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459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PCO和PCV的耦合性,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确定最优约束条件,按照最优约束条件对原始模型进行等效相位模型转换;构造虚拟观测值进行仿真定位测试,包括在一个虚拟的坐标系中,以第一个模型构建虚拟观测值,用另一个模型进行改正,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单点定位解算,计算北东高方向的定位误差;验证仿真定位测试的坐标估值与转换后附有约束条件的相位模型PCO差异,输出天线相位中心标定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考虑PCO/PCV耦合性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约束条件对进行比较的相位模型进行等效转换,减少了相位模型比较工作量,更加直观地反映了相位模型差异对定位的影响。映了相位模型差异对定位的影响。映了相位模型差异对定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天线测量技术与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模型一致性评估,实现地面接收机天线绝对相位中心标定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地面接收机天线绝对相位中心标定中,需要对不同方法或者不同机构的标定进行互相比较,由于相位模型中PCO(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和PCV(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的相关性,比较时必须要将标定结果合并到相同的PCO,然后比较PCV差异。在实际数据处理中,不同方法或者机构的标定结果存在差异,每次比较均需进行转换,而且这种方法只能评估模型在观测值域上的差异,不直观。因此需要尝试不同的评估方法,用于快速便捷和准确的评估模型差异和一致性。本专利技术基于天线相位模型中PCO/PCV相关性,提出了一种附加最小PCV约束的等价相位模型转换方法,以实现更精确高效的地面接收机天线绝对相位中心标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常见的地面接收机天线绝对相位中心标定方法中,天线相位比较过程由于相关性需要进行PCO对齐,并且只能在观测值域进行比较,数据处理繁复,比较结果不直观,难以评估模型差异对定位的影响。
[0004]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1,根据PCO和PCV的耦合性,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
[0006]步骤2,确定最优约束条件,按照最优约束条件对原始模型进行等效相位模型转换;
[0007]步骤3,构造虚拟观测值进行仿真定位测试,包括在一个虚拟的坐标系中,以第一个模型构建虚拟观测值,用另一个模型进行改正,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单点定位解算,计算北东高方向的定位误差;
[0008]步骤4,验证仿真定位测试的坐标估值与转换后附有约束条件的相位模型PCO差异,输出天线相位中心标定结果。
[0009]而且,步骤1中,根据当已知模型A1时,要将A1等价转换到模型A2,A1和A2按照天线相位误差定义计算的PCC必须相等或者各个方向的PCC相差一个常量,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
[0010]而且,步骤2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子步骤,
[0011]步骤2.1,基于PCV最小的目标,确立天线相位约束条件如下,
[0012][0013]其中,PCO0/PCV0是原始天线模型PCO1/PCV1约束之后的模型值,α表示方位角,z表示天底角,表示所有格网点PCV0组成的行向量,PCV0为相
应列向量,n表示格网点数量,(α1,z1)表示第1个格网点对应的方位角α1和天顶距z1,


n
,z
n
)表示第n个格网点对应的方位角α
n
和天顶距z
n
,PCV0(α,z)表示格网点对应的值;表示所有格网点上的PCV0平方和,min表示等式左端取得最小值;
[0014]步骤2.2,设d
pco
=(d
N
,d
E
,d
U
),表示两模型的PCO之差,d
N
、d
E
、d
U
是d
pco
在天线坐标系N、E、U方向的投影,d
D
表示模型基准差;根据约束条件,求解参数X=(d
pco
,d
D
),使得等价转换后的模型满足约束条件,求解方式如下,
[0015]对X求导并令导数为0得:
[0016][0017]即
[0018][0019]其中,N和V分别表示法方程和误差向量,H=(e,

1)表示所有格网点所对应的系数矩阵,e表示测站指向卫星的方向向量,PCV1表示原始模型所有格网点PCV值组成的向量,N
‑1表示法方程的逆矩阵,H
T
表示系数矩阵的转置;
[0020]计算得到X后,按照步骤1所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对给定相位进行满足最小PCV约束条件的转换。
[0021]而且,步骤3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子步骤,
[0022]步骤3.1,利用天线相位模型构建虚拟定位仿真观测值,设放置一款天线在NEU坐标系中,该天线的相位模型为PCC1(PCO1/PCV1),然后对虚拟卫星进行观测,观测值为PCC0(PCO0/PCV0),将天线上半球划分为格网点,格网点与PCV的格网划分保持一致,虚拟卫星位于这些格网点上,对于则虚拟测距观测方程如下,
[0023][0024]其中,d
T
表示钟差参数,i用于标识第i颗虚拟卫星,V
i
表示对应的虚拟观测方程残差,表示虚拟观测值,表示该天线的相位中心改正值,e表示方向向量,dn,de,du分别表示该观测值在NEU坐标系中的N、E、U偏差;
[0025]步骤3.2,利用最小二乘求解仿真单点定位的坐标偏差,包括对于上述所有格网点的虚拟测距观测值,按照最小二乘原则,平差计算坐标偏差,待估参数为X=(dn,de,du,dt),dt表示所有虚拟观测值不同方位的公共测距偏差,第i个虚拟观测值对应的系数向量为H
i
=(

