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器件的驱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4917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器件的驱动方法。当在灰度级信号输入到每个像素中之后晶体管的栅极电位发生变动时,供给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电流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不能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的问题。尤其是进行黑色显示时,有电流流过的情况,致使难以进行清楚的黑色显示。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以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的发光器件以及其驱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预定的定时周期内,将用于显示的信号写入多次或将写入动作周期延长。其结果,因为发光元件的阳极电位稳定后决定栅极电压,所以可以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具有发光元件的显示器件(发光器件)中,进行正确的灰度级显示的结构以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如图9所示那样,常规的发光器件的像素结构包括通过从信号线814输入的视频信号来控制其开通/关断的开关元件810、用于驱动发光元件813的晶体管811、为了保持晶体管81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而提供于电源线815和晶体管811的栅极之间的电容元件812(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1-343933在专利文件1所示的发光器件的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那样,被认为由二极管816和电容(CEL)的并联电路来构成。在此,利用图9说明供给到发光元件813的电流值变动时的动作。首先,假设在发光元件813中稳定连续地流过电流值I0的电流。然后,当流过发光元件813的电流的电流值由I0增加到I1之时,流过二极管816的电流的电流值不会立即变为I1。这是因为,电流值的增加分量等于流过二极管816的电流的电流值增加分量与流入电容(CEL)的电流的电流值的总和分量。因此,对电容(CEL)的充电完全结束时,流到二极管816的电流的电流值就变成等于I1。接下来,考虑电流值I0的电流稳定连续地流到发光元件813时,该电流值由I0减少到I2的情况。此时,流到二极管816的电流的电流值I2和从电容(CEL)所释放出的电流的电流值的总和分量成为I2,而且从电容(CEL)的放电结束时流到二极管816的电流的电流值变成等于I2。在这种情况下,直到流到二极管816的稳定电流的电流值起变化的时间与直到发光元件813的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位变动结束的时间相同,并且,电容(CEL)越大需要的时间越多,电流值的变动越大需要的时间越多。在图9所示的像素电路中,除了在发光元件813的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CEL)以外,还存在驱动晶体管811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叠加电容(Cgd)、以及因布局配置的栅极和阳极重叠等引起的寄生电容(Cp)。此时,开关元件810被开通,且对应于输入到晶体管811的栅极的灰度级信号的电流供给发光元件813,从而使阳极电位变动。但是,当发光元件813的电容(CEL)很大,且供给发光元件813的电流的电流值的变动很大时,到向电容(CEL)的充放电结束并且阳极电位的变动结束就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有可能在开关元件810开通时阳极电位的变动没有结束。并且,在图9中,假设开关元件810被关断之后,发光元件813的阳极电位有变动(变动值ΔVA),于是,通过寄生电容(Cp)、叠加电容(Cgd)以及保持电容(Cs)812进行电容耦合,晶体管811的栅极电位产生变动。该变动值ΔVB表示为如下;ΔVB=(Cp+Cgd)/(Cp+Cgd+Cs)×ΔVA如上所述,有一个问题是,在灰度级信号被输入到每个像素中之后晶体管811的栅极的电位有变动的情况下,供给到发光元件813的电流的电流值产生变动,因而不能进行正确的灰度级显示。尤其是进行黑色显示时,电流有可能流到发光元件,致使难以进行清楚的黑色显示。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可以进行正确的灰度级显示的发光器件以及其驱动方法。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预定的定时周期内,将用于显示的信号多次写入或将写入动作周期延长。其结果,因在发光元件的阳极电位稳定后决定栅极电压,所以可以进行正确的灰度级显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方式是一种,其特征在于将一个帧周期分割为多个子帧周期SF1、SF2、…SFn(n为自然数)、并每个子帧周期SFn都具有写入动作周期Ta、并被选择的子帧周期SFn具有输入擦除信号的周期Te、并至少在一个子帧周期中设置多个输入擦除信号的周期Te。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其特征在于将一个帧周期分割为多个子帧周期SF1、SF2、…SFn(n为自然数)、每个子帧周期SFn都有写入动作周期Ta、并至少在一个子帧周期中设置多个写入动作周期Ta。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帧周期中,通过输入由数码信号构成的图像信号和擦除信号来进行灰度级显示,并输入擦除信号的周期设置得比输入图像信号的周期更长。这样的发光器件的像素结构包括源极或漏极连接到信号线、且栅极连接到扫描线的开关晶体管;栅极连接到开关晶体管的驱动晶体管;以及连接到驱动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的发光元件。此外,像素结构可以包括用于放出相当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电压的电荷的擦除晶体管。此外,像素结构还可以包括被串联连接到驱动晶体管而且栅电位被固定的晶体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可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的发光器件。附图说明图1A和1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方法的图。图2A和2B是本专利技术的定时图。图3A和3B是本专利技术的定时图。图4A和4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方法的图。图5A-5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电路的图。图6A-6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结构的截面图。图7A-7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像素结构的截面图。图8A-8F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子器件的图。图9是表示发光器件的像素结构的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图11A和11B是本专利技术的定时图。图12A和12B是本专利技术的定时图。图13A和13B是本专利技术的定时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参考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使用各种样式来实施,除非背离本专利技术的趣旨以及范围,否则可以改变其方式以及详细,这对于同行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专利技术不是局限于本实施方式所记述内容而被解释的。注意,在说明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部分以及具有同样机能的部分以相同的参考标号标注,并省略重复说明。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多次写入预定信号时的驱动方法。图1A描述在利用数字灰度级方法输入两次擦除信号的情况下的动作。首先,以预定定时输入为显示而写入的数字信号(图像信号),经过预定时间后第一次输入擦除信号。此时,如果存在电容(CEL)或寄生电容(Cp),则只通过第一次输入的擦除信号不能使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位(栅电位)相对地为零,所以不能进行关断操作。此时,难以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并会产生灰度级的偏差。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经过预定时间后再次输入擦除信号、即第二次输入擦除信号。其结果,可以再次使栅电位相对地为零、并可进行关断操作。因此,可以降低灰度级的偏差、且正确地进行灰度级显示。注意,虽然在图1A中描述输入两次擦除信号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输入三次或更多次。此外,也可以将不是擦除信号而是图像信号输入两次或更多次。图1B描述,在利用模拟灰度级方法将为显示而写入的模拟信号(灰度级信号)写入两次的情况下,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以及流到发光元件的电流的情况。此外,虚线表示如常规那样将灰度级信号写入一次的状态。首先,第一次输入灰度级信号(SW)。于是,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成为预定值。此时,如存在电容(CEL),该栅极电位渐渐降低。由于该结果和寄生电容(Cp)的影响使流到发光元件的电流不能维持为预定值,而会渐渐上升。在这种状态下,如虚线所示那样,流到发光元件的电流一直很大,导致产生灰度级的偏差。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再次输入灰度级信号、即第二次输入灰度级信号。从而,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位回到预定值,并且流到发光元件的电流也成为预定值。应当注意,由于当第二次输入灰度级信号时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器件的驱动方法,包括在一个帧周期中提供n个子帧周期(n为自然数)的步骤,其中,每个所述子帧周期都具有写入动作周期,并且,所述子帧周期中至少有一个具有多个输入擦除信号的周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川惠介福本良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