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546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7: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对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依次进行氧化处理、敏化处理和活化处理,从而在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表面形成钯过渡层;在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上形成铜层,制得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所述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碳纳米管薄膜、钯过渡层和铜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薄膜上引入了钯过渡层,进一步提高了碳纳米管与铜的界面结合,有效降低了接触电阻,所制备的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比电导率更高,并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复合材料


技术介绍

[0002]碳纳米管(CNT)薄膜是由大量的CNT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得到的具有多孔结构的二维自支撑材料,具有轻质、柔性、导电性良好等特点。作为CNT的宏观材料之一,薄膜具有与CNT相同的优异性能。由于管间接触电阻,CNT薄膜的电导率仅有104S/m,远远低于单根碳纳米管的理论值,CNT的有序排列及致密化会使其导电能力大大提高,此外,使CNT薄膜金属化是提高其导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0003]将CNT与金属复合可以通过物理沉积、化学沉积和电沉积等工艺实现,复合的金属将提升CNT网络的导电能力。Hata采用两步电沉积法将CNT薄膜与铜复合(Subramaniam C,Yamada T,Kobashi K,et al.One hundred fold increase in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a carbon nanotube

copper composite[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4(August 2014):1

7)。先将CNT薄膜浸泡于含有醋酸铜的乙腈溶液引入铜中,再进行酸性电沉积铜,得到电导率高达4.7
×
107S/m的CNT/Cu复合薄膜,并且该薄膜的载流量是铜的100倍。
[0004]Wang等采用物理沉积的方法制备了电导率高达1.6
×
107S/m的CNT/Cu复合薄膜,并研究界面微观结构对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Wang G,Sun C,Cai Y,et al.Improvement of interface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in carbon nanotube/nanocrystalline copper composite films[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8,223(June 2018):374

379)。研究表明,复合薄膜具备如此高的导电性主要是因为CNT与Cu之间形成了两种特别的界面结构。该界面结构存在较低的电子散射以促进CNT和Cu之间形成局部弹道导体,从而降低了CNT与Cu之间的接触电阻。上述方法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碳纳米管层和铜层界面分离,以铜为主体导电结构,失去了碳纳米管薄膜质量轻的性能特点,最终产品的比电导率(电导率/密度)较低。
[0005]综上所述,现有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存在诸多不如,例如:采用蒸镀法时具有碳纳米管层与铜层相对独立,且界面结合力差等缺陷,采用磁控溅射法时碳纳米管层与铜层相对独立,界面结合力强。但比电导率低,力学强度较低。而采用常规电镀法时,碳纳米管层和铜层相结合,界面结合力强,但也存在比电导率低,力学强度较低(铜与碳纳米管的界面结合差)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7]为实现前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0008]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0009]提供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
[0010]对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依次进行氧化处理、敏化处理和活化处理,从而在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所含纳米管纤维表面形成钯过渡层;
[0011]在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上形成铜层,制得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
[00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0013]提供电镀液;
[0014]使包含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电镀液的电化学反应体系通电,以磷铜板作为阳极,以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作为阴极,从而在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上进行电镀,沉积得到铜层,其中,所述电镀采用的电流密度为50~300A/m2,电镀时间为5~30min。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由前述制备方法制得的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其包括碳纳米管薄膜,以及设置于碳纳米管薄膜所含纳米管纤维表面的钯过渡层和铜层。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在碳纳米管薄膜上引入了钯过渡层,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及配方调控,进一步提高了碳纳米管与铜的界面结合,有效降低了接触电阻,所制备的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比电导率、比载流量更高,并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典型实施例中所获产物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结构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鉴于传统技术方案的缺点,本案专利技术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主要是在常规的碳纳米管薄膜电镀铜的方案上,引入了钯过渡层。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0022]提供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
[0023]对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依次进行氧化处理、敏化处理和活化处理,从而在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所含纳米管纤维表面形成钯过渡层;
[0024]在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上形成铜层,制得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
管薄膜。
[002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氧化处理采用的氧化剂包括浓硫酸(98%)、浓硝酸(68%)、过氧化氢溶液(30%)、高锰酸钾(99.5%)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但不限于此。
[0026]进一步地,所述氧化剂可以优选为浓硫酸与浓硝酸的组合,其中最优配比为98%浓硫酸、68%浓硝酸按照1~5:1的体积比混合。
[002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氧化处理的时间为1~2h。
[002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进行所述氧化处理之前,先对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进行纯化处理,从而去除无定形碳。
[002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去除无定形碳的方法(即纯化处理)可以采用管式炉加热、通电加热等任一种方式进行。其中,当采用管式炉加热时,可加热至温度为200~500℃,加热保温时间为2~6h。当采用通电加热时,可以使用热电偶或红外热成像仪观察,不断提高通电功率至温度达到200~500℃,恒定功率保持时间为1~5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对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依次进行氧化处理、敏化处理和活化处理,从而在原始的碳纳米管薄膜所含纳米管纤维表面形成钯过渡层;在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上形成铜层,制得高导电、高强度金属化碳纳米管薄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处理采用的氧化剂包括浓硫酸、浓硝酸、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为浓硫酸与浓硝酸的组合,尤其优选的,所述浓硫酸与浓硝酸的体积比为1~5:1;和/或,所述氧化处理的时间为1~2h。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经氧化处理的碳纳米管薄膜置于敏化剂中,在超声作用下进行敏化处理10~30min。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敏化剂包括锡盐、HCl、锡粒和水的混合液;优选的,所述敏化剂中锡盐的浓度为20~50g/L,HCl的浓度为1~6ml/L,锡粒的浓度为0.1~2g/L。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经敏化处理的碳纳米管薄膜置于活化剂中,在超声作用下进行活化处理2~15min。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剂包括钯盐、HCl和水的混合液;优选的,所述活化剂中钯盐的浓度为0.1~0.2g/L,HCl的浓度为1~12ml/L。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电镀液;使包含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电镀液的电化学反应体系通电,以磷铜板作为阳极,以具有钯过渡层的碳纳米管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卫帮杨文刚席佳琦曲抒旋张永毅邸江涛刘美男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