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953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部(2),该加热部(2)具有规定间隙,并利用高频感应来加热所述间隙内的被加热材料(P); 搬运部(R),该搬运部(R)搬运所述被加热材料(P)而使该被加热材料(P)通过所述间隙;以及 矫正部(3),该矫正部(3)对所述被加热材料(P)的翘曲进行矫正,以避免所述搬运部所搬运的所述被加热材料(P)与所述加热部(2)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热轧生产线中对作为被加热材料的轧制件进行加热用 的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热轧生产线中,利用加热炉加热至可轧制温度的轧制件被粗轧机粗轧, 从而成形为所谓的粗条。接着,该粗条被热巻箱临时盘绕巻取。之后,粗条从 热巻箱巻出,被精轧机轧制,从而可获得具有期望板厚和宽度的轧制件产品。在这种热轧生产线中,为了防止温度降低或为了使温度变得均匀, 一般利 用称作带板加热器(bar heater)的总宽加热装置或称作边缘加热器的端部加 热装置对从热巻箱巻出的粗条进行再次加热。例如,在日本特许申请公开平6-320202号公报中公开了在热巻箱与除鳞 装置之间配置由条加热器或边缘加热器构成的感应式加热器来防止除鳞装置 处的温度下降的技术。但是,如图6所示,由于轧制件P被巻取在热巻箱B上,因此在从热巻箱 B巻出后起伏很大。当利用边缘加热器2a、 2b对像这样呈波纹状翘曲的轧制件 P进行加热时,在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中,若不加大感应器间隙,则会发生轧 制件P与边缘加热器2a、 2b碰撞的不良情况。另外,大的感应器间隙又会导 致加热能力或效果下降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从热巻箱巻出的粗轧制件 的翘曲进行矫正、由此实现加热能力的实质性提高的感应加热装置。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第1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包括具有规定间隙并利用高频感应来加热间隙内的被加热材料的加热部、搬运被加热 材料而使其通过间隙的搬运部、以及对被加热材料的翘曲进行矫正而避免 搬运部所搬运的被加热材料与加热部接触的矫正部。采用第1形态,由于设置有矫正部,该矫正部对轧制件的翘曲进行矫 正,以避免向加热部搬运的轧制件与加热部接触,因此可将从热巻箱巻出 的轧制件的翘曲高度限制在规定高度。因此,可使加热部的间隙变窄。因 此,可高效地加热被加热材料,进而可实现加热装置的加热能力的实质性 提高。本专利技术第2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形态中,所述矫正部包 括设置在供被加热材料进入的间隙的入口处的入口矫正部。采用第2形态,可在进入加热部的间隙内之前利用入口矫正部来限制轧制件的翘曲高度。本专利技术第3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1形态中,所述矫正部包括设置在供被加热材料进入的间隙的入口处的入口矫正部、以及设置在 供被加热材料出来的间隙的出口处的出口矫正部。采用第3形态,在入口矫正部的基础上,还在加热部的间隙的出口处设置出口矫正部,从而在出口处也可限制轧制件的翘曲高度,因此,即使在因轧制 件的后续部分被入口矫正部压下而导致前行部分上翘时,也可限制其翘曲高 度。本专利技术第4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第3形态中,矫正部还包括 设置在入口矫正部与所述出口矫正部之间的中间矫正部。采用第4形态,即使后续部分被入口矫正部压下而导致前行部分上翘,与 出口矫正部一样,也可利用中间矫正部来限制其翘曲高度。本专利技术第5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上述感应加热装置中,所述入口矫正部包括相对于被加热材料的搬运方向朝下倾斜的引导部、以及与被加热材料的搬运面平行设置的矫正面。采用第5形态,即使在向加热部搬运来的轧制件的翘曲高度超出规定 高度时,也可利用引导部将轧制件朝下压下,因此可有效地限制翘曲高度。本专利技术第6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上述感应加热装置中,还包 括使入口矫正部与被加热材料抵接的矫正位置的高度可变的调整机构。另 外,本专利技术第7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上述感应加热装置中,还包 括使出口矫正部与被加热材料抵接的矫正位置的高度可变的调整机构。采用上述形态,由于可利用高度调整机构可变地设定入口矫正部和/ 或出口矫正部的高度,因此可根据被加热材料的厚度和加热部间隙的间隔 来始终维持最佳的矫正量。本专利技术第8形态提供的感应加热装置是在上述感应加热装置中,所述入口矫正部是方形管,该方形管允许被加热材料通过,具有高度比供被加热 材料进入的入口的高度低的出口、以及设置在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倾斜部,并利 用该倾斜部来矫正被加热材料的翘曲。采用第8形态,由于所述倾斜部相对于被加热材料的搬运方向朝下倾斜, 因此,当轧制件比出口高度翘曲得高时,轧制件在从入口进入后会被该倾斜部 朝下压下,由此,可限制轧制件的翘曲高度。附图说明图1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俯视图,图1(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边缘加热器的加热效率 的曲线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概略侧视图。图4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4 (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其它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以往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1)第l实施形态(1-1)结构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形态的感应加热装置1在从热巻箱B巻出的轧制件P的搬运方向上配置于热巻箱B的下游。感应加热装置1包括 加热部2、多个送料辊R和矫正部3。加热部2包括边缘加热器2a、 2b,边缘加热器2a、 2b具有感应器, 并利用高频感应对被加热材料进行加热。具体而言, 一对边缘加热器2a配 置于上述搬运方向上靠近热巻箱B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隙彼 此相对。另外,在与上述搬运方向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 另一对边缘加热器2a。另一方面, 一对边缘加热器2b配置于搬运方向上边 缘加热器2a的下游,在垂直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隙彼此相对。另外,在与上 述搬运方向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另一对边缘加热器2b。由送料辊R进行搬运的轧制件P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被插入垂直方向的 间隙内,边缘加热器2a (2b)主要对该端部进行加热。多个送料辊R搬运被加热材料并使其通过边缘加热器2a的间隙和边缘 加热器2b的间隙。下面将在各送料辊R的最顶部形成的面设为搬运面F, 将从搬运面F至边缘加热器2a、2b的高度设为感应器高度Hi(参照图l(b))。矫正部3包括入口矫正部4、出口矫正部5以及配置在它们之间的中 间矫正部6,如图l(a)所示,当从上方看时,矫正部3配置成"H"字状。 矫正部3对通过边缘加热器2a (2b)之间的被加热材料的翘曲进行矫正, 以使被加热材料不与边缘加热器2a、 2b接触。详细而言,入口矫正部4配置于边缘加热器2a的上游,并配置在从搬 运面F离开规定高度h的位置上。入口矫正部4具有比轧制件P的宽度大 的宽度。如图l (b)所示,入口矫正部4的截面呈倒梯形。S卩,入口矫正 部4具有相对于搬运面F倾斜以将翘曲的轧制件P向下压下的引导部4a、 以及为了矫正轧制件P的翘曲量(高度)而与搬运面F平行设置的矫正面 4b。出口矫正部5相对于边缘加热器2b位于上述搬运方向的下游。出口矫 正部5具有比轧制件P的宽度大的宽度。与入口矫正部4一样,出口矫正 部5具有引导部5a和矫正面5b,其截面呈倒梯形。另外,出口矫正部5 配置成使矫正面5b的下表面从搬运面F离开规定高度,最好是配置成与入 口矫正部4相同的高度h。如图l (b)所示,从侧面看,中间矫正部6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土斐崎哲嗣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三菱电机产业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