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8776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河道板桩的材料为晶须复合物,晶须复合物为晶须和光敏复合物复合在一起的新型复合材料,河道板桩的两侧分别具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定位凹槽、定位凸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晶须复合物是功能型”和“结构型”双重新型复合材料,其中,“晶须”,主要是在分子结构上,将纳米级的“多元素”晶粒,通过改变分子结构,使之形成一个“单元体”的“多元素晶粒”,从而大大提高单元素“晶粒”形成产品的强度,刚度、韧性等机械性能以及高性能的耐腐蚀,耐燃烧,耐摩擦等化学性能,在应用在河道板桩上具有强度高、刚性好、质量轻、成本低的优点。成本低的优点。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板桩的生产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国内,金属板桩和混凝土板桩,成本非常高,而且制作及安装效率低,不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快速高效节奏。工艺陈旧,结构陈旧且不合理。即浪费能源,又需要较多的人力,安装时费时费工,木材板桩外观不美观,拼接缝隙大,不均匀,易腐烂,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新点如下:河道板桩的材料为晶须复合物,晶须复合物为晶须和光敏复合物复合在一起的新型复合材料,河道板桩的两侧分别具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定位凹槽、定位凸起,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如下S1、采用红外线定位仪对河道的整体长度进行测量,根据河道的整体长度,对河道板桩在河道上的打桩位置进行定位标记;S2、将首块河道板桩通过打桩机压进河道土壤里,河道板桩在完成打桩以后,,埋在土壤里的河道板桩高度为2.5米,露出水面的河道板桩高度为1米左右;S3、第二块河道板桩打桩时,将第二块河道板桩的定位凸起对准第一块河道板桩的定位凹槽,然后用打桩机直接将第二块河道板桩压进土壤,使得第二块河道板桩和第一块河道板桩顶面平齐,以此类推,直到整个河道完成河道板桩的安装;S4、在整体河道板桩连接完毕以后,在河道板桩的顶部扣上连接盖,同时用不锈钢铆钉,将连接盖的侧面和河道板桩用铆钉固定即可。
[0005]进一步的,上述河道板桩采用拉挤设备,成型出顶部剖面为M型的河道板桩。
[0006]进一步的,上述定位凸起为T字形,定位凹槽的口径为18mm*7mm,定位凸起的卡口尺寸为17mm*6mm,定位凹槽和定位凸起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
[0007]进一步的,上述连接盖呈C字型,连接盖的开口宽度为121mm。
[0008]进一步的,上述河道板桩的长度为420mmm。
[0009]进一步的上述晶须为纳米级的“多元素”晶粒。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专利技术的晶须复合物是功能型”和“结构型”双重新型复合材料,其中,“晶须”,主要是在分子结构上,将纳米级的“多元素”晶粒,通过改变分子结构,使之形成一个“单元体”的“多元素晶粒”,从而大大提高单元素“晶粒”形成产品的强度,刚度、韧性等机械性能以及高性能的耐腐蚀,耐燃烧,耐摩擦等化学性能,在应用在河道板桩上具有强度高、刚性好、质量轻、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河道板桩的顶部剖面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河道板桩连接后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4]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晶须复合物的河道板桩,其中,晶须复合物为晶须和光敏复合物复合在一起的新型复合材料,晶须为纳米级的“多元素”晶粒。
[0015]在本实施例中,晶须复合物是功能型”和“结构型”双重新型复合材料,其中,“晶须”,主要是在分子结构上,将纳米级的“多元素”晶粒,通过改变分子结构,使之形成一个“单元体”的“多元素晶粒”,从而大大提高单元素“晶粒”形成产品的强度,刚度、韧性等机械性能以及高性能的耐腐蚀,耐燃烧,耐摩擦等化学性能。
[0016]实施例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以晶须复合物为材料,采用拉挤设备,成型出顶部剖面为M型的河道板桩1,河道板桩1的两侧分别具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定位凹槽2、定位凸起3,从而方便将相邻两个河道板桩1进行连接,定位凹槽2、定位凸起3的要求如下:定位凸起3为T字形,定位凹槽2的口径为18mm*7mm,定位凸起3的卡口尺寸为17mm*6mm,定位凹槽2和定位凸起3之间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连接。
[0017]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的河道板桩1材质,是一种新型复合非金属材料。具有强度高(拉伸轻度540MPa),刚性好(拉伸弹性模量62GPa),质量轻(密度1.65g/cm
³
)的特点, 相比于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在机械强度上几乎接近其所有指标,而其优越的韧性及化学性能,是碳纤维所无法实现的,在成本上,又大大低于碳纤维材质产品,相应的,所加工的河道板桩1也具有上述优点。
[0018]实施例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具体步骤如下S1、采用红外线定位仪对河道的整体长度进行测量,根据河道的整体长度,对河道板桩1在河道上的打桩位置进行定位标记;S2、将首块河道板桩1通过打桩机压进河道土壤里,河道板桩1在完成打桩以后,埋在土壤里的河道板桩1高度为2.5米,露出水面的河道板桩1高度为1米左右;S3、第二块河道板桩1打桩时,将第二块河道板桩1的定位凸起3对准第一块河道板桩1的定位凹槽2,然后用打桩机直接将第二块河道板桩1压进土壤,使得第二块河道板桩1和第一块河道板桩1顶面平齐,以此类推,直到整个河道完成河道板桩1的安装;S4、在整体河道板桩1连接完毕以后,在河道板桩1的顶部扣上连接盖4,同时用不锈钢铆钉,将连接盖4的侧面和河道板桩1用铆钉固定即可。
[001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盖4呈C字型,连接盖4的开口宽度为121mm。
[0020]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河道板桩1的长度为420mmm。
[0021]在本实施例中,河道板桩1在组装过程中,省时省力,只需要3人,即可实现3.5

4米高度的河道板桩1组装,相对于现有的河道板桩1材料,比如:混凝土,钢材,木材板桩,本实施例中安装完成的河道板桩1具有以下优点:1) 强度高,质量轻,极其容易安装,2 人可轻松操作。
[0022]2) 耐气候,耐老化,防水性能好。
[0023]3) 外形美观,规整。
[0024]4)使用寿命一般最少50年。
[0025]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其次: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须复合物河道板桩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板桩(1)的材料为晶须复合物,所述晶须复合物为晶须和光敏复合物复合在一起的新型复合材料,所述河道板桩(1)的两侧分别具有垂直于水平面的定位凹槽(2)、定位凸起(3),所述河道板桩(1)的施工工艺如下:S1、采用红外线定位仪对河道的整体长度进行测量,根据河道的整体长度,对河道板桩(1)在河道上的打桩位置进行定位标记;S2、将首块河道板桩(1)通过打桩机压进河道土壤里,河道板桩(1)在完成打桩以后,,埋在土壤里的河道板桩(1)高度为2.5米,露出水面的河道板桩(1)高度为1米左右;S3、第二块河道板桩(1)打桩时,将第二块河道板桩(1)的定位凸起(3)对准第一块河道板桩(1)的定位凹槽(2),然后用打桩机直接将第二块河道板桩(1)压进土壤,使得第二块河道板桩(1)和第一块河道板桩(1)顶面平齐,以此类推,直到整个河道完成河道板桩(1)的安装;S4、在整体河道板桩(1)连接完毕以后,在河道板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安彦关国强姜生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融至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