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支架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381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支架总成,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下支架,下支架上开设有若干下支撑槽,若干下支撑槽呈阵列分布,下支撑槽内设有支撑台;下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下支柱;下支架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燕尾块,相邻燕尾块之间开设有燕尾槽;若干下支架并排布置、通过榫卯结构插接,若干上支架并排布置,下支架与对应的上支架通过下支柱与上支柱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支架上开设若干上压紧槽,相邻两上压紧槽之间设有连接桥,连接桥上设置有挡片与卡钩;上支架上设置若干上支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下支架与上支架通过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轴向锁紧固定,紧固效果更稳定可靠,保证模组的电压稳定,降低模组的安全风险。低模组的安全风险。低模组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支架总成


[0001]本技术涉及电储能模组
,尤其是一种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支架总成。

技术介绍

[0002]电容模组由若干电容单体及支架组合而成,其具有效率极高、高电流容量、电压范围宽、使用温度范围广、回卷使用寿命长、工作寿命长、免维护易保养、整合简单、低成本等优越的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储能模组作为功能安全的供电电源,不仅需要输出电能,而且要求模组具有监控、采样、计算、诊断、报警等功能,需要对相应的电控信号进行采集。
[0003]传统的电容模组通常存在如下缺点:电容单体在组装成模组过程中,由于其外径存在公差,固定单体用的支架很难对每个电容单体均达到紧固的效果,而单体在松动或长期振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造成连接片与单体之间的焊点损坏,从而造成电压异常,对模组整体的使用带来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电容模组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支架总成,支架对各单体紧固更稳定可靠。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模组下支架结构,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下支架,下支架上开设有若干下支撑槽,若干下支撑槽呈阵列分布,下支撑槽内设有支撑台;下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下支柱;下支架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燕尾块,相邻燕尾块之间开设有燕尾槽。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下支架一侧面的第一燕尾块、第一燕尾槽与另一下支架另一侧面的第二燕尾槽、第二燕尾块相匹配。/>[0009]支撑台的台面上沿周向设有若干限位筋。
[0010]下支架的下支撑槽之间、下支撑槽与燕尾块之间分开设置有若干肋板。
[0011]下支架为方形架体;下支柱包括下支架边缘部位竖直向上伸出的若干下边柱与下支架中间部位竖直向上伸出若干下中柱;下支柱上开设插槽或插孔,或下支柱上设置插接头。
[0012]一种模组支架总成,包括上述模组下支架结构与模组上支架结构,模组上支架结构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上支架,若干下支架并排布置、通过榫卯结构插接,若干上支架并排布置,下支架与对应的上支架通过下支柱与上支柱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支架上开设有若干上压紧槽,相邻两上压紧槽之间设有连接桥,连接桥上设置有挡片与卡钩;上支架上设置若干上支柱。
[0013]连接桥的两侧对称设置挡片与卡钩。
[0014]上支架顶面、位于两排上压紧槽之间设置有若干限位槽。
[0015]上支架为方形架体;上支柱包括上支架边缘部位竖直向下伸出的若干上边柱与上支架中间部位竖直向下伸出若干上中柱;上支柱上设置插接头,或上支柱上开设插槽或插孔。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本技术的下支架与上支架通过支柱的插接头与插槽或插孔插接配合,并通过紧固件轴向锁紧固定,紧固效果更稳定可靠,保证模组的电压稳定,降低模组的安全风险。下支架与上支架分别通过若干定位槽对若干电容单体进行定位及锁紧,电容单体的紧固效果更好、不容易松动,紧固更稳定可靠,保证模组的电压稳定,降低模组的安全风险。上支架通过横向定位结构与纵向定位结构对连接片进行预定位与固定、通过限位槽对FPC板进行定位,保证连接片与FPC板安装到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0]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0021]图4为下支架组的立体图。
[0022]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0023]图6为单个上支架的立体图。
[0024]图7为图6的仰视图。
[0025]图8为图7中C

