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蒸笼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6242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蒸笼生产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包括毛竹处理,毛竹去头尾、去枝条,截断为80~200cm的竹筒,所得竹筒依次经开片、去节、限宽定厚、双面刨光操作得到若干竹片;竹片斜头处理,将所得的部分竹片的两端加工为互相匹配的楔形结构;竹片定型、碳化、冷却,通过圆整定型机构,对所得竹片进行圆整定型,使用温控装置对定型后的竹片高温处理,对定型后的竹片进行碳化操作,碳化完成后将冷却后的竹片取出备用;竹片砂光,组装蒸笼;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对竹片定型的操作时同步碳化处理,利用高温提高竹片定型后为圆环状的合格率,碳化后的竹片表面形成碳化保护层,蒸笼不易滋生细菌,能够提高竹片使用的耐久性。能够提高竹片使用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碳化蒸笼的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蒸笼生产
,具体涉及碳化蒸笼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蒸笼生产过程中场采用竹片作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制作时需要将作为原材料的毛竹进行一系列操作,使其成为符合要求的竹片,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数量的竹片制成不同尺寸的蒸笼外框,弯曲为圆周形的蒸笼外框定型后再进行打磨处理,使得蒸笼的侧壁更加光滑平整后,再对蒸笼的其余部分进行组装。
[0003]目前在对制作蒸笼外框进行定型时常采用的手段为将竹片的两端进行捆扎,使其首尾相连,存在接头处凸出的情况,同时需要在其内部支撑横杆保持其趋于圆形,待长时间定型后方才满足制作蒸笼的需要,这种方式一方面定型时间上,另一方面定型效果不佳,存在制作完毕后的蒸笼外框无法保持圆环状的情况,影响蒸笼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碳化蒸笼生产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一:毛竹处理
[0008]毛竹去头尾、去枝条,截断为80~200cm的竹筒,所得竹筒依次经开片、去节、限宽定厚、双面刨光操作得到若干竹片;可使用砍刀或者锯子将毛竹的头部和尾部去除,保留中部粗细均匀的竹筒,然后将竹节处的枝条砍去,使得竹筒外表面平滑
[0009]步骤二:竹片斜头处理
[0010]将步骤一所得的部分竹片的两端加工为互相匹配的楔形结构;通过将竹片两端均加工为楔形,这样可使得组合竹片形成蒸笼外框厚度均匀,具体操作时,可先将竹片的两端均固定,然后使用刨刀对竹片的端部进行倾斜刨削,刨出楔形
[0011]步骤三:竹片定型、碳化、冷却
[0012]通过圆整定型机构,对步骤二所得竹片进行圆整定型,使用温控装置对定型后的竹片高温处理,对定型后的竹片进行碳化操作,碳化后竹片保持其韧性,碳化完成后将冷却后的竹片取出备用;
[0013]步骤四:竹片砂光
[0014]将步骤三冷却后所得竹片进行表面砂光;
[0015]步骤五:组装蒸笼
[0016]将步骤四中砂光后所得竹片组装为蒸笼外框,取过步骤一中剩余竹片削为竹条,以竹条排成笼底,再以藤线十字形扎实组装为蒸笼。
[0017]进一步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得竹片宽度为2~8cm、厚度为6~6.5mm,其长度根据蒸笼外径不同设定为80~200cm之间。
[0018]进一步在于:所述步骤一中:
[0019]开片操作:用于将截断后的竹筒均匀切开为宽度近似的若干竹片;
[0020]去节操作:用于将开片所得竹片内侧竹节位置残留节隔(竹秆的地上部分,一般圆形中空通直而有多数节,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二节间有一木质橫隔,称为节隔,着生于节内)去除;
[0021]限宽定厚操作:用于处理去节之后所得竹片,保持竹片的宽度和厚度均匀;
[0022]双面刨光操作:用于对限宽定厚之后所得竹片内外两侧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其内外表面平滑。
[0023]进一步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得竹片弯折为圆形后,两端斜头能互相叠加,叠加部厚度与竹片厚度相同,接头自然。
