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向柱塞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827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向柱塞泵。解决了现有轴向柱塞泵的配流盘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和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包括泵盖壳体、泵腔壳体、配流盘、转子、吸油嘴和排油嘴;配流盘上设置有吸油流道和排油流道;泵盖壳体上设置有吸油孔和排油孔;吸油流道包括柱形吸油孔、第一过渡孔和第一转子连接孔;第一过渡孔小口端与柱形吸油孔连通,其大口端与第一转子连接孔连通;排油流道包括柱形排油孔、第二过渡孔和第二转子连接孔;柱形排油孔、第二过渡孔和第二转子连接孔分别与柱形吸油孔、第一过渡孔和第一转子连接孔的结构相同;柱形吸油孔通过吸油嘴与吸油孔密封连接;柱形排油孔通过排油嘴与排油孔密封连接。密封连接。密封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向柱塞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向柱塞泵。

技术介绍

[0002]轴向柱塞泵结构紧凑、径向尺寸和转动惯量小、容积效率高,能在高速和高压下工作,因此广泛应用于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机械装备液压系统中,作为液压系统最常见的动力元件,其性能的好坏对液压系统的工作表现至关重要。
[0003]配流盘是轴向柱塞泵的核心部件之一,配流盘的性能参数对轴向柱塞泵的流量特性和寿命均有很大影响。在轴向柱塞泵的工作过程中,一方面,配流盘与转子构成配流摩擦副,两者之间相对滑动速度高,接触压力大;另一方面,配流盘与泵盖壳体形成面

面密封,降低柱塞泵运行过程中的泄漏量。
[0004]现有的轴向柱塞泵,为保证轴向柱塞泵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通常要求配流盘与转子和泵盖壳体接触的工作面及相配面均具有非常高的加工精度(高压柱塞泵的平面度甚至要达到千分之五,粗糙度不高于Ra0.4),因为配流盘与转子和泵盖壳体接触面的光洁度和贴合程度会直接影响轴向柱塞泵的容积效率和柱塞泵的使用寿命。然而实现配流盘的工作面及相配面的超精加工需要较高的加工成本,若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将会大大缩短配流盘的使用寿命,也会随之产生高昂的后期维护成本。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对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及成本要求越来越高,现有轴向柱塞泵结构已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的是解决现有轴向柱塞泵的配流盘结构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成本较高,以及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轴向柱塞泵。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轴向柱塞泵,包括泵盖壳体、与泵盖壳体连接的泵腔壳体、设置在泵盖壳体与泵腔壳体之间的配流盘、设置在泵腔壳体内与配流盘接触的转子;转子的一端设置有转子孔,另一端设置有与转子孔连通的柱塞组件;所述配流盘与泵盖壳体接触的一面为B面,与转子接触的一面为A面;所述配流盘上设置有吸油流道和排油流道;泵盖壳体上设置有吸油孔和排油孔;
[0008]其特殊之处在于:
[0009]还包括设置在配流盘上的吸油嘴和排油嘴;
[0010]所述吸油流道包括开口于B面的柱形吸油孔、第一过渡孔和开口于A面的第一转子连接孔;所述第一转子连接孔为弧形长圆孔;所述第一过渡孔为锥形结构的弧形长圆孔,其小口端与柱形吸油孔连通,其大口端与第一转子连接孔连通;
[0011]所述排油流道包括开口于B面的柱形排油孔、第二过渡孔和开口于A面的第二转子连接孔;所述柱形排油孔、第二过渡孔和第二转子连接孔分别与柱形吸油孔、第一过渡孔和第一转子连接孔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
[0012]所述柱形吸油孔通过吸油嘴与泵盖壳体上的吸油孔密封连接;
[0013]所述柱形排油孔通过排油嘴与泵盖壳体上的排油孔密封连接;
[0014]所述第一转子连接孔的宽度及径向位置与转子的转子孔的尺寸和径向位置相适配;
[0015]所述第一转子连接孔的弧形长圆孔的圆心角为140
°
≤γ≤160
°

