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物组合和试剂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393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分子诊断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物组合和试剂盒。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对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AJAP1,BHLHE22,CDO1,CELF4,GALR1,HS3ST2,MAGI2,ZNF454中的一种或多种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的方法,实现了对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无创筛查;通过定位子宫内膜癌相关甲基化基因的靶区域,以及采用不同子宫内膜癌相关甲基化基因的组合,有效避免了子宫内膜癌相关甲基化标志物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并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试剂盒可以检测通过无创手段获取的生物样品,提升了受试者的依从性。提升了受试者的依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物组合和试剂盒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子诊断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物组合和试剂盒。

技术介绍

[0002]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尽管所有年龄组的新发病例均有增加,但是40岁以下病例增加一倍。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估计新增41.7万子宫内膜癌病例,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已位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在我国,子宫内膜癌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对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0003]绝大多数子宫内膜癌病人有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是只有极少数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人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显著相关,FIGO分期I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92%,而IV期的患者只有不到14%,因此,要想解决子宫内膜癌防治的诸多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完善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诊体系。
[0004]目前临床上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并且可被患者和医生接受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现有的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子宫颈巴氏涂片检查(Pap test),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仅为40%

55%;(2)液基细胞学涂片,敏感性60%

65%;(3)经阴道超声检查,存在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特点;(4)子宫内膜活检或宫腔镜检查,为侵入性检查,对人体伤害较大,不适合用来作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5)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检查,样本处理制备过程繁琐,缺乏统一的判读标准,灵敏度、特异性也不高。因此,寻找新的无创、精确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是当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5]近年的研究显示DNA甲基化水平异常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癌细胞中DNA甲基化模式较正常细胞明显不同,DNA总体甲基化水平(即甲基化谱)和特定基因甲基化程度改变可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甲基化分子标志物在肿瘤检测的敏感性上高于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以及基因重排等分子变异,并且在组织溯源的准确率上高于其他分子变异,使其成为兼具灵敏度、特异性的理想肿瘤早期诊断靶标。目前研究显示,单基因甲基化检测在子宫内膜癌无创筛查中检出灵敏度均不高,而多基因甲基化的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宫腔灌洗液、宫腔脱落细胞、宫颈脱落细胞、阴道脱落细胞等样本中均具有较高的的检出率,并且较单一基因甲基化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更高,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
物组合和检测试剂盒,可以弥补现有的子宫内膜癌诊断产品的灵敏度或特异性不够的问题,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筛早诊。
[0007]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用于子宫内膜癌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探针引物组合和检测试剂盒,;所述引物对和荧光探针组合用于对亚硫酸盐处理后的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靶区域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为AJAP1,BHLHE22,CDO1,CELF4,GALR1,HS3ST2,MAGI2,ZNF454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为AJAP1,BHLHE22,CDO1,CELF4,GALR1,HS3ST2,MAGI2,ZNF454中的至少两种。
[0010]更加优选地,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为AJAP1,BHLHE22,CDO1,CELF4,GALR1,HS3ST2,MAGI2,ZNF454中的至少三种。
[0011]最优选地,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至少包括CDO1和AJAP1。
[0012]具体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靶区域位置如下所示:
[0013]所述AJAP1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1:4652609

4655609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4]所述BHLHE22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8:64578365

64581365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5]所述CDO1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5:115815659

115818659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6]所述CELF4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18:37564798

37567798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7]所述GALR1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18:77247848

77250848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8]所述HS3ST2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16:22812162

22815162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19]所述MAGI2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7:79452667

79455667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20]所述ZNF454基因检测靶区域选自GRCh38:5:178939198

178942198的全长区域或部分区域。
[0021]优选地,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两个靶区域位置具体如下所示:
[0022]AJAP1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1:4654906

4655061和GRCh38:1:4653837

4654023;
[0023]BHLHE22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8:64580654

64580841和GRCh38:8:64581078

64581250;
[0024]CDO1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5:115816271

115816079和GRCh38:5:115816963

115816773;
[0025]CELF4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18:37566303

37566104和GRCh38:18:37567415

37567273;
[0026]GALR1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18:77250102

77250301和GRCh38:
18:77249620

77249799;
[0027]HS3ST2基因的两个靶区域的序列分别为GRCh38:16:22813619...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子宫内膜癌的生物标志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标志物选自以下用于检测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的至少一个靶区域内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所述子宫内膜癌相关基因为AJAP1,BHLHE22,CDO1,CELF4,GALR1,HS3ST2,MAGI2,ZNF454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AJAP1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1:4654906

4655061和GRCh38:1:4653837

4654023;所述BHLHE22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8:64580654

64580841和GRCh38:8:64581078

64581250;所述CDO1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5:115816271

115816079和GRCh38:5:115816963

115816773;所述CELF4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18:37566303

37566104和GRCh38:18:37567415

37567273;所述GALR1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18:77250102

77250301和GRCh38:18:77249620

77249799;所述HS3ST2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16:22813619

22813818和GRCh38:16:22814109

22814248;所述MAGI2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7:79454097

79453898和GRCh38:7:79454286

79454103;所述ZNF454基因检测靶区域为GRCh38:5:178940548

178940736和GRCh38:5:178941256

178941430;所述AJAP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AJAP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或者所述AJAP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和SEQ ID NO.5所示,所述AJAP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6所示;所述BHLHE2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和SEQ ID No.8所示,BHLHE2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或者所述BHLHE2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0和SEQ ID NO.11所示,所述BHLHE2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2所示;所述COD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3和SEQ ID No.14所示,COD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5所示;或者所述COD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6和SEQ ID NO.17所示,所述COD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8所示;所述CELF4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9和SEQ ID No.20所示,CELF4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1所示;或者所述CELF4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2和SEQ ID NO.23所示,所述CELF4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4所示;所述GALR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5和SEQ ID No.26所示,GALR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7所示;或者所述GALR1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8和SEQ ID NO.29所示,所述GALR1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0所示;所述HS3ST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1和SEQ ID No.32所示,HS3ST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3所示;或者所述HS3ST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4和SEQ ID NO.35所示,所述HS3ST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6所示;所述MAGI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7和SEQ ID No.38所示,MAGI2荧光探针
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9所示;或者所述MAGI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0和SEQ ID NO.41所示,所述MAGI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2所示;所述ZNF454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3和SEQ ID No.44所示,MAGI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5所示;或者所述MAGI2引物对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6和SEQ ID NO.47所示,所述MAGI2荧光探针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民杨帆赵雪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凯德维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