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37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4
本公开提供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包括底板,底板上依次安装下芯体、上芯体,上芯体上端面安装压块和压板;上芯体和下芯体之间通过安装板连接;压块上制有的第一进口和底板上制有的第一出口形成第一流道,流体从第一进口流入上芯体、下芯体,之后从第一出口流出;底板上制有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形成第二流道,流体从第二进口流入下芯体,经下芯体后从第二出口流出;压板上制有的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形成第三流道,流体从第三进口流入上芯体,经上芯体后从第三出口流出。本换热器为一体化结构设计,既能在冬季给动力电池表面升温又能在夏季给动力电池表面降温,且占用空间小、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及汽车


[0001]本技术申请专利涉及汽车板式换热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当今我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的配套产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新能源汽车因对环境零污染、噪声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而各种汽车零部件正朝着轻型、高效、经济、节约的方向发展。
[0003]冬天时节,新能源汽车刚启动时动力电池工作环境的温度较低。夏天时节,动力电池工作过程中易产生高温。这些不仅会使动力电池性能下降,还使其衰减严重而缩短使用寿命。因此需要通过换热器对动力电池实现升温或者降温,其中以板式换热器较为常见。现有技术中,每辆汽车通常需要配备2台板式换热器,即冬季和夏季分别对应使用不同的换热器,然而汽车零部件的发展趋势是体积往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而两个换热器的体积大、占用空间大,因此亟需一种新式的板式换热器,既能在冬季给动力电池表面升温又能在夏季给动力电池表面降温,且该板式换热器的体积还能控制在一定的合适范围内,不会过多地占用汽车内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申请专利提供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所存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申请专利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包括:底板,底板上依次安装下芯体、上芯体,上芯体上端面安装压块和压板;
[0006]上芯体和下芯体之间通过安装板连接,安装板其中一个边角处上制有安装板通孔,通过安装板通孔将所述上芯体和下芯体连通;
[0007]压块上制有第一进口,压板上制有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底板上制有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0008]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三进口和第三出口形成三个流道:
[0009]第一流道,用于流体通过第一进口流入上芯体,再通过安装板通孔后流经至下芯体,最后从第一出口流出;
[0010]第二流道,用于流体通过第二进口流入下芯体,经下芯体后从第二出口流出;
[0011]第三流道,用于流体通过第三进口流入上芯体,经上芯体后从第三出口流出。
[0012]进一步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分别位于上芯体与底板的前侧;第二进口与第二出口位于底板的后侧;第三进口与第三出口位于压板的前侧。
[0013]进一步地,压块和压板与上芯体之间通过顶板连接,顶板的三个边角处均制有顶板通孔,三个顶板通孔分别与第一进口、第三进口、第三出口相连通。
[0014]进一步地,上芯体和下芯体均由若干芯体散热片组成,芯体散热片四个边角处分
别制有散热片通孔,同侧的两个散热片通孔孔壁向下延伸形成环状弧面凸起。
[0015]进一步地,上芯体由42片芯体散热片叠加组成,下芯体由43片芯体散热片叠加组成。
[0016]进一步地,芯体散热片上制有波纹状的凹槽。
[0017]进一步地,底板上制有出气口。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水管,水管与压块固定连接,且与第一进口连通,用于流体通过水管及第一进口进入上芯体。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上顶板和下底板,上顶板和下底板四个边角处均制有供流体通过的通孔,上顶板和下底板分别安装在上芯体和下芯体的上、下两端面上。
[0020]本技术申请专利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提供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
[0021]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2]1、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通过一体式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动力电池降温和升温的双重功能,并且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小,达到节约材料成本的目的。
[0023]2、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通过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组合工作,实现冬季对动力电池升温的目的;通过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组合工作,实现夏季对动力电池降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为驾驶室制冷的作用。
[0024]3、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通过安装板巧妙的将上芯体与下芯体连通安装在一起,使其结构简单、安装效率高、节约材料成本。
[0025]4、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芯体散热片同侧的两个散热片通孔孔壁向下延伸形成的环状弧面凸起,此组合方式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密封性良好;而芯体散热片上的波纹状凹槽结构设计,还可以延长热交换时间,使热传导过程进行得更为彻底。
[0026]5、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底板上制有出气口保证板式换热器通气良好。
[0027]6、本一体化板式换热器,水管与压板提前固定连接好,便于生产现场的统一管理,提高装配效率。
[0028]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上、下芯体连接牢固,芯体散热片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0030]图2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爆炸图;
[0031]图3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左视图;
[0032]图4a是图3中A

A向的剖视图(第三流道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3]图4b是图3中B

B向的剖视图(第一流道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4]图5a是图3中A

A向的剖视图(第二流道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5]图5b是图3中B

B向的剖视图(第一流道工作状态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底板的立体图;
[0037]图7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压板的立体图;
[0038]图8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压块的立体图;
[0039]图9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芯体散热片的主视图;
[0040]图10是本技术申请专利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的芯体散热片的仰视图。
[0041]附图标记说明
[0042]1、底板;101、第一出口;102、第二进口;103、第二出口;104、出气口;2、上顶板;3、下底板;4、安装板;401、安装板通孔;5、上芯体;6、压板;601、第三进口;602、第三出口;7、压块;701、第一进口;8、水管;9、顶板;901、顶板通孔;10、下芯体;11、芯体散热片;1101、散热片通孔;1102、环状弧面凸起;110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申请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申请专利,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申请专利。
[0044]在本技术申请专利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依次安装下芯体(10)、上芯体(5),所述上芯体(5)上端面安装压块(7)和压板(6);所述上芯体(5)和下芯体(10)之间通过安装板(4)连接,所述安装板(4)其中一个边角处上制有安装板通孔(401),通过所述安装板通孔(401)将所述上芯体(5)和下芯体(10)连通;所述压块(7)上制有第一进口(701),所述压板(6)上制有第三进口(601)和第三出口(602),所述底板(1)上制有第一出口(101)、第二进口(102)和第二出口(103);所述第一进口(701)和第一出口(101)、第二进口(102)和第二出口(103)、第三进口(601)和第三出口(602)形成三个流道:第一流道,用于流体通过所述第一进口(701)流入所述上芯体(5),再通过所述安装板通孔(401)后流经至所述下芯体(10),最后从所述第一出口(101)流出;第二流道,用于流体通过所述第二进口(102)流入所述下芯体(10),经所述下芯体(10)后从所述第二出口(103)流出;第三流道,用于流体通过所述第三进口(601)流入所述上芯体(5),经所述上芯体(5)后从所述第三出口(602)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701)与所述第一出口(101)分别位于所述上芯体(5)与所述底板(1)的前侧;所述第二进口(102)与所述第二出口(103)位于所述底板(1)的后侧;所述第三进口(601)与所述第三出口(602)位于所述压板(6)的前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7)和压板(6)与所述上芯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成丽段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亚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