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8611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和具有其的车辆,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第一板部连接于第二板部的上端且向上延伸,第二板部连接于第三板部的上端且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第一板部构造有向后凸出的第一拱形结构。这样,通过在第一板部上设有第一拱形结构,第一拱形结构以提升第一板部的结构强度,从而让加强板的结构性能得以提升,以让后背门后横梁具有更高的结构性能,同时还能提升后背门后横梁的NVH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内设有后背门后横梁以实现对于后背门的支撑承载。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后背门后横梁的结构强度相对不足,从而让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可以通过后横梁进行传递,以影响车辆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能够提升车辆的舒适性。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所述第一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端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板部连接于所述第三板部的上端且向后上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板部构造有向后凸出的第一拱形结构。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通过在第一板部上设有第一拱形结构,第一拱形结构以提升第一板部的结构强度,从而让加强板的结构性能得以提升,以让后背门后横梁具有更高的结构性能,同时还能提升后背门后横梁的NVH性能。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上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上侧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均为拱形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为三个,在左右方向上,三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形结构上侧的四等分点处。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拱形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拱形面上间隔设置,位于中部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拱形凹坑结构,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为矩形凹坑结构。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部构造有多个向上凸出的第二拱形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拱形结构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的下侧顺次相连。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加强结构和第四加强结构,第三加强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中部,所述第四加强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加强结构的两侧,所述第三加强结构和所述第四加强结构中的一个凸出设置且另一个凹陷设置;和/或所述第三加强结构为梯形加强结构,所述第四加强结构为三角形加强结构。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板部和所述第二板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多个第五加强结构,多个所述第五加强结构为三角形加强结构、球形加强结构和矩形加强结构中的一种。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板部构造有向后凸出的第三拱形结构,所述第三拱形结构上设置有第六加强结构。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六加强结构的下部中间设置有第七加强结构,所述第七加强结构为向上凸出的拱形结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拱形结构左右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减重孔,所述第六加强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三拱形结构左右方向的中部和另一侧且为拱形结构和矩形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00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由于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通过在第一板部上设有第一拱形结构,第一拱形结构以提升第一板部的结构强度,而在第一拱形结构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第一加强结构适于提升第一拱形结构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板部的结构性能,从而让加强板的结构性能得以提升,以让后背门后横梁具有更高的结构性能,同时还能提升后背门后横梁的NVH性能,以让车辆的舒适性得到提升。
[0016]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7]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8]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加强板10,
[0024]第一板部100,第一拱形结构110,第二加强结构111,第一加强结构120,
[0025]第二板部200,第二拱形结构210,第三加强结构220,第四加强结构230,
[0026]第三板部300,第三拱形结构310,第六加强结构311,第七加强结构312,减重孔313,第五加强结构400,
[0027]车辆20。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包括:第一板部100、第二板部200和第三板部300。
[0030]具体来说,第一板部100连接于第二板部200的上端且向上延伸,第二板部200连接于第三板部300的上端且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第一板部100构造有向后凸出的第一拱形结构110。需要说明的是,前后方向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即第一拱形结构110的凸出方向是朝向车辆的后向凸起。同理,上下方向指的是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指的是车辆的左右方
向。
[0031]可以理解的是,加强板10适于由第一板部100、第二板部200和第三板部300依次连接构成。而在第一板部100上设有的第一拱形结构110,以用于加强第一板部100的结构强度。
[003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通过在第一板部100上设有第一拱形结构110,第一拱形结构110以提升第一板部100的结构强度,从而让加强板10的结构性能得以提升,以让后背门后横梁具有更高的结构性能,同时还能提升后背门后横梁的NVH性能。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上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120,多个第一加强结构120在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上侧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结构120均为拱形凹坑结构,第一加强结构120为三个,在左右方向上,三个第一加强结构120分别设置于第一拱形结构110上侧的四等分点处。
[0034]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上侧设有第一加强结构120,第一加强结构120适于进一步提升第一板部100的结构强度,以让第一板部100具有更高的使用性能。此外,将多个第一加强结构120于第一拱形结构110上间隔设置,以让第一加强结构120与第一拱形结构110能够就均匀提升的第一板部100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板部100的强度出现不均匀的情况,以提升加强板10的使用性能。也就是说,在第一拱形结构110上设有第一加强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部(100)、第二板部(200)和第三板部(300),所述第一板部(100)连接于所述第二板部(200)的上端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板部(200)连接于所述第三板部(300)的上端且向后上方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板部(100)构造有向后凸出的第一拱形结构(1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上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结构(120),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120)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上侧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120)均为拱形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120)为三个,在左右方向上,三个所述第一加强结构(12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上侧的四等分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的拱形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加强结构(111),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结构(111)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的拱形面上间隔设置,位于中部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111)为拱形凹坑结构,位于两侧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111)为矩形凹坑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200)构造有多个向上凸出的第二拱形结构(210),多个所述第二拱形结构(210)在所述第一拱形结构(110)的下侧顺次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的加强板(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200)上设置有多个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