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267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包括液压绞车、主马达和主马达控制阀组、副马达和副马达控制阀组,所述的液压绞车包括机架、转轴、卷筒、行星减速器、液压盘式制动器、液压盘式离合器、编码器。卷筒通过转轴安装在机架上,转轴与主马达的输出轴相连,转轴与主马达之间设有行星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将主马达输出轴的转速降低、转矩增大,主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液压盘式制动器;卷筒上设有主齿轮,主齿轮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啮合的副齿轮,其中一个副齿轮与编码器相连,另一个副齿轮与副马达的输出轴相连;液压绞车的卷筒内设有液压盘式离合器。的卷筒内设有液压盘式离合器。的卷筒内设有液压盘式离合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海洋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增加,救生艇作为海上遇险时的一种重要逃生设备,是每一条船必备的法定安全设备。而救生艇收放海况复杂,波浪对救生艇收放的影响十分明显,使得收放难度加大,危险性增加,这就对收放救生艇的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增加波浪补偿功能。
[0003]实现波浪补偿需要保证吊放救生艇的绳索保持张紧,可通过调定绳索上的恒张力实现。绳索上的张力反馈到液压系统即压力,可通过调定救生艇收放绞车进出油口之间溢流阀的溢流压力,来设定波浪补偿工况下绞车上缠绕的绳索的恒张力,保证救生艇随着波浪一起沉浮。波浪上涌时,救生艇被波浪抬起,绳索松弛,绞车受力小于设定的波浪补偿张力,液压油推动绞车正转,收紧绳索,拉紧救生艇。波浪下沉时,救生艇脱离水面,救生艇全部的重力作用在绞车上,绞车受力大于设定的波浪补偿张力,液压油经过溢流阀溢流,绞车在救生艇重力的作用下反转,下放救生艇。
[0004]常见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均为多为单马达结构,马达将液压能转化为输出轴的转矩和转速,经行星减速器将转矩增大和转速降低,最终传递给卷筒,实现低速大扭矩工况,适用于满载起降。波浪补偿工况时,通过马达变量机构将马达排量降低,市面上变量马达的小排量一般为满排量的30%,所以,波浪补偿工况下绞车上绳索的张力为满载起降工况下的30%,波浪补偿工况下绞车上绳索的速度为满载起降工况下的333%,也就使得大负荷救生艇波浪补偿时的绳索的张力过大,很容易将救生艇提出水面,波浪跟随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
[0005]而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主马达和副马达排量没有特殊的比例约束,理论上可以达到任意比例,解决了以上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
[0007]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包括液压绞车、主马达和主马达控制阀组、副马达和副马达和副马达控制阀组,所述的液压绞车包括机架、转轴、卷筒、行星减速器、液压盘式制动器、液压盘式离合器、编码器。卷筒通过转轴安装在机架上,转轴与主马达的输出轴相连,转轴与主马达之间设有行星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将主马达输出轴的转速降低、转矩增大,主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液压盘式制动器;
[0008]卷筒上设有主齿轮,主齿轮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啮合的副齿轮,其中一个副齿轮与编码器相连,另一个副齿轮与副马达的输出轴相连;
[0009]液压绞车的卷筒内设有液压盘式离合器,当液压绞车末端控制口LH无液压油进
入,离合器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抱紧行星减速器输出轴,主马达的运动通过行星减速器传递到离合器,最终传递到卷筒上;当绞车末端控制口LH进油,离合器与行星减速器输出轴脱开,主马达的运动传递到行星减速器输出轴上,但无法传递到卷筒上,此时卷筒的运动不受主马达驱动,只受副马达驱动;
[0010]主马达将液压能转化为其输出轴的转矩和转速,然后通过行星减速器,将此机械能进行转速降低、转矩增大,最后通过常闭式离合器传递到卷筒上,实现低速大扭矩起降工况。与此同时,卷筒上的主齿轮和副马达输出轴上副齿轮啮合,带动副马达输出轴跟随卷筒运动。
[0011]主马达将液压能转化为其输出轴的转矩和转速,然后通过齿轮啮合,将此机械能传递到卷筒上,实现高速小扭矩波浪补偿工况。与此同时,卷筒内的常闭式离合器开启,卷筒的转动与主马达运动脱开,仅由副马达驱动。
[00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液压盘式离合器安装于卷筒内,卷筒作为离合器的壳体。
