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新冠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990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属于消杀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紫外发生器和气流循环系统;所述紫外发生器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气流的前方,低温等离子体气流与紫外光融合激发形成的消杀气流喷射到被消杀样品表面,实施样品表面病原菌及冠状病毒的消杀;通过消杀气流循环提高消杀效能及减少O3排放。采用工作电压3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新冠病毒消杀技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病原菌及冠状病毒消杀
,具体涉及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中指出:“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主要包括了化学消杀和物理消杀两种基本方式。化学消杀主要是使用含氯类、过氧化物类等有效成分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浸泡以达到消杀目的。但由于冷链运输环境温度较低,以雾状喷洒的消毒液会在处理对象表面结霜结冰,影响消毒效果,而且化学药剂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危害,严重影响冷链物流从业人员的健康。物理消杀以紫外线照射为典型,其中253.7nm紫外对病原菌的消杀效果最为理想,但长时间的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癌,影响人身安全。202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的222nm紫外灯无法穿透皮肤表面和眼睛,对人体比较安全,且对病原菌及冠状病毒有一定的消杀作用。德国杜伊斯堡

埃森大学采用长波365nm(辐照剂量为500mJ/cm2)紫外对6.69log10TCID50/mL SARS

CoV

2处理15min只能减少2个log,而短波254nm(辐照剂量为500mJ/cm2)处理6min就可以减少4.5个log。日本广岛大学病毒学系采用222nm短波紫外(辐照剂量为30mJ/cm2)对6.32log10TCID50/mL冠状病毒(SARS

CoV

2)处理5min,可以减少2.51个log,但不能完全杀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和紫外发生器、及和气流循环系统。所述紫外发生器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气流的前方,低温等离子体气流与222纳米紫外光融合激发形成的消杀气流喷射到被消杀样品表面,实施样品表面病原菌或冠状病毒的消杀,同时通过气流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消杀功能并减少O3排放。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及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技术装置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紫外发生器和气流循环系统;所述紫外发生器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气流的前方,低温等离子体气流与紫外光融合激发形成的消杀气流喷射到被消杀样品表面,实施样品表面病原菌及冠状病毒的消杀。
[0006]上述装置中:所述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包括电极管组件、电极管框架、微型风机与风机罩架;所述电极管框架中设有2

5层陶瓷电极管,电极管交叉或平行排列,电极管上下左右间距L为6
±
2mm;电极管两端在电极框架外相连接一起,并连接到高压电源的两极。
[0007]上述装置中:所述紫外发生器由2

5组紫外光源组成,均匀分布在低温等离子体气
流平面的前方,待处理样品距紫外光源中心线平面高度为4~5cm,待处理样品距等离子体气流出口面距离8~12cm。
[0008]上述装置中:所述气流循环系统包括轴流风机、气体管道、流量传感器组成,通过气体流量传感器

PLC来控制轴流风机来调控低温等离子体气流流量。
[0009]上述装置中:所述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设置的微型风机在风机罩架上均匀分布,风机平面距离上层电极管中心平面的距离h2为20
±
5mm;所述微型风机的气流量为1

8m3/min。
[0010]上述装置中:所述陶瓷电极管包括陶瓷管外壳、用于填充的金属粉与硅胶封头组成,。所述陶瓷管外壳成分为99.5%Al2O3,外径为15

25mm,壁厚为1

3mm;所述两端采用的硅胶封头材料为SiO2,直径为2
±
0.5mm铜或铝导线从硅胶封头的中心穿出。
[0011]上述装置中:所述陶瓷管内部填充金属粉,金属粉由铝粉、镁粉、铜粉和钛粉组成,各组分重量份数依次为30~60份、30~60份、10~30份和0.1~5份,金属粉粒径为80

150目。
[0012]一种利用上述的装置实现病原菌及冠状病毒消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低温等离子体气流与紫外光融合激发形成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消杀气流喷射到被消杀样品表面处理30秒~150秒,实施样品表面病原菌及或冠状病毒的消杀;消杀气流同时通过气流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消杀功效能及减少O3排放。
[0013]上述方法中:所述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的工作电压为10

40kV,工作频率为8

20kHz,低温等离子体功率密度为0.5

2.5W/cm2;所述紫外发生器产生的紫外光波长为222
±
10nm,功率密度为0.25

0.65W/cm2。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222nm紫外是国际上刚刚推出的一种冠状病毒高效安全消杀新技术,本专利技术将222nm远紫外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相结合,形成对人体无害的冠状病毒高效物理场消杀新技术新装备,能实现高效短时杀灭冠状病毒,为大规模大通量现代物流自动化冠状病毒消杀实现“高效、绿色、低碳”提供了一种原创性技术装备支撑。
[0016](2)低温等离子体融合222nm紫外,在保持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和222nm紫外消杀各自特色优势基础上,通过两者的融合激发,显著提高了对病原菌和冠状病毒的消杀效能,并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创制形成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能更好的适应冷链物流、机场海关行李及快递物流等特定场景的冠状病毒消杀。
[0017](3)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调控高压电场低温等离子体电压强度、工作频率、气流速度及222nm紫外功率密度等技术参数,优化低温等离子体融合222nm紫外消杀气流强度,降低能耗,并通过气流循环系统进行循环利用提高消杀效能并减少O3排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及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图。
[0019]图2为低温等离子体气流装置。
[0020]图3为电极管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为微型风机,2为风机罩架,3为陶瓷电极管,4为排管式电极框架,5为紫外灯管,6为紫外框架,7为实施样品,8为轴流风机,9为流量传感器,10为管道,11为风扇电源,
12为低温等离子体电源,13为222纳米紫外电源,14为PLC控制器,15为硅胶封头,16为陶瓷管外壳,17为金属粉;18为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技术装置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紫外发生器和气流循环系统;所述紫外发生器位于低温等离子体气流的前方,低温等离子体气流与紫外光融合激发形成的消杀气流喷射到被消杀样品表面,实施样品表面病原菌及冠状病毒的消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包括电极管组件、电极管框架、微型风机与风机罩架;所述电极管框架中设有2

5层陶瓷电极管,每层设有3~15个电极管,二层电极管交叉排列或平行排列,电极管上下左右间距L为6
±
2mm;电极管两端在电极框架外相连接一起,并连接到高压电源的两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发生器由2

5组紫外光源组成,均匀分布在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平面的前方,待处理样品距紫外光源中心线平面高度为4~5cm,待处理样品距等离子体气流出口面距离8~12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循环系统包括轴流风机、气体管道、流量传感器组成,通过气体流量传感器

PLC来控制轴流风机来调控低温等离子体气流流量。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融合紫外专用病原菌冠状病毒消杀技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等离子体气流式发生器设置的微型风机在风机罩架上均匀分布,风机平面距离上层电极管中心平面的距离h2为2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建浩王进盛小维徐龙万京林侯喜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