[0024]进一步在于:步骤三中所述圆整定型机构包括金属材质的内环和外环,内环和外环可为铁质金属制成,且内外环能够组成封闭空间,且内环和外环之一设定为可开合的分体式结构,这样能够通过内环或者外环可开合的端口将竹片端部插入,然后推动竹片完全置于内环和外环之间的封闭空间产生变形,然后将可开合的内环或者外环关闭即可;
[0025]所述温控装置在所述内环和外环上均设置;
[0026]作业时,将竹片夹紧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开启温控装置进行碳化处理。
[0027]进一步在于:所述温控装置的温度可通过其控制器控制在200~400℃,烘烤定型时间设定为2~10min,设定温度下保型达到预定时长后下料,得到碳化的定型竹片。
[00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对竹片定型的操作中采用将竹片直接插入由内环和外环组成的圆整定型机构中并且再次操作过程中采用温控装置进行高温处理的方式进行竹片的圆整定型以及同步碳化处理,一方面能够利用高温提高竹片定型后为圆环状的合格率,另一方面碳化后的竹片表面形成碳化保护层,在作为蒸笼使用过程中不易滋生细菌,且能够提高竹片使用的耐久性;
[0030]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开片产生的竹片进行斜头处理,保证竹片的斜头部分连接平顺,同时设置竹片弯折为圆形后,两端斜头能互相叠加,叠加部厚度与竹片厚度相同,接头自然,避免斜头拼接处凸出,保证产品的质量,使用手感平顺。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实施例1
[0033]本实施例的一种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0034]步骤一:毛竹处理
[0035]毛竹去头尾、去枝条,截断为80~200cm的竹筒,所得竹筒依次经开片、去节、限宽定厚、双面刨光操作得到若干竹片;可使用砍刀或者锯子将毛竹的头部和尾部去除,保留中部粗细均匀的竹筒,然后将竹节处的枝条砍去,使得竹筒外表面平滑,所得竹片宽度为2~
8cm、厚度为6~6.5mm,其长度根据蒸笼外径不同设定为80~200cm之间,开片操作:用于将截断后的竹筒均匀切开为宽度近似的若干竹片;通过使用开竹机进行破竹操作,得到宽度均匀的竹片用于后续加工;
[0036]值得说明的是,去节操作:用于将开片所得竹片内侧竹节位置残留节隔(竹秆的地上部分,一般圆形中空通直而有多数节,两节之间称为节间,相邻二节间有一木质橫隔,称为节隔,着生于节内)去除,可使用去节机将竹片内侧残留的节隔去除,使得竹片内侧面趋于光滑,便于后续的继续加工;限宽定厚操作:用于处理去节之后所得竹片,保持竹片的宽度和厚度均匀,可使用竹刀等刀具将竹片切割成所需要厚度和宽度的竹片,符合生产需要,使其尺寸适当能够用于制作蒸笼的外框;双面刨光操作:用于对限宽定厚之后所得竹片内外两侧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其内外表面平滑;
[0037]步骤二:竹片斜头处理
[0038]将步骤一所得的部分竹片的两端加工为互相匹配的楔形结构;通过将竹片两端均加工为楔形,这样可使得组合竹片形成蒸笼外框厚度均匀,具体操作时,可先将竹片的两端均固定,然后使用刨刀对竹片的端部进行倾斜刨削,刨出楔形,所得竹片弯折为圆形后,两端斜头能互相叠加,叠加部厚度与竹片厚度相同,这样能够在竹片的两端斜头拼接时接头自然,避免斜头拼接处凸出,保证产品的质量;
[003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竹片斜头总长25~30cm,竹片除去斜头的根部厚度6~6.5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毛竹处理毛竹去头尾、去枝条,截断为80~200cm的竹筒,所得竹筒依次经开片、去节、限宽定厚、双面刨光操作得到若干竹片;步骤二:竹片斜头处理将步骤一所得的部分竹片的两端加工为互相匹配的楔形结构;步骤三:竹片定型、碳化、冷却通过圆整定型机构,对步骤二所得竹片进行圆整定型,使用温控装置对定型后的竹片高温处理,对定型后的竹片进行碳化操作,碳化完成后将冷却后的竹片取出备用;步骤四:竹片砂光将步骤三冷却后所得竹片进行表面砂光;步骤五:组装蒸笼将步骤四中砂光后所得竹片组装为蒸笼外框,取过步骤一中剩余竹片削为竹条,以竹条排成笼底,再以藤线十字形扎实组装为蒸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所得竹片宽度为2~8cm、厚度为6~6.5mm,其长度根据蒸笼外径不同设定为80~200cm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化蒸笼生产方法,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进华
申请(专利权)人:怀宁双龙蒸笼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