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3063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其中缓降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壳体上设有与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于壳体的第一侧壁上,第二开口设于壳体的第二侧壁上;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穿设缓降绳;绳轮,绳轮可转动连接于容置空间内,绳轮的周壁用于缠绕缓降绳。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能够有效避免缓降绳的两端的干涉情况,从而避免了缓降绳打结的情况,保证了逃生成功率。生成功率。生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救生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居住和工作场所大多都在高楼中;或者日常工作中也多存在高空作业类型工作,在发生危险情况时,需要保证处于高空中的人们的快速撤离。
[0003]相关技术中,采用缓降装置帮助人们快速从高空撤离,缓降装置通常包括绳轮机构和刹车机构,绳轮和刹车设置在一壳体内,并与壳体转动连接,壳体上设置有缓降绳的进口和出口;缓降绳通过进口穿入至壳体内并缠绕设置在绳轮的周壁上,然后,缓降绳从出口穿出壳体。在逃生过程中绳轮与缓降绳发生摩擦转动,从而带动刹车机构刹车,保证逃生过程的安全性。
[0004]但是,相关技术中缓降绳位于壳体外的两端容易相互干涉,导致缓降绳打结的情况发生,影响逃生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缓降装置及逃生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缓降器在使用过程中缓降绳的两端容易相互干涉,导致缓降绳打结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避免缓降绳的两端的干涉情况,从而避免了缓降绳打结的情况,保证了逃生成功率。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缓降装置,包括:
[0007]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用于穿设缓降绳;
>[0008]绳轮,所述绳轮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绳轮的周壁用于缠绕所述缓降绳。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逃生设备,包括本专利技术前述实施例任一项提供的缓降装置和缓降绳,所述缓降绳穿设于所述缓降装置的壳体上,且所述缓降绳绕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绳轮上;
[0010]所述缓降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缓降装置沿所述缓降绳的轴向并排设于所述缓降绳上。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缓降装置和逃生设备,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容置空间,在壳体上设置与容置空间相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第二开口设置在第二侧壁上;并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这样,能够保证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在缓降绳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穿设与壳体并缠绕在设于容置空间内的绳轮上后,缓降绳两端中的其中一端从第一开口穿出容置空间,缓降绳两端中的另一端
从第二开口穿出容置空间;也就是说,缓降绳的两端位于壳体相互背离的两个方向上,在使用缓降器逃生时,缓降装置沿着缓降绳从高处向下移动,缓降绳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其中一个进入容置空间,并且缓降绳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另一个离开容置空间,缓降绳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是一个顺行的状态;因此,缓降绳的两端不会相互干扰干涉,相比于相关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缓降绳的两端相互缠绕打结的情况发生,保证了逃生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壳体、绳轮与缓降绳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分绳机构与绳轮配合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压绳机构与绳轮配合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压绳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9]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绳轮与制动机构配合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制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2]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缓降装置中绳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逃生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0

缓降装置;20

缓降绳;
[0027]100

壳体;110

第一侧壁;120

第二侧壁;200

绳轮;210

主体部;220

延展部;230

减重槽;240

加强部;300

分绳机构;400

压绳机构;500

制动机构;600

安全钩;
[0028]101

容置空间;102

第一开口;103

第二开口;104

主壳体;105

副壳体;106

挂接件;201

第一端;202

第二端;211

凹槽;212

固定孔;301

导绳槽;302

弧形面;401

安装座;402

蓄力组件;501

第一齿轮;502

第二齿轮;503

摩擦片;504

减速舱;505

拉簧;
[0029]4021

蓄力件;4022

抵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

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内具有容置空间(101),所述壳体(100)上设有与所述容置空间(10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02)和第二开口(103),所述第一开口(102)设于所述壳体(100)的第一侧壁(110)上,所述第二开口(103)设于所述壳体(100)的第二侧壁(120)上;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开口(102)和所述第二开口(103)用于穿设缓降绳(20);绳轮(200),所述绳轮(200)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容置空间(101)内,所述绳轮(200)的周壁用于缠绕所述缓降绳(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02)和所述第二开口(103)相对,且所述第一开口(102)和所述第二开口(103)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102)和所述第二开口(103)的轴线与所述绳轮(200)的周壁相切。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降装置还包括分绳机构(300),所述分绳机构(300)位于所述绳轮(200)沿径向的一侧;所述分绳机构(300)用于对缠绕于所述绳轮(200)上的缓降绳(20)的两端进行导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绳机构(300)朝向所述绳轮(200)的一侧具有至少两个导绳槽(301),所述至少两个导绳槽(301)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开口(102)相对的导绳槽(301)和一个与所述第二开口(103)相对的导绳槽(30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绳机构(300)朝向所述绳轮(200)的一侧为与所述绳轮(200)的周壁相匹配的弧形面(302),所述分绳机构(300)抱合在所述绳轮(200)的至少部分外周。7.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降装置还包括压绳机构(400),所述压绳机构(4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缓降绳(20)背向所述绳轮(200)的一侧;所述压绳机构(400)用于抵接于所述缓降绳(20)背向所述绳轮(200)的一侧表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欣张茂林魏亚男
申请(专利权)人:中际联合北京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