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246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包括除尘器筒体、第一水膜装置以及第二水膜装置,除尘器筒体包括筒主体、筒上盖以及筒底,筒上盖、筒底分别连接在筒主体的顶部、底部,筒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筒上盖上设有出风口,筒底上开设有排水口;第一水膜装置包括第一储水区、第一溢流堰以及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水管与第一储水区连通;第二水膜装置包括第二储水区、第二溢流堰以及第二进水管,第二进水管与第二储水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溢流堰来形成水膜,能够降低水的循环量,水膜更加均匀,且不受水压波动的影响,通过互相独立的两级水膜的除尘作用提高了除尘效果和空间利用率。除尘作用提高了除尘效果和空间利用率。除尘作用提高了除尘效果和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


[0001]本技术涉及除尘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医药、能源、动力等领域,广泛采用除尘设备来净化空气。旋风水膜除尘器是一种利用水膜将气流中的固体颗粒捕获下来的除尘设备,因为可以应用于有毒有害颗粒或高湿气流的气固分离,所以应用极其广泛。旋风水膜除尘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和卧式旋风水膜除尘器,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因占地面积小,应用更加广泛。旋风水膜除尘器利用离心力的作用通过水膜将固体颗粒捕获,但针对受离心力小的微小颗粒,效果不理想。因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集中在除尘器内的外侧区域,造成除尘器内侧区没有得到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包括除尘器筒体、第一水膜装置以及第二水膜装置,所述的第一水膜装置、第二水膜装置均位于所述的除尘器筒体内,
[0006]所述的除尘器筒体包括筒主体、筒上盖以及筒底,所述的筒上盖、筒底分别连接在所述的筒主体的顶部、底部,所述的筒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的筒上盖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的筒底上开设有排水口;
[0007]所述的第一水膜装置包括第一储水区、第一溢流堰以及第一进水管,所述的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的第一储水区连通;
[0008]所述的第二水膜装置包括第二储水区、第二溢流堰以及第二进水管,所述的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的第二储水区连通。
[0009]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筒主体的上部伸入至所述的筒上盖内,所述的筒主体上部的外壁与所述的筒上盖下部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一储水区,所述的筒主体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的第一溢流堰,所述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在所述的筒上盖上。
[0010]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筒上盖具有上锥筒段、圆筒段以及下锥筒段,所述的上锥筒段的口径从下至上逐渐减小,所述的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的上锥筒段的顶部;所述的圆筒段套设在所述的筒主体的上部外侧;所述的下锥筒段的口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的下锥筒段底部与所述的筒主体连接。
[0011]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溢流堰上设置有锯齿状缺口。
[0012]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进水管的出口低于所述的第一溢流堰的高度。
[0013]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水膜装置包括溢流筒、筒板,所述的溢流筒设置在所述的筒主体内,所述的筒板设置在所述的溢流筒内,所述的溢流筒、筒板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二储水区,所述的溢流筒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的第二溢流堰,所述的第二溢流堰的高度
不高于所述的第一溢流堰的高度。
[00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溢流堰上设置有锯齿状缺口。
[001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出水管出口的中心线与所述的溢流筒的中心线重合。
[001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溢流筒、筒主体同轴设置,所述的溢流筒、筒主体均为圆筒,且所述的溢流筒的直径与所述的筒主体的直径比例为0.6~0.9:1。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筒底的上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将所述的筒主体、筒底隔开,所述的溢流筒设置在所述的支撑板上,所述的支撑板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的筒主体、筒底的孔。
[0018]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筒主体与筒底通过所述的支撑板可拆卸地连接。
[0019]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的筒上盖的周面相切;所述的进风口连接有进风管,所述的进风管与所述的筒主体的周面相切。
[0020]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21]本技术采用溢流堰来形成水膜,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多个进水口切向进水方式形成水膜,能够降低水的循环量,水膜更加均匀,且不受水压波动的影响,第二水膜装置可以除掉部分紊流状态的微粒,对第一水膜装置的除尘效果进行了补充,通过互相独立的两级水膜的除尘作用提高了现有旋风水膜除尘器的除尘效果,提高了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2]附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0023]附图2为本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0024]附图3为本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0025]附图4为本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
[0026]附图5为附图3中A

A剖视示意图;
[0027]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溢流筒、支撑板、筒底的主视图;
[0028]附图7为本实施例中溢流筒、支撑板、筒底的俯视图。
[0029]以上附图中:
[0030]10、筒主体;11、筒上盖;110、上锥筒段;111、圆筒段;112、下锥筒段;12、筒底;120、上圆筒段;121、下锥筒段;13、进风管;14、出风口;15、排水口;16、支撑板;160、孔;
[0031]20、第一储水区;21、第一溢流堰;22、第一进水管;
[0032]30、第二储水区;31、第二溢流堰;32、第二进水管;33、溢流筒;34、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如图1

5所示的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包括除尘器筒体、第一水膜装置以及第二水膜装置,第一水膜装置、第二水膜装置均位于除尘器筒体内。以下具体对除尘器筒体、第一水膜装置以及第二水膜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0036]除尘器筒体包括筒主体10、筒上盖11以及筒底12,筒上盖11、筒底12分别连接在筒主体10的顶部、底部,筒上盖11与筒主体10之间固定连接,筒底12与筒主体10之间为可拆卸地连接,一方面方便清洗除尘器筒体内部,另一方面方便将第二水膜装置安装到除尘器筒体内部。具体的说:
[0037]筒主体10为圆筒,筒主体10接近其底部的位置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连接有进风管13,进风管13的截面呈长方形,并且与筒主体10的周面相切。
[0038]筒上盖11具有上锥筒段110、圆筒段111以及下锥筒段112,上锥筒段110的口径从下至上逐渐减小,上锥筒段110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4,排气阻力最小,使气流在除尘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除尘器筒体、第一水膜装置以及第二水膜装置,所述的第一水膜装置、第二水膜装置均位于所述的除尘器筒体内,所述的除尘器筒体包括筒主体、筒上盖以及筒底,所述的筒上盖、筒底分别连接在所述的筒主体的顶部、底部,所述的筒主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的筒上盖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的筒底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的第一水膜装置包括第一储水区、第一溢流堰以及第一进水管,所述的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的第一储水区连通;所述的第二水膜装置包括第二储水区、第二溢流堰以及第二进水管,所述的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的第二储水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主体的上部伸入至所述的筒上盖内,所述的筒主体上部的外壁与所述的筒上盖下部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一储水区,所述的筒主体的上端面形成所述的第一溢流堰,所述的第一进水管连接在所述的筒上盖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上盖具有上锥筒段、圆筒段以及下锥筒段,所述的上锥筒段的口径从下至上逐渐减小,所述的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的上锥筒段的顶部;所述的圆筒段套设在所述的筒主体的上部外侧;所述的下锥筒段的口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的下锥筒段底部与所述的筒主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旋风水膜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小勇骞李鸽刘斌胡杰张晓伟张谦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新和成维生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