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4749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6: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组培苗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栽培方法,其中,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主要由营养土和生物炭粒组成,所述营养土由泥炭、珍珠岩、锯末和谷壳按体积比2~10:1:2~4:2~3混合均匀组成。通过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鹿茸草栽培基质及培育方法,将无根组培苗茎段经过不同生根溶剂浸泡处理后,移栽入经复配而成的无纺布容器袋中,无需与寄主伴生,所培育出来的容器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3%以上,有效解决现有鹿茸草存在人工繁育困难的问题。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栽培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鹿茸草育苗
,具体涉及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鹿茸草为玄参科鹿茸草属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干燥全草,别名千年艾、千重塔、龙须草、六月霜等,其为多年生半寄生性小型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生于山坡向阳处杂草中或马尾松林下。
[0003]文献报道,鹿茸草中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分离出的苯乙醇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抗补体活性,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和祛风止痛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肺炎、牙痛等疾病,是重要的林下药用植物。
[0004]目前,市场上鹿茸草来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但随生境破坏严重、人工灭绝式过度采挖,加上其自然更新能力极差,导致鹿茸草野生资源日渐枯竭,而市场对其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鹿茸草人工栽培尚未实现规模化,实现鹿茸草的规模化培育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鹿茸草种苗人工繁育主要通过种子、扦插等方式,现有技术中研究人员发现,鹿茸草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杨业正等,2009),通过低温湿藏或赤霉素处理可打破其休眠(陈艺芳等,2018),随种子贮藏时间延长,其发芽率急剧降低,即使刚采集的种子且用赤霉素处理,其萌发率最高达56.23%(申请号为CN111727823B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沙氏鹿茸草规模化种苗培育的方法”)。扦插繁殖或组培苗瓶外生根也取得一定成效(CN111226704B的中国专利“一种沙氏鹿茸草的扦插育苗方法”和CN110859130B“一种药用植物鹿茸草组培苗瓶外生根方法”),但是,无论种子苗、扦插苗还是组培苗(CN111386981A“一种盆栽植物沙氏鹿茸草的方法”、CN111226704B“一种沙氏鹿茸草的扦插育苗方法”、CN110352804B“一种鹿茸草的炼苗移栽方法”),其移栽过程中均需有寄主伴生。随着鹿茸草野生资源日益枯竭,无论是种子还是穗条采集量都受到制约,且与寄主伴生,不仅前期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育苗成本,而且后期寄主的强势生长抑制了寄生植物的生长。现有技术对于鹿茸草无根组培苗的容器苗培育技术研究,尤其是鹿茸草组培苗育苗专用栽培基质及其育苗方法报道较少,单一基质由于理化性状上的缺陷很难满足组培苗生长的各项要求,而多种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复合基质较为适用。然而,不同植物对基质理化性质要求也各异,因此,结合基质理化性质,筛选出一种鹿茸草组培苗育苗专用栽培基质,是鹿茸草无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高低的关键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栽培方法,以解决现有鹿茸草存在人工繁育困难的问题,该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及育苗方法可显著提高鹿茸草组培苗成苗速度,缩短培育周期,节约生产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按照质量分数100%计,含有1%

3%
的生物炭粒,其余的为营养土;所述生物炭粒通过收集的松树枝条或栀子枝条,将其粉碎后自然风干使其含水量降至8%以下,然后将其炭化制成生物炭粒,所述营养土由泥炭、珍珠岩、锯末和谷壳按体积比2~10:1:2~4:2~3混合均匀组成。
[0007]进一步的,基质中的锯末和谷壳需要提前腐熟,其腐熟方法为:将谷壳、锯末的一种或两种通过堆沤的方式进行腐熟,堆沤初期水分保持在50%左右,在堆沤前一个月用塑料薄膜密封,以保持水分和温度,每隔15d搅拌一遍,4

5个月完成腐熟。
[0008]进一步的,在营养土中加入松树枝条或栀子枝条制成的生物炭粒,使其占总质量的1%

3%,然后与营养土混合均匀加工成长8cm、直径5cm肠状容器后,在移栽前浇水用塑料薄膜覆盖1个月。
[000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鹿茸草育苗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0010](1)组培瓶苗处理:选择长势良好的组培瓶苗转接于壮苗培养基中,以获得生长状态差异明显的组培瓶苗;
[0011](2)无根组培苗准备:选取在培养基上的无根组培苗,将其剪切成3

