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7893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包括:钢卷冷轧前厚度为2.0~2.6mm,进行常化酸洗;对钢卷采用一次冷轧法,进行连续可逆式五道次冷轧轧制:前四道次采用粗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5~3.2μm,末道次采用精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2~0.4μm;第一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0%,第二、三、四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3%,末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25~35%;各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600T;各道次入侧张力控制在2~25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0~35kg/mm2;第一道次速度控制在300~390m/min,第二道次速度控制在400~550m/min,其他道次速度控制在700~800m/min;轧后产品厚度为0.19~0.22mm。解决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极薄规格0.19~0.22mm取向硅钢轧制效率低的问题。0.22mm取向硅钢轧制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硅钢轧制
,具体涉及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节能变压器在电力传输领域得到大力推广,市场对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钢带厚度减薄是制造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核心举措。然而,极薄取向硅钢轧制难度极高,存在轧制道次多,断带风险高,单卷轧制耗时长等问题。因此,极薄取向硅钢的生产效率低下,产量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需求,其中冷轧工序成为最大制约瓶颈。
[0003]极薄取向硅钢中典型产品厚度规格为0.19mm、0.22mm,通常由单机架20辊轧机采用6~8道次一次冷轧至目标厚度。授权公告号CN 106583448 B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极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主要特征为轧制前厚度2.0mm~2.5mm,采用一次冷轧法,进行连续可逆式七道次冷轧轧制,大幅提高了极薄规格高端硅钢的生产效率,产品无板形质量缺陷,表面质量良好,解决了极薄取向硅钢两次冷轧法的低效率问题。但是,此方法的冷轧小时产量最大为15.7吨/小时,仍不能满足生产线产能平衡需求和市场合同量需求。因此,继续提升极薄取向硅钢冷轧生产效率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解决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极薄规格0.19~0.22mm取向硅钢轧制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包括:
[0007]钢卷冷轧前厚度为2.0~2.6mm,进行常化酸洗;
[0008]对钢卷采用一次冷轧法,进行连续可逆式五道次冷轧轧制,具体如下:
[0009]前四道次采用粗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5~3.2μm,末道次采用精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2~0.4μm;
[0010]第一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0%,第二、三、四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3%,末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25~35%;
[0011]采用乳化液喷淋进行工艺润滑和冷却;控制前三道次板温逐渐升高至100~200℃;第四道次降温轧制;末道次常温轧制,板温控制在65~75℃;
[0012]第一、二道次手动控制板形,其余道次自动控制板形;
[0013]各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600T;各道次入侧张力控制在2~25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0~35kg/mm2;
[0014]第一道次速度控制在300~390m/min,第二道次速度控制在400~550m/min,其他道次速度控制在700~800m/min;
[0015]轧后产品厚度为0.19~0.22mm。
[0016]优选地,乳化液的浓度控制在3.0~4.5%,温度控制在40~60℃,第一道次采用单边喷淋,后四道次采用双边喷淋;第一道次入侧乳化液流量控制在3000~6000L/min,出侧乳化液流量均完全关闭。
[0017]优选地,第一、二道次手动控制板形,采用六次函数的目标板形曲线,钢带边部板形控制在35~+80I;六次函数为:
[0018]F(x)=a1x+a2x2+a4x4+a6x6[0019]式中,F(x)为目标板形曲线,a1、a2、a4、a6为一次、二次、四次、六次项系数;x为横向坐标,经正则化处理后,带钢中部取0,传动侧边部取8,操作侧边部取10。
[0020]优选地,第一道次入侧单位张力控制在2~8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6~30kg/mm2;末道次入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2~22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4~32kg/mm2。
[0021]优选地,末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350T。
[0022]优选地,采用森吉米尔二十辊轧机进行轧制。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4]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提高粗面辊粗糙度第一道次工作辊粗糙度2.5~3.2μm和增加出侧单位张力10~35kg/mm2,降低因压下率增加导致的打滑断带风险。
[0025]本专利技术通过打破常规的压下率分配方式,适当降低控制第一道次压下率控制在35%~40%,多维度降低第一道次打滑风险,为后续生产创造条件。
[0026]本专利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各道次目标板形曲线,使钢带边部保持微翘,降低因硅含量提高和压下率增加导致的边裂断带风险。
[0027]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乳化液流量,精准控制前三道次轧制变形温度在100~200℃,使塑性变形为主导,降低脆断风险,同时实现了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时效轧制。
[002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中极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生产效率,极薄取向硅钢的小时产量由15.7吨/小时提高至17.4吨/小时,生产效率提高了10%。产品无板形质量缺陷,表面质量良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仅作举例而已。
[0030]下述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方法或测试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从常规商业途径获得,或以常规方法制备。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2]1)钢卷冷轧前厚度为2.0mm~2.6mm,进行常化酸洗;
[0033]2)采用一次冷轧法,进行连续可逆式五道次冷轧轧制(以下子步骤不分先后):
[0034]2.1)前四道次采用粗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提高到2.5~3.2μm,降低道次压下率增加导致的打滑风险;末道次采用精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2~0.4μm;
[0035]2.2)打破常规道次压下率依次降低的分配方式,控制第一道次的压下率在35%~40%,保证第一道次前滑值为正;规避打滑风险,第二、三、四道次采用大压下率,控制压下
率在35%~43%,使晶粒充分破碎;控制末道次的压下率在25%~35%,保证成品带钢板形平直;
[0036]2.3)采用乳化液喷淋进行工艺润滑和冷却;控制前三道次板温逐渐升高至100~200℃,保证轧制过程中板形曲线无跳动,满足轧制速度;第四道次降温轧制;末道次常温轧制,板温控制在65~75℃;
[0037]2.4)第一、二道次手动控制板形,其余道次自动控制板形;
[0038]2.5)各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600T,其中,末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350T,保证各道次在起步轧制时带钢不会因轧制力过大导致压薄断带;各道次入侧张力控制在2~25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0~35kg/mm2;能够有效保证轧制过程的稳定,改善带钢的板形和降低轧制力。
[0039]2.6)第一道次速度控制在300~390m/min,有效改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钢卷冷轧前厚度为2.0~2.6mm,进行常化酸洗;对钢卷采用一次冷轧法,进行连续可逆式五道次冷轧轧制,具体如下:前四道次采用粗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2.5~3.2μm,末道次采用精面工作辊,工作辊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2~0.4μm;第一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0%,第二、三、四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35~43%,末道次的压下率控制在25~35%;采用乳化液喷淋进行工艺润滑和冷却;控制前三道次板温逐渐升高至100~200℃;第四道次降温轧制;末道次常温轧制,板温控制在65~75℃;第一、二道次手动控制板形,其余道次自动控制板形;各道次轧制力控制在200~600T;各道次入侧张力控制在2~25kg/mm2,出侧单位张力控制在10~35kg/mm2;第一道次速度控制在300~390m/min,第二道次速度控制在400~550m/min,其他道次速度控制在700~800m/min;轧后产品厚度为0.19~0.22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极低铁损取向硅钢的冷轧方法,其特征在于,乳化液的浓度控制在3.0~4.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伟朱永章王朝磊李睿艾昊刘瑞泽曾乐民郭小龙马正强侯志刚余翔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