i
,1),e
i
表示卫星i的方向向量,所有观测值对应的设计矩阵记为误差向量记为V=(V1,

,
n
)
T
,最小二乘估计待估参数的公式如下:
[0026]X=(H
T
×
H)
‑1×
(G
T
×
V)
[0027]其中,分别表示第1~n颗虚拟卫星系数向量的转置,V1,

,
n
分别表示式(11)所表示的第1~n颗卫星的虚拟观测方程残差。
[0028]而且,步骤4的实现包括以下子步骤,
[0029]步骤4.1,对于给定的两个天线相位模型A1和A2,分别进行附有约束的相位模型等价转换,得到B1和B2,然后计算B1和B2转换后的PCO差异,记为d
pco

[0030]步骤4.2,分别对转换前相位模型A1和A2按照步骤3进行虚拟定位,解算得到定位误差,记为d
a
,然后同样对转换后的相位模型B1和B2进行虚拟定位,定位误差记为d
b
,比较步骤4.1所得d
pco
与d
a
、d
b

[0031]步骤4.3,在实际的天线相位标定中,将数据分为多个时段,对不同时段的标定结果按照上述最小PCV进行转换,如果转换之后不同时段的PCO差异小于标定精度要求,则认为相位中心标定结果收敛,重复性精度满足要求。
[0032]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PCO和PCV的耦合性,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步骤2,确定最优约束条件,按照最优约束条件对原始模型进行等效相位模型转换;步骤3,构造虚拟观测值进行仿真定位测试,包括在一个虚拟的坐标系中,以第一个模型构建虚拟观测值,用另一个模型进行改正,然后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单点定位解算,计算北东高方向的定位误差;步骤4,验证仿真定位测试的坐标估值与转换后附有约束条件的相位模型PCO差异,输出天线相位中心标定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根据当已知模型A1时,要将A1等价转换到模型A2,A1和A2按照天线相位误差定义计算的PCC必须相等或者各个方向的PCC相差一个常量,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2.1,基于PCV最小的目标,确立天线相位约束条件如下,其中,PCO0/PCV0是原始天线模型PCO1/PCV1约束之后的模型值,α表示方位角,z表示天底角,表示所有格网点PCV0组成的行向量,PCV0为相应列向量,n表示格网点数量,(α1,z1)表示第1个格网点对应的方位角α1和天顶距z1,


n
,z
n
)表示第n个格网点对应的方位角α
n
和天顶距z
n
,PCV0(α,z)表示格网点对应的值;表示所有格网点上的PCV0平方和,表示等式左端取得最小值;步骤2.2,设d
pco
=(d
N
,d
E
,d
U
),表示两模型的PCO之差,d
N
、d
E
、d
U
是d
pco
在天线坐标系N、E、U方向的投影,d
D
表示模型基准差;根据约束条件,求解参数X=(d
pco
,d
D
),使得等价转换后的模型满足约束条件,求解方式如下,对X求导并令导数为0得:即其中,N和V分别表示法方程和误差向量,H=(e,

1)表示所有格网点所对应的系数矩阵,e表示测站指向卫星的方向向量,PCV1表示原始模型所有格网点PCV值组成的向量,N
‑1表示法方程的逆矩阵,H
T
表示系数矩阵的转置;计算得到X后,按照步骤1所确定相位模型的等价转换关系,对给定相位进行满足最小PCV约束条件的转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最小PCV偏差约束的天线相位中心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实现方式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3.1,利用天线相位模型构建虚拟定位仿真观测值,设放置一款天线在NEU坐标系
中,该天线的相位模型为PCC1(PCO1/PCV1),然后对虚拟卫星进行观测,观测值为PCC0(PCO0/PCV0),将天线上半球划分为格网点,格网点与PCV的格网划分保持一致,虚拟卫星位于这些格网点上,对于则虚拟测距观测方程如下,其中,d
T
表示钟差参数,i用于标识第i颗虚拟卫星,V
i
表示对应的虚拟观测方程残差,表示虚拟观测值,表示该天线的相位中心改正值,e表示方向向量,dn,d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刚周仁宇赵齐乐耿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