4cm长的小段;
[0012](3)无根组培苗处理:将无根组培苗基部浸泡于生根剂溶液中;
[0013](4)基质准备及处理:基质选自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在移栽组培苗前,将其浇透水,并用高猛酸钾和多菌灵对基质进行消毒;
[0014](5)组培苗瓶外生根:将经过处理的无根组培苗移栽入轻型无纺布容器袋中,扦插深度0.5~1.0cm,并加盖薄膜拱棚;
[0015](6)栽后初期管理:栽后2周,可见其基部有新根,此时可掀掉薄膜,30d后生根条数达5~10条,根长0.5~1.5cm,以后喷施叶面肥和喷洒杀菌剂;2个月左右可得到苗高6~10cm左右的健壮鹿茸草苗;
[0016](7)栽后特异性驯化:移栽2月后,在7

8月,喷施200

400mg/L多效唑,抑制徒长;在温度骤降前,做好保温措施,且在持续寒冷季节保温,以保证基部萌出健壮幼苗。
[0017](8)栽培地选择:于次年2

3月份,选择在松树林或栀子林林下进行野外移栽,容器苗移栽成活率可高达90%以上。
[00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为获得不同生长状态的组培苗,组培苗处理培养基配方分别为1:改良MS+BA0.3mg/L+IAA0.5~1.0mg/L+GA0.2~0.4mg/L+蔗糖30g/L+洋菜1.8~2.0g/L;2:改良MS BA0.3mg/L+IAA0.5~1.0mg/L+多效唑200

300mg/L+蔗糖30g/L+洋菜1.8~2.0g/L。
[001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生根剂溶液为IAA、I BA与GA的混合溶液,IAA和I BA总浓度为1.0g/L,两者浓度比为3:2,GA浓度为200mg/L,浸泡时间为60s,或者为IAA和IBA总浓度为1.2g/L,两者浓度比为4:3,GA浓度为200mg/L,浸泡时间为15或30s。
[0020]进一步的,将谷壳、锯末的一种或两种通过堆沤的方式进行腐熟,堆沤初期水分保持在50%左右,在堆沤前一个月用塑料薄膜密封,以保持水分和温度,每隔15d搅拌一遍,4

5个月完成腐熟。
[0021]进一步的,步骤(4)中栽培基质含水量应控制在10

15%。
[0022]进一步的,步骤(7)中,多效唑浓度为200

400mg/L;连续喷施2个月;冬季温度控制在5℃以上。
[0023]进一步的,步骤(8)中,于次年2

3月份,选择在松树林或栀子林林下进行野外移
栽。
[0024]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一、利用前期的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分数100%计,含有1%

3%的生物炭粒,其余的为营养土;所述生物炭粒通过收集的松树枝条或栀子枝条,将其粉碎后自然风干使其含水量降至8%以下,然后将其炭化制成生物炭粒,所述营养土由泥炭、珍珠岩、锯末和谷壳按体积比2~10:1:2~4:2~3混合均匀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基质中的锯末和谷壳需要提前腐熟,其腐熟方法为:将谷壳、锯末的一种或两种通过堆沤的方式进行腐熟,堆沤初期水分保持在50%左右,在堆沤前一个月用塑料薄膜密封,以保持水分和温度,每隔15d搅拌一遍,4

5个月完成腐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在营养土中加入松树枝条或栀子枝条制成的生物炭粒,使其占总质量的1%

3%,然后与营养土混合均匀加工成长8cm、直径5cm肠状容器后,在移栽前浇水用塑料薄膜覆盖1个月。4.一种鹿茸草育苗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组培瓶苗处理:选择长势良好的组培瓶苗转接于培养基中,以获得生长状态差异明显的组培瓶苗;(2)无根组培苗准备:选取在培养基上的无根组培苗,将其剪切成3

4cm长的小段;(3)无根组培苗处理:将无根组培苗基部浸泡于生根剂溶液中;(4)基质准备及处理:基质选自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鹿茸草组培苗栽培基质,移栽组培苗前,将其浇透水,并用高猛酸钾和多菌灵对基质进行消毒;(5)组培苗瓶外生根:将经过处理的无根组培苗移栽入轻型无纺布容器袋中,扦插深度0.5~1.0cm,并加盖薄膜拱棚;(6)栽后初期管理:栽后2周,可见其基部有新根,此时可掀掉薄膜,30d后生根条数达5~10条,根长0.5~1.5cm,以后喷施叶面肥和喷洒杀菌剂;2个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峰卿曾满生刘素贞朱小毛罗桂生邹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