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5925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起重机包括车体、主臂、桅杆、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主臂铰接于车体上。桅杆铰接于车体上。第一变幅机构包括第一变幅卷扬、第一变幅滑轮组和第一拉板,第一变幅滑轮组设置在车体与桅杆的顶端之间,且第一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一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一拉板连接桅杆的顶端与主臂。第二变幅机构包括第二变幅卷扬、第二变幅滑轮组和第二拉板。第二变幅卷扬设置在车体上且与第一变幅卷扬间隔设置,且第二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二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二变幅机构被配置为与第一变幅机构共同对主臂进行起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起重机提高了在标准工况下变幅机构起臂时的作用力,进而提高起臂能力。臂能力。臂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起重机械,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所示,该履带起重机包括车体30a和铰接于车体30a上的主臂17a。在标准工况下,变幅机构包括拉板11a、桅杆12a、桅杆变幅组13a、桅杆变幅卷扬14a、腰绳15a以及设置在拉板11a上的拉力传感器16a。其工作原理为:拉板11a连接桅杆12a和主臂17a,拉板11a的长度不变,且拉板11a上设置拉力传感器16a以防止超载。由于桅杆12a和主臂17a的铰点比较接近,在拉板11a长度固定的情况下,桅杆12a和主臂17a之间的角度基本固定。起臂时桅杆变幅卷扬14a转动,带动桅杆变幅组13a中的钢丝绳运动,缩短桅杆变幅组13a的总长,拉动桅杆转动。由于桅杆12a和主臂17a之间的角度基本固定,主臂17a也随桅杆12a转动,到达所需角度后完成起臂。
[0003]当主臂17a为长臂时,起臂需要很大的变幅力,提升变幅力有两个手段,第一个手段是增加钢丝绳的力,第二个手段是增加桅杆的长度。若采用第一个手段,就需要增加钢丝绳的截面积、拉板的截面积和变幅卷扬的回转力,这样会增加变幅卷扬的尺寸,不方便组装和运输,需要更大的辅助吊车。若采用第二个手段,就需要更长的桅杆,会影响道路运输,而且桅杆长度变长,还需要专车运输和大件运输,使用户成本增大更多。
[0004]而且标准工况下履带起重机的安装时间比超起工况可减少两三天的时间,如果标准工况下也能使用很长的臂架,就能极大缩短起重机的组装时间,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进而给用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以提高标准工况下变幅机构起臂时的作用力。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
[0007]车体;
[0008]主臂,铰接于车体上;
[0009]桅杆,铰接于车体上;
[0010]第一变幅机构,包括第一变幅卷扬、第一变幅滑轮组和第一拉板,第一变幅卷扬设置在车体上,第一变幅滑轮组设置在车体与桅杆的顶端之间,且第一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一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一拉板连接桅杆的顶端与主臂;和
[0011]第二变幅机构,包括第二变幅卷扬、第二变幅滑轮组和第二拉板,第二变幅卷扬设置在车体上且与第一变幅卷扬间隔设置,且第二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二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二变幅机构被配置为与第一变幅机构共同对主臂进行起臂。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臂铰接于车体的第一位置处,桅杆铰接于车体的不同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二位置处,第二变幅滑轮组连接桅杆和第二拉板的第一端,第二拉板的第二端与主臂连接,第二变幅卷扬的钢丝绳延伸至桅杆处并绕设在第二变幅滑轮组上。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拉板的第二端连接于主臂的中部,且第二拉板与第一拉板不平行。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机还包括控制器,在起臂状态,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共同动作以使主臂到达设定起臂角度,且在起臂过程中,控制器控制第二变幅机构的卷扬力为设定值。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主臂到达设定起臂角度后,控制第二变幅机构的卷扬力降低为最小值,并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单独动作以实现对主臂的变幅控制。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落臂状态,控制器被配置为先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动作以使主臂到达设定起臂角度,在到达设定起臂角度后,控制第二变幅机构的卷扬力提高为设定值,并通过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起臂结构共同动作以放下主臂。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主臂和桅杆均铰接于车体的第一位置处,第二变幅滑轮组连接桅杆和车体,第二拉板连接桅杆与主臂,且第二拉板与第一拉板平行设置,第二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二变幅滑轮组的长度。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机还包括控制器,在起臂状态,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共同动作以使主臂到达设定起臂角度,且在起臂过程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的卷扬力之间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机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拉板上和第二拉板上的两个拉力传感器,两个拉力传感器被配置为分别对第一拉板和第二拉板上的拉板力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拉板力超过安全限值时发出警示。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起重机为履带式起重机。
[0021]基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起重机包括车体、主臂、桅杆、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其中,主臂铰接于车体上。桅杆铰接于车体上。第一变幅机构包括第一变幅卷扬、第一变幅滑轮组和第一拉板,第一变幅卷扬设置在车体上,第一变幅滑轮组设置在车体与桅杆的顶端之间,且第一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一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一拉板连接桅杆的顶端与主臂。第二变幅机构包括第二变幅卷扬、第二变幅滑轮组和第二拉板。第二变幅卷扬设置在车体上且与第一变幅卷扬间隔设置,且第二变幅卷扬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第二变幅滑轮组的长度,第二变幅机构被配置为与第一变幅机构共同对主臂进行起臂。本专利技术的起重机设置有两个变幅机构,分别为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这样在起臂时,可由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共同作用来对主臂进行起臂,与现有技术只设置一个变幅机构相比,提高了在标准工况下变幅机构起臂时的作用力,进而提高起臂能力。
[0022]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所示的起重机在起臂时的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机构的作用力示意
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图4所示的起重机在起臂时第一变幅机构和第二变幅结构的作用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30);主臂(17),铰接于所述车体(30)上;桅杆(12),铰接于所述车体(30)上;第一变幅机构,包括第一变幅卷扬(14)、第一变幅滑轮组(13)和第一拉板(11),所述第一变幅卷扬(14)设置在所述车体(30)上,所述第一变幅滑轮组(13)设置在所述车体(30)与所述桅杆(12)的顶端之间,且所述第一变幅卷扬(14)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所述第一变幅滑轮组(13)的长度,所述第一拉板(11)连接所述桅杆(12)的顶端与所述主臂(17);和第二变幅机构,包括第二变幅卷扬(24)、第二变幅滑轮组(23)和第二拉板(21),所述第二变幅卷扬(24)设置在车体(30)上且与所述第一变幅卷扬(14)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变幅卷扬(24)用于收放钢丝绳以调节所述第二变幅滑轮组(23)的长度,所述第二变幅机构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变幅机构共同对所述主臂(17)进行起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17)铰接于所述车体(30)的第一位置处,所述桅杆(12)铰接于所述车体(30)的不同于所述第一位置处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变幅滑轮组(23)连接所述桅杆(12)和所述第二拉板(2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拉板(21)的第二端与所述主臂(17)连接,所述第二变幅卷扬(24)的钢丝绳延伸至所述桅杆(12)处并绕设在所述第二变幅滑轮组(2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板(21)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臂(17)的中部,且所述第二拉板(21)与所述第一拉板(11)不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还包括控制器,在起臂状态,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变幅机构和所述第二变幅机构共同动作以使所述主臂(17)到达设定起臂角度,且在起臂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发浩韩雷吴迪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