扰流结构及装配有该扰流结构的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836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3
本申请扰流结构及装配有该扰流结构的散热器,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扰流结构,包括扰流件和折流片;扰流件沿自身长度方向呈螺旋状设置;折流片设置于扰流件上;其中,折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折流片沿扰流件的轴向间隔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扰流结构在扰流件上设置了折流片,能够打破流体边界层,增强扰流件的扰流效果,利于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利于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性能。利于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扰流结构及装配有该扰流结构的散热器


[0001]本申请涉及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结构及装配有扰流结构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当流体经过散热器中的换热管实现散热时,流体易在换热管壁上形成流体边界层,不利于散热。故而,通常会在换热管中用到扰流件来对流体进行扰流,从而起到促进散热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的扰流件以大螺旋和小螺旋交替连接的方式对流体进行扰流。然而,大螺旋线圈接近管壁使得管壁处的流体流动阻力大,减少了与管壁的接触,管壁处流体散热不足。同时,小螺旋线圈的内径不够小,对中心流体的扰流作用不够,故综合来讲,现有技术的扰流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扰流作用以加强散热效果的扰流结构及装配有该扰流结构的散热器。
[0004]一种扰流结构,包括扰流件和折流片;所述扰流件沿自身长度方向呈螺旋状设置;所述折流片设置于所述扰流件上;其中,所述折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向间隔布置。
[000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扰流件上设置多个折流片,使流体在换热管内产生多次折流,从而产生剧烈的扰动效果,有效破坏管内壁处流体边界层的形成,增大对流换热系数,强化换热。同时,因为上述流体边界层的破坏,使得流体在管内壁处附近流动的阻力减小,流体与管内壁间的换热接触面积增大,利于强化换热。而且,正是因为折流片的设置,相当于增加了整个扰流结构的直径,可以确保扰流件的直径处于较小的范围内;此时,配合折流片的折流,有效加强中心流体扰乱度,利于提高中心流体与管外壁间的换热温差,进一步强化换热。另外,该扰流结构在同等散热条件下,所需换热管的管径减小,有效减小换热管与散热板间接触热阻的影响,加强换热效果。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扰流件具有多个沿自身轴向布置的螺旋环;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一折流片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沿所述扰流件的轴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之间间隔至少一个所述螺旋环;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中的所述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线交错设置于任意相邻的所述螺旋环。
[000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折流片组,使流体流入换热管后产生多次折流,增强了对流体的扰流作用。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二折流片组,所述扰流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且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位于最末端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背离相邻所述第一折流片组的一侧;以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中的所述
折流片为第二折流片,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线交错设置于任意相邻的所述螺旋环。
[000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二折流片组,由于第二折流片组在扰流件的至少一端,故能够加强对刚进入换热管内流体的扰流,也能加强在换热管内转弯处流体的扰流效果。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三折流片组;以所述第三折流片组中的两个折流片为第三折流片,且两个所述第三折流片绕所述扰流件的轴线间隔布置,多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折流片之间。
[001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三折流片组,由于第三折流片位于第一折流片两侧,加强了对刚进入换热管内流体的扰流,同时也加强了在换热管内转弯处流体的扰流效果。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位于所述扰流件延伸末端的所述折流片为末端折流片;所述末端折流片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末端折流片分别位于所述扰流件的两端部;所述第三折流片位于同侧的所述末端折流片朝向所述第一折流片组的一侧。
[001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末端折流片,能够与第三折流片组配合,进一步加强对刚进入换热管内流体的扰流,同时也加强了在换热管内转弯处流体的扰流效果。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流片固设于所述扰流件;或者所述扰流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固定杆,且至少两个固定杆绕所述扰流件的轴线间隔布置;每个所述固定杆能够穿设于沿自身轴向间隔布置的所述折流片,且所述固定杆和所述折流片共同围设成包绕于所述扰流件外侧的包绕空间。
[001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固定杆,能够更好地固定折流片;此外,折流片与固定杆对扰流件形成包绕空间,进一步增加了对流体的扰流效果。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折流片均呈四边形设置;或者,每个所述折流片均呈半环形设置;或者,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位于所述扰流件末端的所述折流片呈环形设置。
[001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折流片不同的形状来增强折流的效果,从而促进流体的扰流,增强散热的效果。
[0018]一种散热器包括换热管和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安装于所述换热管内。
[001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换热管内装配上述的扰流结构,加强了对流体的扰流效果,从而增强了流体的换热效果。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且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内均对应安装有所述扰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管道的长度方向成角度设置;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一接管和所述第二接管同向弯折设置;或,所述第一接管和所述第二接管反向弯折设置。
[0021]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设置两个管道可以对流体进行二次扰流,有利于散热器的散热;同时,设置两个弯折的接管,能够控制流体的输送方向,亦便于连通更多的输送管路。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构造有安装管道,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安装管道内,且所述换热管的部分从所述安装管道的一端穿出。
[002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散热板来安装换热管使换热管中的热量传递到散热板上,增强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透视图。
[0026]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透视图。
[0028]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扰流元件第一种方案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扰流元件第一种方案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扰流元件第一种方案的侧视图。
[0032]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扰流元件第二种方案的示意图。
[0033]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扰流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件,所述扰流件沿自身长度方向呈螺旋状设置;折流片,设置于所述扰流件上;其中,所述折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向间隔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件具有多个沿自身轴向布置的螺旋环;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一折流片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设置有多组,且多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沿所述扰流件的轴向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之间间隔至少一个所述螺旋环;其中,每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中的所述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线交错设置于任意相邻的所述螺旋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二折流片组,所述扰流件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且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位于最末端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背离相邻所述第一折流片组的一侧;以所述第二折流片组中的所述折流片为第二折流片,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折流片沿所述扰流件的轴线交错设置于任意相邻的所述螺旋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两个所述折流片为一组第三折流片组;以所述第三折流片组中的两个折流片为第三折流片,且两个所述第三折流片绕所述扰流件的轴线间隔且交错布置,多组所述第一折流片组位于两个所述第三折流片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扰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折流片中,以位于所述扰流件延伸末端的所述折流片为末端折流片;所述末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亚军史俊茹吴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