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335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壳体、第二过滤壳体、第一切换机构、第二切换机构,第一进料管和第一出料管与第一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第二进料管和第二出料管和与第二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第一进口与第一进料管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二进料管连通,第三进口与第一出料管连通,第四进口与第二出料管连通,第一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一排气阀,第二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二排气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幅减少熔体直纺过程中熔体过滤器排气放流时排放的聚酯熔体数量,减少降解物质对切换后聚酯熔体的“污染”,克服了因过滤器切换而导致的大批量丝饼降等和多断现象,提高了生产稳定性。稳定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化纤纺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

技术介绍

[0002]长期以来,由于聚酯熔体过滤器设计不尽完美,导致年产120万吨聚酯工序的熔体过滤器放流不合理,进而影响切换过滤器后纺丝生产,造成极大的浪费。聚酯熔体过滤器有预过滤器和预过滤器之分,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定期的对预过滤器和终过滤器进行切换以保证熔体质量的稳定。以年产20万吨聚酯装置生产情况为例:因聚酯熔体过滤器不合理,切换后造成多起纺丝质量下降事件,因色泽、毛丝降等数量达635045.2kg,其中因轻微色泽不做降等处理产品有21120kg。聚酯切换终过滤器时,每次切换排气放流多达22槽,切换预过滤器时,每次切换排气放流多达12槽聚酯熔体,方能够使聚酯熔体正常。在聚酯熔体过滤器切换以后,FDY纺丝平均8小时内飘丝断头率增加,消耗大增,这一部分因处于短时间段落因素没有详细统计。
[0003]参阅图1,目前的小容量熔体过滤器是卧式,排气结构安装方式是在出料管道上连接排气支管14,排气支管出口处设置排气单向阀15,若大容量熔体过滤器若仍采用排气阀安装在出料管道上的技术方案,就会有大量的降解物质和聚酯熔体积聚在排气支管中,在切换过滤器时,没有剥离的降解物质还会粘附新的聚酯,在长时间高温后又变成沾附的降解物质,会影响下一次切换,周而复始,这样熔体直纺过程中熔体过滤器排气放流时排放的聚酯熔体数量较大,降解物质对切换后聚酯熔体的“污染”严重,将会导致大批量丝饼降等和多断现象,稳定性差。/>[0004]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以上至少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不足,本技术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减少排气放流时排放的聚酯熔体,减少降解物质对切换后聚酯熔体的“污染”,避免纺丝异常。
[0006]为了实现上述技术至少一个目的,达到上述的技术要求,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壳体、第二过滤壳体、第一切换机构、第二切换机构,所述第一过滤壳体内可拆卸设有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二过滤壳体内可拆卸设置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第一过滤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管和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二过滤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管和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和第一出料管与所述第一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进料管和第二出料管和与所述第二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上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二切换机构上设有第三进口和第四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
所述第二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料管连通,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料管连通,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和第二滤芯组件均由多个滤芯组成,所述第一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二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二排气阀。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壳体包括从上到下依序连接的第一上盖、第一筒体和第一下盖,所述第二过滤壳体包括从上到下依序连接的第二上盖、第二筒体和第二下盖,所述第一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部,所述第二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内。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进料管设置在第一下盖上,所述第一出料管设置在第一上盖上。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下盖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上盖内部设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进料管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料管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进料管设置在第二下盖上,所述第二出料管设置在第二上盖上。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盖内部设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二下盖内部设有第四空腔,所述第二进料管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料管与所述第四空腔连通。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下盖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且轴向贯穿所述第一下盖的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二下盖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列且轴向贯穿所述第二下盖的第二过流孔。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滤芯组件的滤芯与所述第一上盖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滤芯组件的滤芯与所述第二上盖螺纹连接。
[00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上表面为外凸的弧面结构。
[00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空腔的上表面最高点处设置有轴向贯穿所述第一上盖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阀与所述第一排气孔密封连接,所述第四空腔的上表面最高点处设置有轴向贯穿所述第二上盖的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二排气阀与所述第二排气孔密封连接。
[0017]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采用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减少排气放流时排放的聚酯熔体数量,减少降解物质对切换后聚酯熔体的“污染”,从而避免纺丝异常。
[0019]2)优选的,第一过滤壳体和第二过滤壳体为三段式的结构,易于在内部安装第一滤芯组件和第二滤芯组件,整体制作简便。
[0020]2)优选的,通过第一空腔和三空腔便于进料,第二空腔和第四空腔便于出料,提升进料和出料效果。
[0021]3)优选的,滤芯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
[0022]4)优选的,外凸的弧面易于聚拢气体,提升排气效果。
[0023]5)优选的,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均设置在最高点,进一步提升排气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原有的聚酯熔体过滤器的结构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的切换机构的结构图;
[0027]在图1

图3中,1、第一过滤壳体;101、第一上盖;1011、第二空腔;1012、第一排气孔;102、第一筒体;103、第一下盖;1031、第一空腔;1032、第一过流孔;2、第二过滤壳体;201、第二上盖;2011、第四空腔;2012、第二排气孔;202、第二筒体;203、第二下盖;2031、第三空腔;2032、第二过流孔;3、第一切换机构;301、第一切换管道;302、第一活塞;303、第二活塞;304、连接杆;305、拉杆;306、限位块;4、第二切换机构;5、第一滤芯组件;6、第二滤芯组件;7、滤芯;8、第一进料管;9、第一出料管;10、第二进料管;11、第二出料管;12、第一排气阀;13、第二排气阀;14、排气支管;15、排气单向阀。
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描述。
[0029]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顶”、“底”、“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过滤壳体、第二过滤壳体、第一切换机构、第二切换机构,所述第一过滤壳体内可拆卸设有第一滤芯组件,所述第二过滤壳体内可拆卸设置有第二滤芯组件,所述第一过滤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管和第一出料管,所述第二过滤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管和第二出料管,所述第一进料管和第一出料管与所述第一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进料管和第二出料管和与所述第二过滤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上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二切换机构上设有第三进口和第四进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料管连通,所述第四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料管连通,所述第一滤芯组件和第二滤芯组件均由多个滤芯组成,所述第一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一排气阀,所述第二过滤壳体的出料端上可拆卸设有第二排气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壳体包括从上到下依序连接的第一上盖、第一筒体和第一下盖,所述第二过滤壳体包括从上到下依序连接的第二上盖、第二筒体和第二下盖,所述第一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内部,所述第二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料管设置在第一下盖上,所述第一出料管设置在第一上盖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大容量立式聚酯熔体过滤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松柴森光赵军张艳顾琳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