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055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包括金属制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固定座来交叠嵌设用于电性连接的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包括与所述壳体的输入端的正极转接端并联的第一正极电路、第二正极电路和第三正极电路;所述负极电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端连接的负极导电片,所述负极导电片的第一支脚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一负极电路,其第二支脚与第二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二负极电路,其第三支脚与所述第三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三负极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具有不同高度的台阶面的固定座来交叠嵌设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来最大程度地缩小体积,精简结构,同时满足给多个输出端同时进行电能传输给不同的供电单元进行供电。同的供电单元进行供电。同的供电单元进行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地涉及一种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中车载配电单元(PDU)是电动汽车动力单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设置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箱的输出端,来给各主要用电单元进行电能分配。在车载配电单元(PDU)中,功率线缆需要跨区域走线,因此功率线缆走线结构的布局对走线起着重要作用。
[0003]车载配电单元(PDU)一般设计成密闭的塑料盒体,功率线缆走线时不允许出现应力,并且功率线缆在车载配电单元(PDU)的盒体内的走线空间有限。常规的车载配电单元(PDU)功率线缆走线如中国专利202120244913 .3所示,线缆走线需要穿过腔壁,且腔体内线缆连接安装复杂,接线端口之间排列拥挤,同时在狭小空间内线缆的走线比较困难,线缆难以固定,导致线缆容易会积累应力。
[0004]因此,需要一种体积小巧且内部稳定连接的电力分配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
[0006]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包括金属制成的壳体,所述壳体内置有固定座来交叠嵌设用于电性连接的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包括与所述壳体的输入端的正极转接端并联的第一正极电路、第二正极电路和第三正极电路,所述第一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一熔断器和第一正极导电片,所述第一熔断器与所述正极转接端连接,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所述壳体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二熔断器和第二正极导电片,所述第二熔断器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电片与所述壳体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正极导电片、第三熔断器和第四正极导电片,所述第三正极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连接,所述第四正极导电片与所述壳体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负极电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端连接的负极导电片,所述负极导电片的第一支脚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一负极电路,其第二支脚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二负极电路,其第三支脚与所述第三输出端连接形成第三负极电路。
[0008]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上形成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高于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正极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负极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0009]优选的,所述正极电路的连接处、负极电路的连接处均通过螺栓固设于所述固定座上。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一组弹性卡点,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第二正极导电片、第四正极导电片、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上均具有卡孔,以通过所述卡孔与所述弹性卡点卡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熔断器通过连接线缆与所述正极转接端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第二正极导电片、第四正极导电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脚、第二支脚和第三支脚平行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壳体上具有密封板,所述壳体和密封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0014]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防水透气阀。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16]1、设置具有不同高度的台阶面的固定座来交叠嵌设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来最大程度地缩小体积,精简结构,同时固定座上可以设置多个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来满足给多个输出端同时进行电能传输,来便于给不同的供电单元进行供电;
[0017]2、正极电路、负极电路使用导电片来替代线缆进行电性传输,一方面可以在保证传输的同时,使用螺栓紧固导电片,保证导电片和电性连接在震动环境下的稳定性,避免晃动松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线缆缠绕问题,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9]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0]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内部结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3]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0024]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包括金属制成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置有固定座105来交叠嵌设用于电性连接的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包括与所述壳体1的输入端101的正极转接端201并联的第一正极电路、第二正极电路和第三正极电路,所述第一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一熔断器203和第一正极导电片204,所述第一熔断器203与所述正极转接端201连接,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所述壳体1的第一输出端102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二熔断器205和第二正极导电片206,所述第二熔断器205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电片206与所
述壳体1的第二输出端103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正极导电片207、第三熔断器208和第四正极导电片209,所述第三正极导电片207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连接,所述第四正极导电片209与所述壳体1的第三输出端104连接;所述负极电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101的负极连接端301连接的负极导电片301,所述负极导电片301的第一支脚302与所述第一输出端102连接形成第一负极电路,其第二支脚303与所述第二输出端103连接形成第二负极电路,其第三支脚304与所述第三输出端104连接形成第三负极电路。
[0025]其中所述第一熔断器203、第二熔断器205和第三熔断器208均起到过流保护的作用,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第二正极导电片206、第三正极导电片207、第四正极导电片209、和负极导电片301可为任意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材质制成,例如铜等。
[0026]本方案中优选设置有第一输出端102、第二输出端103和第三输出端104,用于连接不同的供电单元,例如OBC&DC单元、前PTC单元、空调等,并配备相应的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来便于给不同的供电单元进行供电。
[0027]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座105上形成有第一台阶面106和第二台阶面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制成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置有固定座(105)来交叠嵌设用于电性连接的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包括与所述壳体(1)的输入端(101)的正极转接端(201)并联的第一正极电路、第二正极电路和第三正极电路,所述第一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一熔断器(203)和第一正极导电片(204),所述第一熔断器(203)与所述正极转接端(201)连接,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所述壳体(1)的第一输出端(102)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相连的第二熔断器(205)和第二正极导电片(206),所述第二熔断器(205)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连接,所述第二正极导电片(206)与所述壳体(1)的第二输出端(103)连接,所述第二正极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正极导电片(207)、第三熔断器(208)和第四正极导电片(209),所述第三正极导电片(207)与所述第一正极导电片(204)连接,所述第四正极导电片(209)与所述壳体(1)的第三输出端(104)连接;所述负极电路包括与所述输入端(101)的负极连接端(301)连接的负极导电片(3),所述负极导电片(3)的第一支脚(302)与所述第一输出端(102)连接形成第一负极电路,其第二支脚(303)与所述第二输出端(103)连接形成第二负极电路,其第三支脚(304)与所述第三输出端(104)连接形成第三负极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振动性的电力分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5)上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倩茹周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智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