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8799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在壳体内相间设置,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即可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而列管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之一,其在化工、动力、食品及其它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规的列管式换热器通常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板等结构组成,其中折流板的设置是为了对壳程的介质在流动过程中起到增加流速、引流的作用。
[0003]作为列管式换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折流板的结构有多种,通常可选用常用折流板或异形折流板,而常用折流板分为弓形折流板和圆盘

圆环折流板,而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折流板、双弓形折流板和三弓形折流板。上述的折流板结构中单弓形折流板因其有着能够达到最大错流以及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单弓形折流板缺口一侧与介质流入方向之间的夹角成90
°
,因而导致其有着压降较高等缺点,难以符合满足换热性能的同时,尽可能的较少压力损失的要求,导致无法应用在管道压力以及介质功能元件固定等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两个所述管箱分别与所述壳体两端的所述管板相连,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前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管箱上,且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管箱连通,所述折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在所述壳体内相间设置,所述管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及下折流板,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0
°
~80
°
,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30
°
~170
°
,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均为单弓形折流板。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45
°
,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为135
°

[0008]优选的,所述单弓形折流板包括盘体,所述盘体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管束对应的换热管孔以及多个流动孔,所述盘体的一侧设有短弦部。
[0009]优选的,所述流动孔分布在相邻的所述流动孔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流动孔的开口面积小于换热管孔的开口面积。
[0011]优选的,所述单弓形折流板与所述壳体内壁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短弦部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缺口。
[0012]优选的,所述壳体的端部与所述管板通过焊接相连,所述管束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管板,所述管板与所述管箱通过法兰相连。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即可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
附图说明
[0014]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5]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上折流板的布置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下折流板的布置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单弓形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壳体1、管束2、管板3、管箱4、第一介质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第二介质流出口54、上折流板61、下折流板62、盘体611、流动孔612、换热管孔613、短弦部614、缺口6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1]本实施例的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参考附图1,包括壳体1、管束2、两个管箱4、第一介质流入口51、第一介质流出口52、第二介质流入口53、第二介质流出口54和折流组件,壳体1的两端设有管板3,两个管箱4分别与壳体1两端的管板3相连,第一介质流入口51和第一介质流出口52前后设置在壳体1的一侧,并与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第二介质流入口53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分别设在两个管箱4上,且第二介质流入口53和第二介质流出口54分别与两个管箱4连通,折流组件设在壳体1的内部,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61和多个下折流板62,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在壳体1内相间设置,管束2分别与壳体1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上折流板61及下折流板62,参考附图2,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40
°
~80
°
,参考附图3,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β范围为130
°
~170
°
,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均为单弓形折流板。
[0022]通过调整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分别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以及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避免造成介质的剧烈扰动,进而避免形成流体流速的滞留区,由此,能够在不改变折流板结构以及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减少压损,能够满足特定系统的要求。另外,上折流板61和下折流板62的结构一致,
只需改变安装角度即可实现对折流组件的安装,节省了开模成本。
[00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上折流板61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α优选为45
°
,第一介质流入口51的轴向延长线与下折流板62的缺口615一侧之间的夹角β优选为135
°
。而现有具有单弓形折流板的列管式换热器中夹角α和夹角β均为90
°
,由此,经过测试得出,现有具有单弓形折流板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为7.8kW、压损为17.8KPa,而本实施例的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则为7.3kW、压损为12.9KPa,由此可看出,通过当夹角α为45
°
以及夹角β为135
°
时,能够在满足换热性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减少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降压的列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管束、两个管箱、第一介质流入口、第一介质流出口、第二介质流入口、第二介质流出口和折流组件,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管板,两个所述管箱分别与所述壳体两端的所述管板相连,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流出口前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设在两个所述管箱上,且所述第二介质流入口和所述第二介质流出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管箱连通,所述折流组件设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折流组件包括多个上折流板和多个下折流板,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在所述壳体内相间设置,所述管束分别与所述壳体的两端连通并穿过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及下折流板,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上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0
°
~80
°
,所述第一介质流入口的轴向延长线与所述下折流板的缺口一侧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30
°
~170
°
,所述上折流板和所述下折流板均为单弓形折流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晖陈国华吴炳权谢学坚林幸雄蔡莲莲何清凤许万超梁育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神威热交换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