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845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干渣机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内筒,所述回收内筒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余热回收管。该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通过设置回收过滤机构,在使用时,通过余热回收管对冷却渣产生的热风进行回收进入回收内筒内部,通过挡灰板进行初步过滤,并通过过滤网盘、石英砂过滤层和陶瓷纤维过滤层进行多次过滤,使回收的热风经过过滤后,可以用于对其他设备进行增温加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过程中,冷却渣产生的热风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杂质,无法用于对其它设备进行加热增温,存在回收的余热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干渣机余热回收
,尤其涉及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干渣机是干式除渣系统的核心设备,全称为干式排渣机,或干式除渣机,干式输送机等。锅炉底渣除渣系统是指对锅炉炉底排出的底渣进行收集、冷却、输送、存储的综合处理系统。干式除渣系统是指依靠锅炉负压,引入适量受控的环境空气,对灰渣进行冷却的炉底灰渣处理系统。
[0003]干式排渣机(纯风冷)工作原理是自然风在煤粉炉炉膛负压作用下,与通过干排机钢带向外输送热渣逆向换热,冷的自然风从干的排渣机外部壳体进风口进入干式排渣机内,将高温热渣在干式排渣机内冷却成可以直接贮存或运输的干渣。
[0004]现有的针对干渣机余热回收过程中,都是将冷却渣产生的热风直接进入锅炉炉膛,将渣从炉膛带走的热量在带回炉膛进行余热回收,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回收的热量低于炉膛内的温度,回收的余热并不能对炉膛进行增温加热,同时,由于冷却渣产生的热风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杂质,无法用于对其它设备进行加热增温,从而存在回收的余热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现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过程中,冷却渣产生的热风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杂质,无法用于对其它设备进行加热增温,存在回收的余热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
[0006]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内筒,所述回收内筒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余热回收管,所述余热回收管的表面呈U形状,所述余热回收管的表面固定连通有放液管,所述放液管的内壁插接有密封塞;
[0007]所述回收内筒的表面固定套接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回收外筒;
[0008]所述回收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回收过滤机构,所述回收过滤机构包括挡灰板,所述挡灰板的表面与回收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保温层为气凝胶毡。
[0010]优选地,三个所述挡灰板在回收内筒的内壁呈交错分布,所述挡灰板的表面呈圆弧形状;
[0011]所述挡灰板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网盘,所述过滤网盘的表面与回收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2]所述过滤网盘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吸热板,多个所述吸热板的以固定管的轴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0013]优选地,所述吸热板的表面呈U形状,所述回收内筒的内部设置有石英砂过滤层,所述石英砂过滤层填充在吸热板、固定管和过滤网盘的表面;
[0014]所述石英砂过滤层的内部为石英砂。
[0015]优选地,所述所述吸热板的顶部设置有陶瓷纤维过滤层,所述陶瓷纤维过滤层的内部为陶瓷纤维。
[0016]优选地,所述回收内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电机安装支架,所述电机安装支架位于陶瓷纤维过滤层的上方,所述电机安装支架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双输出轴电机。
[0017]优选地,所述双输出轴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分别固定安装有吸风扇叶和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固定管贯穿并延伸至过滤网盘的下表面,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清洁刷,所述清洁刷的表面与过滤网盘的下表面滑动连接。
[0018]本技术中的有益效果为:
[0019]通过设置回收过滤机构,在使用时,通过余热回收管对冷却渣产生的热风进行回收进入回收内筒内部,通过挡灰板进行初步过滤,并通过过滤网盘、石英砂过滤层和陶瓷纤维过滤层进行多次过滤,使回收的热风经过过滤后,可以用于对其他设备进行增温加热,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过程中,冷却渣产生的热风中含有大量的灰尘和杂质,无法用于对其它设备进行加热增温,存在回收的余热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的回收内筒结构半剖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的过滤网盘结构立体图。
[0023]图中:1、回收内筒;2、余热回收管;3、放液管;4、密封塞;5、保温层;6、回收外筒;7、挡灰板;701、过滤网盘;702、固定管;703、吸热板;704、石英砂过滤层;705、陶瓷纤维过滤层;706、电机安装支架;707、双输出轴电机;708、吸风扇叶;709、转轴;710、清洁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参照图1

3,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内筒1,回收内筒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余热回收管2,余热回收管2的表面呈U形状,余热回收管2的表面固定连通有放液管3,放液管3的内壁插接有密封塞4。
[0026]在使用时,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通过余热回收管2进入回收内筒1内,对余热进行回收利用。
[0027]回收内筒1的表面固定套接有保温层5,保温层5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回收外筒6。
[0028]进一步地,保温层5为气凝胶毡。
[0029]气凝胶毡是以纳米二氧化硅或金属类气凝胶为主体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同碳纤维
或陶瓷玻璃纤维棉或预氧化纤维毡复合而成的柔性保温毡。其特点是导热系数低,有一定的抗拉及抗压强度,属于新型的管道保温材料。
[0030]在使用时,保温层5具有对回收内筒1内部回收的余热进行保温隔热,从而达到更好的余热回收的效果。
[0031]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回收过滤机构,回收过滤机构包括挡灰板7,挡灰板7的表面与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
[0032]三个挡灰板7在回收内筒1的内壁呈交错分布,挡灰板7的表面呈圆弧形状。
[0033]在使用时,通过三个挡灰板7在回收内筒1的内壁呈交错分布,对通过余热回收管2进入回收内筒1内部的高温空气中的灰尘和水汽进行阻挡,进行初步过滤。
[0034]挡灰板7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网盘701,过滤网盘701的表面与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
[0035]在使用时,过滤网盘701具有对经过挡灰板7初步过滤后的热空气中的灰尘进行二次过滤的效果。
[0036]过滤网盘70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管702,固定管70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吸热板703,多个吸热板703的以固定管702的轴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
[0037]在使用时,吸热板703具有对进入回收内筒1内部的热空气进行吸热传热。
[0038]吸热板703的表面呈U形状,回收内筒1的内部设置有石英砂过滤层704,石英砂过滤层704填充在吸热板703、固定管702和过滤网盘701的表面。
[003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回收内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内筒(1)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余热回收管(2),所述余热回收管(2)的表面呈U形状,所述余热回收管(2)的表面固定连通有放液管(3),所述放液管(3)的内壁插接有密封塞(4);所述回收内筒(1)的表面固定套接有保温层(5),所述保温层(5)的表面固定套接有回收外筒(6);所述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回收过滤机构,所述回收过滤机构包括挡灰板(7),所述挡灰板(7)的表面与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5)为气凝胶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鳞斗式煤粉炉的干渣机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挡灰板(7)在回收内筒(1)的内壁呈交错分布,所述挡灰板(7)的表面呈圆弧形状;所述挡灰板(7)的上方设置有过滤网盘(701),所述过滤网盘(701)的表面与回收内筒(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盘(701)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管(702),所述固定管(70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吸热板(703),多个所述吸热板(703)的以固定管(702)的轴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鳞斗式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春朱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麦考勃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