流回到第一下锥体20中,第二下锥体30的出口排出收集的颗粒粉料。需要说明的是,进风管40与前端磨机的分级机系统连接。
[0029]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出风管50包括设于上筒体10内的内管51和伸出上筒体10的外管52。内管51的外侧壁与上筒体10的内侧壁之间围出落料整形空间11,进风管40的出口对接落料整形空间11,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内管51的外侧壁和上筒体10的内侧壁安装有若干整形结构60。石油焦、煤系焦等焦类物质粉碎后得到的负极石墨颗粒粉料表面附着比较多的微小颗粒,含尘(石墨颗粒)气流通过进风管40进入到落料整形空间11后会与整形结构60发生碰撞,黏附在颗粒表面的细粉就从颗粒表面脱落,使得细粉与颗粒相分离,颗粒与整形结构60的相互碰撞又会把颗粒的零碎边角去掉,起到整形的效果。
[0030]由于细粉通常会随着内旋流向上流动,故石墨颗粒粉料经过分级后的两个参数d10和dmin的值均有所提高,有效提高分级效果。于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内管51的外侧壁和上筒体10的内侧壁均安装有整形结构60,提高与石墨颗粒粉料的有效碰撞率。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仅在内管51的外侧壁或上筒体10的内侧壁安装整形结构60。进料时,石墨颗粒粉料以气流的形式流进进风管40。其中,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d10和dmin可采用dv10和dvmin,也可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旋风分级收集器,包括上筒体、第一下锥体、第二下锥体、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上筒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下锥体,所述第一下锥体连接于所述第二下锥体,所述进风管安装于上筒体的上端,所述进风管的进风方向朝所述上筒体的切向布置,所述出风管安装于所述上筒体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包括设于所述上筒体内的内管和伸出所述上筒体的外管,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与所述上筒体的内侧壁之间围出落料整形空间,所述进风管的出口对接所述落料整形空间,所述内管的外侧壁和/或所述上筒体的内侧壁安装有若干整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安装于上筒体的中心处,所述整形结构沿所在的所述内管和上筒体的轴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结构为圆棒,多根所述圆棒沿所在的所述内管或上筒体的中心轴线排成一圈,相邻两所述圆棒之间相间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其特征在于,安装于所述上筒体的内侧壁的圆棒向下越过所述内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级收集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送风进所述第二下锥体的二次进风装置,所述二次进风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政利叶昱昕仰韻霖彭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