[00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主马达控制阀组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平衡阀、第三梭阀、第四液动换向阀、第五减压阀、第六梭阀、第十单向阀、第十一电磁阀和第十二单向阀,在满载起升工况下,液压油由绞车起升口进入主马达控制阀组,依次经过第一电磁阀、第三梭阀、第四液动换向阀、第五减压阀、第六梭阀进入制动器ZD口,将主马达制动器打开,使主马达处于松刹状态;与此同时,液压油经第二平衡阀进入主马达A口,驱动主马达输出轴转动,工作后的液压油经主马达B口、主马达控制阀组,流出绞车下降口。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副马达控制阀组包括第七减压阀、第八单向阀、第九电磁阀、第十三平衡阀、第十四梭阀、第十五液动换向阀、第十六减压阀、第十七单向阀和第十八溢流阀,在满载起降工况下,液压油通过主马达控制阀组X口进入副马达控制阀组,然后依次通过第七减压阀、第八单向阀、第九电磁阀进入副马达A、B口,此为副马达跟随运动的补油路。卷筒旋转时,卷筒上的主齿轮和副马达输出轴上副齿轮啮合,带动副马达输出轴转动;副马达的进出油口AB之间装有第九电磁阀,此电磁阀为常开,也就是满载起降工况时,副马达进出油口AB之间相通,可以实现跟随卷筒运动的要求。与此同时,副马达存在泄漏,长期使用,副马达进出油口AB之间的油量会越来越少,副马达会吸空损坏,所以需要一个补油路给副马达补油。
[0015]作为进一步改进,停止向绞车起升口或者绞车下降口输入液压油时,制动器内的压力油依次经过第六梭阀、第十单向阀、第四液动换向阀流出主马达控制阀组泄漏口L1,最终流回油箱,制动器关闭,绞车制动。无液压油输入时,第二平衡阀也可将负载停止在任意位置,实现停车负载不滑移的双重保障。
[0016]作为进一步改进,当进入制动器的液压油压力低于第四液动换向阀设定的弹簧力时,第四液动换向阀不动作,此时,液压油无法进入制动器,制动器关闭;当进入制动器的液压油压力高于第四液动换向阀设定的弹簧力时,第四液动换向阀换向,液压油进入制动器,制动器开启。提高了制动器的开启压力,避免了由于油压波动而出现断续开闭制动器,继而绞车抖动的现象。
[0017]作为进一步改进,在波浪补偿工况下,调定第十八溢流阀的溢流压力,设定波浪补偿工况下绞车的恒张力;波浪补偿工况自动开启时,第一电磁阀、第九电磁阀、第十一电磁阀得电,且绞车起升口进油;液压油经过第十一电磁阀流入副马达控制阀组VA口,依次经过
副马达控制阀组31.主马达控制阀组32.副齿轮33.主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34]如图1~5所示,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磁阀1、第二平衡阀2、第三梭阀3、第四液动换向阀4、第五减压阀5、第六梭阀6、第七减压阀7、第八单向阀8、第九电磁阀9、第十单向阀10、第十一电磁阀11、第十二单向阀12、第十三平衡阀13、第十四梭阀14、第十五液动换向阀15、第十六减压阀16、第十七单向阀17、第十八溢流阀18、绞车起升口19、绞车下降口20、总泄漏口21、主马达22、液压盘式制动器23、行星减速器24、机架25、卷筒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绞车、主马达和主马达控制阀组、副马达和副马达控制阀组,所述的液压绞车包括机架、转轴、卷筒、行星减速器、液压盘式制动器、液压盘式离合器、编码器,卷筒通过转轴安装在机架上,转轴与主马达的输出轴相连,转轴与主马达之间设有行星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将主马达输出轴的转速降低、转矩增大,主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液压盘式制动器;卷筒上设有主齿轮,主齿轮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与其啮合的副齿轮,其中一个副齿轮与编码器相连,另一个副齿轮与副马达的输出轴相连;液压绞车的卷筒内设有液压盘式离合器,当液压绞车末端控制口LH无液压油进入,离合器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抱紧行星减速器输出轴,主马达的运动通过行星减速器传递到离合器,最终传递到卷筒上;当绞车末端控制口LH进油,离合器与行星减速器输出轴脱开,主马达的运动传递到行星减速器输出轴上,但无法传递到卷筒上,此时卷筒的运动不受主马达驱动,只受副马达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盘式离合器安装于卷筒内,卷筒作为离合器的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马达控制阀组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平衡阀、第三梭阀、第四液动换向阀、第五减压阀、第六梭阀、第十单向阀、第十一电磁阀和第十二单向阀,在满载起升工况下,液压油由绞车起升口进入主马达控制阀组,依次经过第一电磁阀、第三梭阀、第四液动换向阀、第五减压阀、第六梭阀进入制动器ZD口,将主马达制动器打开,使主马达处于松刹状态;与此同时,液压油经第二平衡阀进入主马达A口,驱动主马达输出轴转动,工作后的液压油经主马达B口、主马达控制阀组,流出绞车下降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马达结构波浪补偿液压绞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马达控制阀组包括第七减压阀、第八单向阀、第九电磁阀、第十三平衡阀、第十四梭阀、第十五液动换向阀、第十六减压阀、第十七单向阀和第十八溢流阀,在满载起降工况下,液压油通过主马达控制阀组X口进入副马达控制阀组,然后依次通过第七减压阀、第八单向阀、第九电磁阀进入副马达A、B口,此为副马达跟随运动的补油路,卷筒旋转时,卷筒上的主齿轮和副马达输出轴上副齿轮啮合,带动副马达输出轴转动;副马达的进出油口AB之间装有第九电磁阀,此电磁阀为常开,也就是满载起降工况时,副马达进出油口AB之间相通,可以实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冬林印俊魏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绿洲镇江船舶辅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