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571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包括架板,所述架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用于承载导油管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两个所述容置槽之间开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上开设有出液孔,所述出液孔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液槽两端;所述架板上还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用于盖设在所述容置槽上的槽盖、一个放置在所述集液槽上的用于承载导油管的承载槽板,所述承载槽板连接在两个所述槽盖之间,所述承载槽板上表面具备一个承载槽,所述承载槽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一次性收纳三个导油管,对于小数量尤其是三个储存罐的现场使用较为便利,且回收方便,能够隔绝雨水,能够不同导油管的油进行分别回收。收。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油管收纳架


[0001]本技术涉及收纳架,具体是一种导油管收纳架。

技术介绍

[0002]在切削液等油液的运输、存放、转运时,需要利用导油管将油罐车和储存罐连接,用于将切削液从油罐车转移到储存罐中。
[0003]我司发现在小数量储存罐的生产现场存在不便收纳导油管的情况,尤其是两三个储存罐的现场。由于切削液等油液的种类不同、性能不同,每一种油液在转移时都需要单独的导油管导油,避免不同性能的油液混合而使得纯度降低。并且因为油罐车和储存罐之间存在其他的管道、围栏等等,油罐车无法非常靠近储存罐,因此,导油管都有一定的长度,导油管在使用结束后需要收纳、存放,目前的收纳方法是放在一个平台上,多个导油管并行排放,这种方式不稳定,导油管可能会相互碰撞而使得导油管上的残油掺杂,无法回收,同时,共同放在一个平台也很难回收残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导油管收纳架,本技术能够一次性收纳三个导油管,对于小数量尤其是三个储存罐的现场使用较为便利,且回收方便,能够隔绝雨水,能够不同导油管的油进行分别回收。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包括架板,所述架板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用于承载导油管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两个所述容置槽之间开设有集液槽,所述集液槽上开设有出液孔,所述出液孔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液槽两端;
[0006]所述架板上还架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两个用于盖设在所述容置槽上的槽盖、一个放置在所述集液槽上的用于承载导油管的承载槽板,所述承载槽板连接在两个所述槽盖之间,所述承载槽板上表面具备一个承载槽,所述承载槽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
[0007]进一步地,所述架板还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容置槽的外侧均设置有所述倾斜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容置槽的低端内壁设置有用于止挡导油管的第一止挡块。
[0009]进一步地,所述架板设置有遮盖。
[0010]进一步地,所述架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遮盖铰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架板的另一相对侧设置有挡块,所述遮盖盖合后抵接在所述挡块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槽板的所述承载槽设置有用于止挡导油管的第二止挡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设置有两个抵接板,所述槽盖的外侧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为倾斜状且与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一致,所述抵接板设置在所述倾斜面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抵接板和所述槽盖长度相同;所述抵接板为一整体且与所述承载槽板长度相同,或者,所述抵接板分为两段式且两段分别置于所述承载槽板的两端侧面。
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0]实施例:
[0031]如图1所示,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尤其是用在2-3个储存罐的现场由于收纳导油管,包括架板1,所述架板1设置有前支腿5和后支腿6,所述前支腿5的高度低于所述后支腿6使得所述架板1的前端低于后端。
[0032]如图2所示,架板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用于承载导油管的容置槽102,闲置的导油管(未图示)可以放置在容置槽102内,容置槽102的前端低于后端,便于将导油管上的残油排出到收集槽4内。
[0033]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容置槽102的低端(前端)内壁设置有用于止挡导油管的第一止挡块105,将导油管的前端抵在第一止挡块105侧面,能够撑住导油管,防止导油管下滑,第一止挡块只挡住导油管,不会挡住残油下落。容置槽102为弧形槽或者半圆槽,尺寸大于常用的导油管。当然,不使用第一止挡块105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
[0034]如图2所示,两个容置槽102之间开设有集液槽103用于将雨水等液体排出,集液槽103上开设有出液孔104用于排出雨水,出液孔104的高度低于集液槽103两端,使得雨水在出液孔104位置向下排出到架板1的下方地面,不会沿着集液槽103排到收集槽4内,防止残油被雨水掺杂,便于回收残油。
[0035]如图1所示,架板1上还架设有支架3用于卡扣架板1上的两个导油管,同时用于承载第三个导油管,如图3所示,支架3包括两个用于盖设在容置槽102上的槽盖302、一个放置在集液槽103上的用于承载导油管的承载槽板303,槽盖302成弧形与容置槽102扣合能够容纳一个导油管,承载槽板303连接在两个槽盖302之间,承载槽板303上表面具备一个承载槽,承载槽的前端高度高于后端,便于残油回收。承载槽板303为弧形,搭设在集液槽103上,集液槽103为三角槽,二者之间留有间隙。
[0036]如图3所示,承载槽板303的承载槽设置有用于止挡导油管的第二止挡块304,用于挡住导油管。当然,不使用第二止挡块304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
[0037]如图2所示,架板1还设置有倾斜面101,容置槽102的外侧均设置有倾斜面101,倾斜面便于雨水等液体外流,不会流到容置槽中,如图3所示,支架3设置有两个抵接板301,槽盖302的外侧均设置有一个抵接板301,结合图1,抵接板301为倾斜状且与倾斜面101的倾斜角度一致,抵接板301设置在倾斜面101上,用于支撑整个支架3。
[0038]如图1所示,架板1设置有遮盖2。架板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板106,遮盖2铰接于连接板106,例如合页、铰接轴等等,架板1的另一相对侧设置有挡块107,遮盖2盖合后抵接在挡块107上,用于防雨防尘。
[0039]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是两种支架3的形式,其中抵接板301和槽盖302长度相同。如图3所示,抵接板301为一整体且与承载槽板303长度相同,槽盖302能够覆盖整个容置槽102,抵接板301能够覆盖整个倾斜面101,或者,如图4所示,抵接板301分为两段式且两段分别置于承载槽板303的两端侧面。第二种方式成本更低,重量轻,便于观察架板1上是否有导油管,第一种方式结构性能更强,强度更强。
[0040]前支腿5和后支腿6还可以设置轮子(未图示),便于移动。
[0041]收集槽4的数量、大小可以随意定制,可以是放在地面上的油桶,也可以是卡接在架板底部的槽体。如图1所示是卡接在架板底部的槽体,图示仅有一个槽,可以增设隔板,使得槽体为两个或者三个相互隔开的空间,能够同时回收三个导油管的残油。
[0042]遮盖2为透明状,便于观察内部导油管。
[0043]使用时,如果是一个或者两个导油管,即可不使用支架3,如果是三个便可以使用支架3;
[0044]可以在架板1的前端面贴上标签示意此位置容纳的是哪一个导油管,每次用完放回原处便可,利用止挡块挡住,防止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架板(1),所述架板(1)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两个用于承载导油管的容置槽(102),所述容置槽(102)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两个所述容置槽(102)之间开设有集液槽(103),所述集液槽(103)上开设有出液孔(104),所述出液孔(104)的高度低于所述集液槽(103)两端;所述架板(1)上还架设有支架(3),所述支架(3)包括两个用于盖设在所述容置槽(102)上的槽盖(302)、一个放置在所述集液槽(103)上的用于承载导油管的承载槽板(303),所述承载槽板(303)连接在两个所述槽盖(302)之间,所述承载槽板(303)上表面具备一个承载槽,所述承载槽的一端高度高于另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板(1)还设置有倾斜面(101),所述容置槽(102)的外侧均设置有所述倾斜面(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02)的低端内壁设置有用于止挡导油管的第一止挡块(1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板(1)设置有遮盖(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油管收纳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旻晔杜超段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高润杰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