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冠璋专利>正文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743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第一导电层;    多个发光体,其中一第一发光体设于该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而该第一发光体的上表面再依序叠设其它发光体,至到最后一个第N发光体;及    一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N发光体的上表面,且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连设有一供给电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增加发光效率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电激发光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OLED)自从1987年由柯达公司的C.W.Tang及S.A.VanSlyke利用真空蒸镀方式将三(8-喹啉醇)铝Alq3及HTM2(1,1-biscyclohexane)形成异质结构的可实施OLED组件后,由于其具有自发光性、高应答速度、重量轻、厚度薄、低耗电、广视角、高亮度、可全彩化及制程简单的优点,因此,被视为是显示器产业的明星产品。请参阅图1,为公知OLED的构造剖视图,该有机电激发光装置(OLED)10主要是在一透光基板11上蒸镀形成有一透光可导电性的阳极(ITO)13,并于该ITO阳极13上再依序形成一空穴传输层(HTL)15、发光层(EML;emittinglayer)17及一金属阴极19,另外于发光层17内可掺杂有一萤光物质D。当阳极13及阴极19之间受到一供给电压18的偏压作用时,空穴将可自ITO阳极13经由空穴传输层15传输至发光层17,而电子也相对可从阴极19传输至发光层17,发光层17内的电子及空穴将通过再结合作用(Recombination)而产生激态分子(exciton),激态分子在释放出能量,且回至基态时,即可自行在发光层17内发光,或再激发掺杂的萤光物质D成激发状态,并产生所设定特定范围波长的有色光源。上述公知OLED构造虽然可达到投射光源之效果,但其还是具有许多可改善的空间。例如,如何提升整体OLED构造的发光效率(Yield;cd/A)?如何降低组件工作温度?如何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亦或是如何产生白色光源等。为此,如何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不仅可有效提升其发光效率,又可降低组件的工作温度及及延长组件使用寿命,或产生白色光源,已为业界长久以来努力研究及发展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利用多个发光体的叠设,以获得各个有色光源的加总效应,因此可在整体投射光源不衰减的情况下,以获得较佳的发光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每一个组件的电流密度皆可有效予以控制,借此不仅可降低其工作温度,又可相对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利用多个可产生不同色光源的发光体依序叠设,致使可产生白色光源。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利用多个可加以叠设的发光体,致使可有效增加整体的发光亮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征点于,包括有一第一导电层;多个发光体,其中一第一发光体设于该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而该第一发光体的上表面再依序叠设其它发光体,至到最后一个第N发光体;及一第二导电层,设于该第N发光体的上表面,且与该第一导电层之间连设有一供给电压。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该发光体为一发光层。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该发光体选择包括有一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每一个发光体皆可投射一有色光源。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每一个发光体所投射的有色光源为相同颜色。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每一个发光体所投射的色光源是选择为一红色、蓝色、绿色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还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导电层下表面的透光基板。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每一个发光体内选择掺设有至少一杂质。上述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其特点在于该杂质是选择为一萤光物质、磷光物质及其组合式的其中之一。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电激发光装置,利用多个发光体的叠设,获得各个有色光源的加总效应,从而可在整体投射光源不衰减的情况下获得较佳的发光效率、可产生白色光源还能有效增加整体的发光亮度,又因为每一个组件的电流密度皆可有效予以控制,借此不仅可降低其工作温度,又可相对延长组件的使用寿命。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有机电激发光装置的构造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有机电激发光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公知OLED构造在实验组中的“发光亮度一发光效率”比较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OLED又一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及图5是本专利技术OLED再一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 发光装置 11 透光基板13 阳极 15 空穴传输层17 发光层18 供给电压19 阴极 20 发光装置21 透光基板 23 阳极27 第一发光体271 空穴传输层273 发光层275 电子传输层277 空穴注入层279 电子注入层39 阴极37 第二发光体371 空穴传输层373 发光层375 电子传输层377 空穴注入层379 电子注入层 40 发光装置 50 发光装置97 第N发光体 971 空穴传输层973 发光层 975 电子传输层977 空穴注入层 979 电子注入层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激发光装置20主要是在一透光基板21上以蒸镀或溅镀方式以形成一第一导电层23(如阳极;ITO),而在阳极23的上表面形成有一可产生第一有色光源的第一发光体27(1st emitter),第一发光体27的上表面再形成一可产生第二有色光源的第二发光体37,依此叠设方式形成有多个发光体,直到最后一个可产生第N有色光源的第N发光体97。并且,第N发光体97的上表面再设有一第二导电层(如阴极;Al、Mg、Li等金属),且在第一导电层23与第二导电层39之间连设有一供给电压18。由于多个发光体27、37、97是以叠设方式依序形成于阳极23与阴极39之间,所以,其所产生的各个有色光源将具有叠加总效果。当供给电压18开始作用时,各个发光体27、37、97所受到的工作电压(V)基本上视为相同,因此,若每一发光体27、37、97所产生的光源是为同一组色光时,则其整体所投射的光源亮度将可以相对增加。反之,若每一发光体27、37、97所产生的光源是为红色光源、蓝色光源或绿色光源的其中之一时,则通过其搭配及混光效果,而可获得一白色光源。请参阅图3,是本专利技术与公知OLED在实验组中的发光亮度一发光效率比较示意图。如图所示,对一公知单层发光体的OLED构造(如图所示曲线P)而言,在提供工作电压为5V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发光亮度为4150cd/m2,其发光效率为8.11cd/A,而换算所得的电流密度为51.2mA/cm2。提供不同的工作电压,即可得到不同的发光亮度及相对应的发光效率,其实验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 反之,若对本专利技术以双层发光体(27、37)的OLED构造(如图所示曲线I)而言,同样需要发光亮度为4150cd/m2的结果,则需要提供工作电压为10.5V,其测得发光效率为17.13cd/A,所以换算所得的电流密度为24.2mA/cm2。同样提供不同的工作电压,即可得到不同的发光亮度及相对应的发光效率,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冠璋
申请(专利权)人:彭冠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