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896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容器、扩大管、排气结构和排液结构。其中,分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以及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顶部开口;扩大管一端与开设在分离容器中上部的开口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膨胀阀连接;排气结构安装在分离容器的顶部开口位置,并向分离容器内部延伸一定长度,用于通过顶部开口向外排出气态制冷剂;排液结构设置在分离容器的底部,用于排出液态制冷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制冷剂通过扩大管后呈溅射效果进入分离容器,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分离开,使从排液结构排出的制冷剂均为液态制冷剂,进而输送至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均为液态制冷剂,减少气态制冷剂对散冷设备散热的影响。热的影响。热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制冷剂,又称冷媒,常用于制冷系统中,通过自身状态的不断循环相变以达到制冷或制热的效果。
[0003]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在通过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等自控阀门膨胀后,会降温降压,产生大量的气态制冷剂,新产生的气态制冷剂和未转化成气态的液态制冷剂混合后进入冷风机或冷排管等散冷设备,会产生大量的气阻,对散冷设备的散热效率造成影响,降低散冷量;制冷剂中通常含有少量的压缩机润滑油,润滑油和液态制冷剂一起进入冷风机或冷排管等散冷设备后,润滑油会在散冷设备的内表面形成油膜,这不仅会降低散冷量,影响制冷效率,还会增加制冷系统的能耗。
[0004]专利技术人对此进行研究后,开发了一种能够将混合在一起的气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开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使进入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基本全部为液态,从而减少了气态制冷剂、润滑油对散冷设备散热效率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经过膨胀阀减压膨胀后,产生的气态制冷剂和液态制冷剂混合进入散冷设备后会产生气阻,对散冷设备的散冷效果造成影响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以自动进行气液分离,将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分开,使进入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全为液态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
[0006]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包括:
[0007]分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以及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顶部开口;
[0008]扩大管,一端与开设在所述分离容器中上部的开口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膨胀阀连接;
[0009]排气结构,安装在所述分离容器的顶部开口位置,并向所述分离容器内部延伸一定长度,用于通过所述顶部开口向外排出气态制冷剂;
[0010]排液结构,设置在所述分离容器的底部,用于排出液态制冷剂。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气结构包括:
[0012]丝网除沫器,包括网筒和设置在所述网筒顶部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能够放置或固定在所述顶部开口的上缘;
[0013]浮球式气液分离阀,包括连接有浮球组件的阀体,和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方的环形端盖;所述环形端盖覆盖在所述环形凸缘上方,所述阀体从所述环形凸缘的中部深入所述网筒内部一定长度;
[0014]压盖,盖设在所述环形端盖上,并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连接;
[0015]排气管,固定穿设在所述压盖上,与所述分离容器的容纳空间连通;
[0016]液位上升时,所述浮球组件上升推动所述阀体关闭所述排气管;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组件下降拉动所述阀体打开所述排气管。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液结构包括排液口,开设在所述分离容器的底部,通过排液管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
[00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分流板,为L型板,所述分流板的水平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分离容器的中下部,且固定连接的位置与所述扩大管在所述分离容器上的开口侧为同侧,并设有出液通孔;所述分流板的竖直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靠近所述网筒底部的位置。
[00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排油口,开设在所述分离容器的中部,位置稍低于所述分流板,通过排油管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体润滑油。
[002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挡液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扩大管内,与所述扩大管的与外界连通的开口相对;所述挡液板的底部与所述扩大管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002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液板为L型板,所述挡液板的竖直板的顶端与所述扩大管的顶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液板的水平板朝向所述扩大管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方向,且底部距离所述扩大管的内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
[002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液态制冷剂检测仪表,安装在所述分离容器内部的最高位。
[002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压力变送器,安装在所述分离容器的外壁上,一端与所述分离容器内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膨胀阀相连。
[002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5]本技术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包括:分离容器、扩大管、排气结构和排液结构。其中,分离容器具有容纳空间以及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顶部开口;扩大管一端与开设在分离容器中上部的开口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膨胀阀连接;排气结构安装在分离容器的顶部开口位置,并向分离容器内部延伸一定长度,用于向外排出气态制冷剂;排液结构设置在分离容器的底部,用于排出液态制冷剂。
[0026]本技术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在使用时,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降压后从扩大管进入分离容器内,经过扩大管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初步分离开,气态制冷剂上行,从顶部开口经排气管排出分离容器,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液态制冷剂下行至分离容器的底部,经排液口和排液管排出分离容器,再通过管道输送至散冷设备。
[0027]本技术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气液油混合的制冷剂经过挡液板的阻挡后会初步减速并初步气液分离,然后再进入到分离容器内,速度降低的制冷剂在进入分离容器时更容易实现气液的上下分离;绝大部分的混合液体会流入由分流板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构成的空间内,进行第二次的缓冲,经二次缓冲后,制冷剂的速度进一步降低,此时质轻的液态润滑油开始上浮,逐渐漂浮至液态制冷剂的上方;质重的液态制冷剂从水平板的出液通孔排出;气态的制冷剂继续上升,从顶部开口通过排气管排出;分离后的润滑油漂浮在液态制冷剂的上方,当润滑油的液位高于分流板的高度时,润滑油沿分流板的顶部流至分流板的另一边,并继续悬浮在液态制冷剂的上方,待液位达到排油口的高度时,润滑油从排油口排出。经本技术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分离后,润滑油和气态制冷剂从混合液中
分离出来,输送到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均为液态制冷剂,减少气态制冷剂以及润滑油对散冷设备的影响,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散冷效率。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0029]图1是本技术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1、分离容器;2、扩大管;21、挡液板;3、膨胀阀;31、压力变送器;41、丝网除沫器;411、网筒;42、浮球式气液分离阀;421、阀体;422、环形端盖;43、压盖;44、排气管;61、排液口;62、排液管;63、排油口;7、分流板;71、出液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容器(1),具有容纳空间,以及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顶部开口;扩大管(2),一端与开设在所述分离容器(1)中上部的开口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膨胀阀(3)连接;排气结构,安装在所述分离容器(1)的顶部开口位置,并向所述分离容器(1)内部延伸一定长度,用于向外排出气态制冷剂;排液结构,设置在所述分离容器(1)的底部,用于排出液态制冷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结构包括:丝网除沫器(41),包括网筒(411)和设置在所述网筒(411)顶部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能够放置或固定在所述顶部开口的上缘;浮球式气液分离阀(42),包括连接有浮球组件的阀体(421),和设置在所述阀体(421)上方的环形端盖(422);所述环形端盖(422)覆盖在所述环形凸缘上方,所述阀体(421)从所述环形凸缘的中部深入所述网筒(411)内部一定长度;压盖(43),盖设在所述环形端盖(422)上,并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固定连接;排气管(44),固定穿设在所述压盖(43)上,与所述分离容器(1)的容纳空间连通;液位上升时,所述浮球组件上升推动所述阀体(421)关闭所述排气管(44);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组件下降拉动所述阀体(421)打开所述排气管(4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供液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结构包括排液口(61),开设在所述分离容器(1)的底部,通过排液管(62)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朝杰高赛徐晨姜方圆王洪宝王頔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润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