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总成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3473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总成,催化器包括催化器筒体、前载体及后载体,所述前载体及后载体设置在所述催化器筒体的内腔中,所述催化器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腔及排气口依次连通;所述前载体靠近所述进气口布置,所述后载体靠近所述排气口布置,所述内腔位于所述前载体与后载体之间的部分形成中部腔室,所述催化器筒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部腔室连通的取气口;所述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总成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工装
,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总成。

技术介绍

[0002]EGR(Exhaust Gas Return,废气再循环)取气位置大致有催前、催后两种形式。催前取气,废气未经催化器载体过滤,含有大量杂质,进入到EGR系统内,极易形成积碳、结焦,造成EGR阀卡滞、气路堵塞。催后取气,废气经催化器载体过滤,废气压力损失大,导致进入到EGR系统内的废气压力不足,流量不够,难以建立足够EGR率,无法保证油耗指标。
[0003]现有一种催化器包括催化器筒体以及位于催化器筒体内的前载体及后载体,并且前载体与后载体的体积相同,取气位置位于前载体及后载体之间,可认为是催中取气方式。但是,现有的采用催中取气方式的催化器,存在进入到 EGR系统中的废气压力不足,导致难以建立足够EGR率的问题,无法保证油耗指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采用催中取气方式的催化器,存在进入到EGR系统中的废气压力不足,导致难以建立足够EGR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及发动机总成。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催化器,包括催化器筒体、前载体及后载体,所述前载体及后载体设置在所述催化器筒体的内腔中,所述催化器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腔及排气口依次连通;
[0006]所述前载体靠近所述进气口布置,所述后载体靠近所述排气口布置,所述内腔位于所述前载体与后载体之间的部分形成中部腔室,所述催化器筒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部腔室连通的取气口;
[0007]所述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40%

60%。
[0008]可选地,所述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50%。
[0009]可选地,所述催化器还包括取气接头,所述取气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取气口上,所述取气接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取气管。
[0010]可选地,所述催化器筒体的外部环绕所述取气口设置有第一焊接曲面,所述取气接头的一端设置有焊接板,所述焊接板的朝向所述催化器筒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焊接曲面,所述第一焊接曲面与第二焊接曲面贴合焊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焊接曲面的面积为所述取气口的截面面积的2

3倍。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催化器,取气口布置在催化器筒体的中部,并与前载体与后载体之间的中部腔室连通,即,催中取气。这样,废气经过前载体时,部分通过取气口进入EGR系统中,另外一部分通过后载体后由排气口排出。相对于现有的催后取气,不需要通过全部的催化器载体再进入EGR系统,废气压力损失较大,使得进入到EGR系统中的废气压力够大。催中取气既可以保证废气洁净又可以保证废气有足够压力,保证EGR废气流量充
足,使发动机可以保证足够的EGR率,降低发动机油耗。另外,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 40%

60%,即前载体的体积小于后载体的体积,以满足发动机国六的排放要求。相比现有的前载体和后载体体积相等的催化器,经CFD分析和实测取气口处的压力提高明显,发动机的EGR率提高明显。有效提升发动机的EGR率,进而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0013]例如,当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50%时,相比现有的前载体和后载体体积相等的催化器,经CFD分析和实测所述取气口处的压力提高20%,EGR 率提高5%。
[0014]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涡轮机、取气管、EGR组件、出气管、压气机及上述的催化器,所述取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取气口,所述EGR组件连接在所述取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之间,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压气机,所述涡轮机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催化器筒体的进气口,所述涡轮机的进气端连接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口。
[0015]可选地,所述取气管包括取气管主体、波纹管部及法兰,所述取气管主体呈弯曲状,所述波纹管部连接在所述取气管主体与法兰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EGR组件包括EGR冷却器及EGR阀,所述EGR冷却器连接在所述取气管与EGR阀之间。
[0017]可选地,所述废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混合阀及进气管路,所述混合阀上设置有新鲜空气入口、废气入口及混合气出口,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废气入口上,所述进气管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混合气出口上,所述进气管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压气机的入口,所述压气机的出口连接发动机的进气歧管;
[0018]所述涡轮机与所述压气机连接。
[0019]再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及上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框架图;
[0021]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立体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催化器与取气管的装配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催化器与取气管的分解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催化器与取气管的内部构造图。
[0025]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6]1、涡轮机;2、取气管;21、取气管主体;22、波纹管部;23、法兰;3、EGR组件;31、EGR冷却器;32、EGR阀;4、出气管;5、压气机;6、催化器;61、催化器筒体;611、内腔;6111、中部腔室;612、进气口;613、排气口;614、取气口;615、第一焊接曲面;62、前载体;63、后载体;64、取气接头;641、第二焊接曲面;7、混合阀;8、进气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参见图3至图5,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催化器6,包括催化器筒体61、前载体62及后载体63,所述前载体62及后载体63设置在所述催化器筒体61 的内腔611中,所述催化器筒体6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612,另一端设置有排气口613,所述进气口612、内腔611及排气口613依次连通;所述前载体62 靠近所述进气口612布置,所述后载体63靠近所述排气口613布置,所述内腔 611位于所述前载体62与后载体63之间的部分形成中部腔室6111,所述催化器筒体61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部腔室6111连通的取气口614;所述前载体62的体积为后载体63的体积的40%

60%。
[002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催化器,取气口614布置在催化器筒体61的中部,并与前载体62与后载体63之间的中部腔室6111连通,即,催中取气。这样,废气经过前载体62时,部分通过取气口614进入EGR系统中的取气管,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涡轮机、取气管、EGR组件、出气管、压气机及催化器;所述催化器包括催化器筒体、前载体及后载体,所述前载体及后载体设置在所述催化器筒体的内腔中,所述催化器筒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另一端设置有排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腔及排气口依次连通;所述前载体靠近所述进气口布置,所述后载体靠近所述排气口布置,所述内腔位于所述前载体与后载体之间的部分形成中部腔室,所述催化器筒体上设置有与所述中部腔室连通的取气口;所述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40%

60%;所述取气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取气口,所述EGR组件连接在所述取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之间,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连接压气机,所述涡轮机的出气端连接所述催化器筒体的进气口,所述涡轮机的进气端连接发动机的废气排出口;所述涡轮机与所述压气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载体的体积为后载体的体积的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器还包括取气接头,所述取气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取气口上,所述取气接头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取气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晶明邓鹏飞杨秋袁兵兵金田喜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