C截面的剖视图。
[0026]图9为图8中D部的放大图。
[0027]图10为单个连接片的立体图。
[0028]图11为图10的中剖图。
[0029]图12为电容组与连接片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
[0031]10、下支架组;1、下支架;11、下支撑槽;111、支撑台;112、限位筋;12、下边柱;121、插槽;13、下中柱;131、插孔;14、第一燕尾块;15、第一燕尾槽;16、第二燕尾块;17、第二燕尾槽;18、肋板;
[0032]20、上支架组;2、上支架;21、上压紧槽;22、上边柱;221、第一插接头;23、上中柱;231、第二插接头;24、连接桥;25、挡片;26、卡钩;27、限位槽;
[0033]30、电容组;3、电容单体;31、负极柱;32、套管;
[0034]40、连接片组;4、连接片;41、负极连接孔;42、正极连接部;421、凹陷部;422、凸边;423、底腰;43、侧腰;5、正极输出片;6、负极输出片;
[0035]50、柔性线路板组;7、FPC板;71、采集片;8、转接板;
[0036]9、护线板;91、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支架总成、电容组30、连接片组40与柔性线路板组50,电容组30布置在支架总成内,连接片组40电性连接在电容组30顶部,连接片组40与柔性线路板组50电性连接。
[0039]支架总成包括下支架组10与上支架组20,下支架组10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下支架1,相邻下支架1之间通过插接结构连接,上支架组20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上支架2,下支架1与对应的上支架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电容组30包括若干电容单体3,若干电容单体3竖直阵列布置在下支架组10与上支架组20之间。连接片组40包括若干连接片4、正极输出片5与负极输出片6,若干电容单体3通过若干连接片4连接实现串联或并联布置,正极输出片5连接在串联组合或并联组合的首个电容单体3正极上,负极输出片6连接在串联组合或并联组合的最后一个电容单体3负极上。柔性线路板组50包括若干FPC板7与转接板8,FPC板7上设置有若干采集片71,采集片71与连接片4连接,对电容单体3的电控信号进行采集;各FPC板7一端连接到转接板8上,转接板8可以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图中未示出)、将各FPC板7采集的电控信号传输至控制电路板;电容单体3采用FPC板7作为采样电路,FPC板7通过采集片71与连接片4实现对电容单体3电控信号的采集,实现了模组的无线束化,简化了结构,减轻了重量,散热性及可焊接性更好,设计时不需要再预留容纳线束的空间,更利于进行集成化设计,减小模组的空间体积,降低对模组的安装空间要求;而且,采集片71与连接片4的连接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任意调整,合理利用各部位空间,采集片71的位置布置更灵活、无局限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对模组进行最小化设计,减小模组的空间体积;采集片71与连接片4通过焊接固定,提高了接触可靠性与采样精度,降低了漏插、插接不紧、松动等产生的接触不良的风险,保证采样信号传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组下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并排布置的下支架(1),下支架(1)上开设有若干下支撑槽(11),若干下支撑槽(11)呈阵列分布,下支撑槽(11)内设有支撑台(111);下支架(1)上设置有若干下支柱;下支架(1)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燕尾块,相邻燕尾块之间开设有燕尾槽。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下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支架(1)一侧面的第一燕尾块(14)、第一燕尾槽(15)与另一下支架(1)另一侧面的第二燕尾槽(17)、第二燕尾块(16)相匹配。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下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台(111)的台面上沿周向设有若干限位筋(112)。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下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支架(1)的下支撑槽(11)之间、下支撑槽(11)与燕尾块之间分开设置有若干肋板(18)。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组下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支架(1)为方形架体;下支柱包括下支架(1)边缘部位竖直向上伸出的若干下边柱(12)与下支架(1)中间部位竖直向上伸出若干下中柱(13);下支柱上开设插槽或插孔,或下支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宁吴家鹏车玲娟孙伟王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烯晶碳能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