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712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包括圆锥台状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圆锥台状筒体底部的储水托盘;其中所述圆锥台状筒体由不同粗细度秸秆粉注塑成型的上钵体和下钵体上下可拆卸式组合而成,且其上口径大于下口径,所述上钵体为目数大于80目、且顶部和底部均呈开口状的细秸秆基筒体,所述下钵体为目数小于50目、且顶部呈开口状、底部为圆形封底的粗秸秆基筒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满足保温、保墒、可降解等育苗需求,同时分体式结构设计合理,肥水供应充足,便于培育出优质壮苗。质壮苗。质壮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育种、育苗用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农业育苗大多使用传统的塑料营养钵,虽然成本较低,但透气透水性差,移栽脱模损伤根系,影响成活率及苗木生长,同时大量塑料废弃物易产生微塑料,对土壤造成严重影响,使用后不易回收利用,更不可自然降解。此外,塑料营养钵采用的是整体式结构,不能满足作物不同时间、部位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价格较低的可降解的分体式营养钵,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很好的满足了要求,既起到育苗保温、保墒的作用,又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合理的结构设计更加贴合苗木的生长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塑料营养钵不能降解,废弃后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不能满足苗木对水分营养需要的问题,设计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该营养钵能满足保温、保墒、可降解等育苗需求,同时分体式结构设计合理,肥水供应充足,便于培育出优质壮苗。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包括圆锥台状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圆锥台状筒体底部的储水托盘;其中所述圆锥台状筒体由不同粗细度秸秆粉注塑成型的上钵体和下钵体上下可拆卸式组合而成,且其上口径大于下口径,所述上钵体为目数大于80目、且顶部和底部均呈开口状的细秸秆基筒体,所述下钵体为目数小于50目、且顶部呈开口状、底部为圆形封底的粗秸秆基筒体。
[000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下钵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层弧形设置的生物可降解膜,并在所述下钵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生物可降解膜的下方设置有有机肥料层,保证了下钵体内有可以足够吸收的养分,且有利于根部生长。
[000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上钵体下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凸起的环形上卡槽,在所述下钵体上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外凸起、且与所述环形上卡槽卡扣式连接的环形下卡槽。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上钵体下部的内表面设置3圈环形上卡槽,在所述下钵体上部的外表面设置有3圈环形下卡槽,且所述环形上卡槽和所述环形下卡槽的宽度均为0.2~0.3cm,高度均为0.2~0.3cm。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圆形封底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水孔,且所述储水托盘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圆形封底一体成型的连接座,并在所述储水托盘与所述下钵体的圆形封底和外侧壁之间形成储水空间,增加储水功能,为根部提供充足的水分。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钵体和所述下钵体采用螺纹连接、卡扣式连接或者粘合连接。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上钵体和所述下钵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等间隔设置的透气孔,且该透气孔为圆形孔、椭圆形孔或者条形孔中的一种或几种,增加上钵体和下钵体的透气性,同时有利于生根。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上钵体的顶部设置有一圈手提环形挂耳,便于上钵体拿取。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下钵体外侧壁上设置有两左右对称设置的提手,便于下钵体拿取。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钵体的筒体钵口直径为10.0~12.5cm,筒体底部直径为6.0~7.5cm,高度为6.0~7.5cm,壁厚为0.1~0.15cm;所述下钵体的筒体钵口直径为6.0~7.5cm,筒体底部直径为4.0~5.5cm,高度为6.0~7.5cm,壁厚为0.1~0.15cm。
[0014]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5]1.本技术的营养钵由不同粗细度秸秆粉注塑成型的上钵体和下钵体上下可拆卸式组合而成,其降解分为两个部分,下钵体在3~4个月内降解,且可单独使用,上钵体在4~5个月内降解,当需要增加营养钵体积时,可直接套在下钵体上进行使用,保证根部肥水吸收的同时,分体式结构设计合理,有利于不同幼苗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
[0016]2.本技术的下钵体为粗秸秆基筒体,因此营养钵吸水性、透水性好,根部可先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另外位于下方的下钵体筒体先降解,有利于生根。
[0017]3.本技术位于上钵体下部的环形上卡槽和位于下钵体上部的环形下卡槽形成了相配合的环形卡扣式连接,当需要增加营养钵体积时,将上钵体的下端直接卡入下钵体的上端,从而实现上钵体与下钵体的紧密牢固结合。
[0018]4.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营养钵可以满足不同种类苗木及不同生长环境的要求,更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可广泛应用在农业育苗中。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1]图1为本技术上钵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上钵体的结构剖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下钵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下钵体的结构剖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1圆锥台状筒体;
[0027]11上钵体,111环形上卡槽;
[0028]12下钵体,121环形下卡槽,122出水孔;
[0029]2储水托盘,21连接座,22储水空间;
[0030]3生物可降解膜,4有机肥料层,5透气孔,6手提环形挂耳,7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限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0032]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由秸秆含量大于50%的降解材料注塑而成,包括圆锥台状筒体1,以及设置于圆锥台状筒体1底部的储水托盘2;其中该圆锥台状筒体1由不同粗细度秸秆粉注塑成型的上钵体11和下钵体12上下可拆卸式组合而成,且其上口径大于下口径,上钵体11为目数大于80目、且顶部和底部均呈开口状的细秸秆基筒体,下钵体12为目数小于50目、且顶部呈开口状、底部为圆形封底的粗秸秆基筒体。
[0033]本实施例中,在下钵体12的内部设置有一层弧形设置的生物可降解膜3,并在下钵体12的内部、且位于生物可降解膜3的下方设置有有机肥料层4,保证了下钵体12内有可以足够吸收的养分,且有利于根部生长。
[0034]本实施例中,在上钵体11下部的内表面设置有3圈向内凸起的环形上卡槽111,在下钵体12上部的外表面设置3圈有向外凸起、且与环形上卡槽111卡扣式连接的环形下卡槽121,且环形上卡槽111和环形下卡槽121的宽度均为0.2~0.3cm,高度均为0.2~0.3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其特征在于,包括圆锥台状筒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圆锥台状筒体底部的储水托盘;其中所述圆锥台状筒体由不同粗细度秸秆粉注塑成型的上钵体和下钵体上下可拆卸式组合而成,且其上口径大于下口径,所述上钵体为目数大于80目、且顶部和底部均呈开口状的细秸秆基筒体,所述下钵体为目数小于50目、且顶部呈开口状、底部为圆形封底的粗秸秆基筒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钵体的内部设置有一层弧形设置的生物可降解膜,并在所述下钵体的内部、且位于所述生物可降解膜的下方设置有有机肥料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钵体下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内凸起的环形上卡槽,在所述下钵体上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外凸起、且与所述环形上卡槽卡扣式连接的环形下卡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钵体下部的内表面设置3圈环形上卡槽,在所述下钵体上部的外表面设置有3圈环形下卡槽,且所述环形上卡槽和所述环形下卡槽的宽度均为0.2~0.3cm,高度均为0.2~0.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基可降解分体式营养钵,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磊谢洪德柳军蔡浩天丁兆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银宝农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