[0016]所述第一过渡孔的锥段与第一转子连接孔侧壁的夹角为90
°
<α<170
°

[0017]所述吸油嘴和排油嘴与A面的垂直度为0.003~0.006。
[0018]进一步地,所述γ为150
°
;所述α为135
°
;所述吸油嘴和排油嘴与A面的垂直度为0.005。
[0019]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吸油嘴与泵盖壳体之间、排油嘴与泵盖壳体之间的两个密封保护圈;所述吸油嘴和排油嘴的外侧壁上分别沿圆周设置有密封槽;所述两个密封保护圈分别套设在吸油嘴和排油嘴的密封槽内。
[0020]进一步地,还包括非金属密封材料;所述非金属密封材料设置在密封槽内。
[0021]进一步地,所述吸油嘴和排油嘴与配流盘为一体结构。
[0022]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个销子孔;所述两个销子孔对称设置在配流盘的B面,用于销子插入将配流盘和泵盖壳体进行连接。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4]1、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改变传统的面

面密封结构,使配流盘通过吸油嘴和排油嘴与泵盖壳体的吸油孔和排油孔连接,提高配流盘与泵盖壳体的密封性,降低了配流盘的加工精度和后期维护成本。
[0025]2、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设计第一转子连接孔和第二转子连接孔的圆心角为140
°
≤γ≤160
°
,防止γ角太小导致柱塞组件由吸油区向排油区运动过程中,转子孔内憋压,造成转子孔内发生空化;同时γ角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柱塞组件由吸油区向排油区运动时,容积损失增大,使柱塞泵性能降低。
[0026]3、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第一过渡孔的锥段与第一转子连接孔侧壁的夹角为90
°
<α<170
°
,α角小于90
°
时,配流盘内过流断面面积发生较大突变,易导致配流盘内流动损失增大;α角角度大于170
°
时,易导致配流盘局部强度无法满足要求或者配流盘的轴向尺寸较大。
[0027]4、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在吸油嘴和排油嘴的外围套设有密封保护圈以及挤压非金属密封材料形成双层密封,使泵盖壳体上的吸油孔、排油孔通过与吸油嘴、排油嘴外圈的非金属密封材料进行挤压,达到密封的效果,保证柱塞泵运行过程中配流盘与泵盖壳体之间无泄漏。
[0028]5、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通过设计结构改变配流盘与泵盖壳体的接触方式,使配流盘加工精度降低、加工成本降低以及使后期维护更简单便捷,满足实际使用需要,使轴向柱塞泵整体性能提升且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F处的放大视图;
[0031]图3为图2中D处放大视图;
[0032]图4为图2中E处放大视图;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实施例的配流盘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实施例中配流盘的A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轴向柱塞泵实施例中配流盘的B面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沿图6中A

A线的剖视图;
[0037]图9为沿图6中B

B线的剖视图;
[0038]图10为图8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9]图中附图标记为:
[0040]1‑
配流盘,3

传动轴,4

泵盖壳体,8

泵腔壳体,9

斜盘,10

柱塞组件,11

转子;
[0041]111

第一转子连接孔,114

销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向柱塞泵,包括泵盖壳体(4)、与泵盖壳体(4)连接的泵腔壳体(8)、设置在泵盖壳体(4)与泵腔壳体(8)之间的配流盘(1)、设置在泵腔壳体(8)内与配流盘(1)接触的转子(11);转子(11)的一端设置有转子孔(1101),另一端设置有与转子孔(1101)连通的柱塞组件(10);所述配流盘(1)与泵盖壳体(4)接触的一面为B面,与转子(11)接触的一面为A面;所述配流盘上设置有吸油流道和排油流道;泵盖壳体(4)上设置有吸油孔(41)和排油孔(4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配流盘(1)上的吸油嘴(120)和排油嘴(130);所述吸油流道包括开口于B面的柱形吸油孔(121)、第一过渡孔和开口于A面的第一转子连接孔(111);所述第一转子连接孔(111)为弧形长圆孔;所述第一过渡孔为锥形结构的弧形长圆孔,其小口端与柱形吸油孔(121)连通,其大口端与第一转子连接孔(111)连通;所述排油流道包括开口于B面的柱形排油孔(131)、第二过渡孔和开口于A面的第二转子连接孔(115);所述柱形排油孔(131)、第二过渡孔和第二转子连接孔(115)分别与柱形吸油孔(121)、第一过渡孔和第一转子连接孔(111)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所述柱形吸油孔(121)通过吸油嘴(120)与泵盖壳体(4)上的吸油孔(41)密封连接;所述柱形排油孔(131)通过排油嘴(130)与泵盖壳体(4)上的排油孔(42)密封连接;所述第一转子连接孔(111)的宽度及径向位置与转子(11)的转子孔(1101)的尺寸和径向位置相适配;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敬波田婷王洁李珂王春昊李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