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
技术介绍
[0002]“植桩”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施工工艺,其与传统打桩方法相比,具有无振动、无噪音的优势。然而,当前的植桩设备,存在以下问题:1、无其他工序,直接靠桩身重量或外界压力将桩体植入土地中;这种方法非常依赖设备的压桩能力,并且存在着植桩效率低下、无法适用过硬土质环境的问题。
[0003]2、先钻孔,后植桩;这种方法是当前的主流植桩方法,通过先行钻孔从而改变土地的硬度,后续使桩体依靠自身重量或外界压力将桩体植入土地中。对于此种方法而言,当前的植桩设备,均是先通过设备前方的动力头驱动钻具钻孔并搅拌土壤,然后再通过植桩设备上的静压桩装置将桩体植入到土中。如此,在钻孔工序和静压植桩工序之间切换时,植桩设备需要改变站位,从而钻具的轴心线和桩体的轴心线势必无法重叠,导致后续桩体在植入过程中可能出现受力不均、桩体倾斜等问题;再者,使用单一的静压式植桩方法,虽然已经改变了土地的硬度,但依旧较为依赖设备的压桩能力并且依然存在着植桩效率低的问题;并且,桩体会对土体产生挤土效应,而当桩体深入地下时,由于挤土效应,会使土地抵住桩体,使桩体的底部无法插入指定深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植桩设备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站位不变、具有双工位结构的设备,从而确保钻具、桩体轴心线高度重合并且植桩效率高、能够确保桩体底部到达指定深度的钻土、搅拌、植桩一体机。r/>[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包括带有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的底盘;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的中部开设同轴的作业孔,并且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通过回转支承而实现回转功能,回转支承的回转中心与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上开设的作业孔的圆心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在上部回转平台的作业孔的旁侧设置桅杆,在桅杆上设置第一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和回转动力头,回转动力头通过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的驱动而沿着桅杆上下运动的回转动力头,回转动力头的回转轴心位于上部回转平台作业孔的轴心旁侧,所述回转动力头用于夹持钻具或预制桩并且通过上部回转平台的回转,使桅杆带着回转动力头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0006]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通过上述设计,实现底盘不进行二次移动的情况下具有双工位的功能,从而在钻杆工作完成后,通过改变回转动力头的位置,使钻杆让出工作面,便于预制桩的下桩作业,如此,能够确保钻杆的钻进轨迹与预制桩的下桩轨迹高度同轴。
[0007]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在桅杆的顶部设置天车,在上部回转平
台上设置第二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天车通过第二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而牵引钻杆。
[0008]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还包括带有倍绳系统的第三卷扬机组,所述第三卷扬机组包括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并位于桅杆两侧的副卷扬机,所述副卷扬机通过倍绳系统与回转动力头连接,通过第三卷扬机组的驱动,使回转动力头实现辅助加压功能。
[0009]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还包括吊臂,所述吊臂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并位于桅杆的对面,所述吊臂用于吊装预制桩。
[0010]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还包括液压支撑腿,所述液压支撑腿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其用于将底盘撑起并抬离地面,如此便于底盘的转向,是整个植桩一体机具有灵活改变空间占位的优势。
[0011]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还包括腰型孔盖板,在上部回转平台的作业孔上设置腰型孔盖板,所述腰型孔盖板用于操作人员站立并通过作业孔对回转动力头或钻杆、预制桩的状态,而腰型孔则用于上部回转底盘回转动作时,提供钻杆的行走空间。
[0012]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植桩一体机,通过以下植桩方法,实现集钻土、搅拌、植桩于一体的目的:步骤1、将底盘自行走到施工位置;步骤2、通过回转动力头及天车的配合将钻杆与回转动力头装配;步骤3、通过第一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驱动动力头沿桅杆向下移动;步骤4、回转动力头带动钻杆转动并透过作业孔接触土体开始钻进、搅拌作业;步骤5、当钻杆深度达到设计位置,第一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驱动动力头沿桅杆向上移动,此时回转动力头同步带动钻杆反向回转,使钻杆从土体中提出并直至回转动力头到达位于桅杆中部的上部行程端点;步骤6、上部回转平台回转180
°
,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并让出步骤4中被钻杆钻进、搅拌过的土体;步骤7、通过吊臂吊取预制桩并将其竖直插入步骤6所述土体中;步骤8、通过预制桩的自重使其开始自重下桩作业;步骤9、从回转动力头上拆除钻杆后,上部回转平台再次回转180
°
,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步骤10、将回转动力头抱夹预制桩,通过第一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驱动动力头沿桅杆向下移动,实现依靠外力的静压下桩作业;步骤11、开启回转动力头,使回转动力头带动预制桩转动,实现旋压下桩作业;步骤12、开启第三卷扬机组并对回转动力头施压,此时回转动力头依旧带动预制桩转动,实现辅助加压的旋压下桩作业。
[0013]上述作业方法中,将回转动力头的上部行程极端位置设置在桅杆的中部,从而实现降低作业状态下整机重心的目的,同时,通过带动预制桩以转动状态进行下压,在对预制桩端部进行钻头化改造后,实现排土功能,进而实现使预制桩快速、精准到达指定深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搭载钻杆并在一工位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工位切换示意图一。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工位切换示意图二。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通过吊臂进行下桩作业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在二工位进行钻杆拆除作业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重回一工位并进行旋压下桩作业的示意图。
[0021]图8为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在二工位状态下的俯视图。
[0022]图9为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在二工位状态下的整机仰视图。
[0023]图10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作业孔、回转动力头在一工位、二工位状态下的轴心线示意图。
[0024]图1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的带作业孔的下部行走机构示意图。
[0025]图12为可以用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植桩机的多头天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7]如图1~图11,一种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包括带有上部回转平台1、下部行走机构2的底盘;上部回转平台1、下部行走机构2的中部开设同轴的作业孔3、,并且上部回转平台1、下部行走机构2通过回转支承而实现回转功能,回转支承的回转中心与上部回转平台1、下部行走机构2上开设的作业孔3的圆心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其特征是:包括带有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的底盘;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的中部开设同轴的作业孔,并且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通过回转支承而实现回转功能,回转支承的回转中心与上部回转平台、下部行走机构上开设的作业孔的圆心位于同一轴心线上;在上部回转平台的作业孔的旁侧设置桅杆,在桅杆上设置第一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和回转动力头,回转动力头通过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的驱动而沿着桅杆上下运动的回转动力头,回转动力头的回转轴心位于上部回转平台作业孔的轴心旁侧,所述回转动力头用于夹持钻具或预制桩并且通过上部回转平台的回转,使桅杆带着回转动力头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其特征是:还包括天车和第二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在桅杆的顶部设置天车,在上部回转平台上设置第二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天车通过第二卷扬机及钢丝绳组件而牵引钻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其特征是:还包括带有倍绳系统的第三卷扬机组,所述第三卷扬机组包括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并位于桅杆两侧的副卷扬机,所述副卷扬机通过倍绳系统与回转动力头连接,通过第三卷扬机组的驱动,使回转动力头实现辅助加压功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其特征是:还包括吊臂,所述吊臂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并位于桅杆的对面,所述吊臂用于吊装预制桩。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杆中置的双工位、多功能植桩一体机,其特征是:还包括液压支撑腿,所述液压支撑腿设置在上部回转平台上,其用于将底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坚,赵京昊,周跃阳,沈海姣,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易通特种基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