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837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内腔的左侧和右侧均纵向固定连接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连通有L型气管,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空心管的内侧均横向连通有空心杆,所述L型气管远离空心管的一端与空心杆的一侧连通,所述空心杆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气孔,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前端的左侧和右侧且对应气孔的位置均开设有透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不具有冷却的作用,导致机械模具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高温磨损的问题,减少了使用者加工的成本损耗,增加了注塑模具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了注塑模具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了注塑模具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成型方法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可以由简到繁,在模型生产中需要用到注塑模具,但现有的注塑模具不具有冷却的作用,导致机械模具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高温磨损的现象,增加了使用者加工的成本损耗,降低了注塑模具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具备冷却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不具有冷却的作用,导致机械模具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高温磨损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内腔的左侧和右侧均纵向固定连接有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连通有L型气管,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空心管的内侧均横向连通有空心杆,所述L型气管远离空心管的一端与空心杆的一侧连通,所述空心杆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气孔,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前端的左侧和右侧且对应气孔的位置均开设有透气孔。
[000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内腔均开设有水道,所述水道分别于上模具和下模具配合使用。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空心管的材质为钢材,所述空心管的形状为圆形。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空心杆顶部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L型气管配合使用。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L型气管的材质为钢材,所述L型气管分别于空心管和空心杆配合使用。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配合使用。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设置上模具、下模具、空心管、L型气管、空心杆、气孔和透气孔配合使用,通过使用者把上模具和下模具相互拼接,然后加工中空气通过透气孔进入气孔的内部,然后空气进过气孔进入空心杆的内部并在压力下进入L型气管的内部,空气通过L型气管进入空心管的内部,并与外部空气形成循环冷热交换对上模具和下模具进行冷却,最后配合水道循环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实现快速冷却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不具有冷却的作用,导致机械模具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高温磨损的问题,减少了使用者加工的成本损耗,增加了注塑模具使用的安全性。
[0012]2、本技术通过水道的设置,能够辅助上模具和下模具循环通水,避免了上模具和下模具内部温度过高影响工作效率。
[0013]3、本技术通过空心管的材质为钢材的设置,能够增加空心管的强度,避免了空心管受到压力过程中出现变形的现象,提高机械工作的强度。
[0014]4、本技术通过凹槽的设置,能够辅助L型气管进行工作,避免了凹槽的宽度过窄导致L型气管与空心杆连接出现缝隙导致散热效率降低。
[0015]5、本技术通过L型气管的材质为钢材的设置,能够增加L型气管的强度,避免了L型气管受到挤压的过程中出现破损的现象。
[0016]6、本技术通过上模具和下模具的材质为铝合金的设置,能够增加耐腐性,避免了上模具和下模具长时间使用出现生锈腐蚀的现象,提高上模具和下模具的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上模具和下模具结构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图2中空心杆结构立体图。
[0020]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空心管;4、L型气管;5、空心杆;6、气孔;7、透气孔;8、水道;9、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包括上模具1,上模具1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下模具2,上模具1和下模具2内腔的左侧和右侧均纵向固定连接有空心管3,空心管3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连通有L型气管4,上模具1和下模具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空心管3的内侧均横向连通有空心杆5,L型气管4远离空心管3的一端与空心杆5的一侧连通,空心杆5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气孔6,上模具1和下模具2前端的左侧和右侧且对应气孔6的位置均开设有透气孔7。
[0023]参考图2,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内腔均开设有水道8,水道8分别于上模具1和下模具2配合使用。
[0024]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水道8的设置,能够辅助上模具1和下模具2循环通水,避免了上模具1和下模具2内部温度过高影响工作效率。
[0025]参考图2,空心管3的材质为钢材,空心管3的形状为圆形。
[0026]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空心管3的材质为钢材的设置,能够增加空心管3的强度,避免了空心管3受到压力过程中出现变形的现象,提高机械工作的强度。
[0027]参考图3,空心杆5顶部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凹槽9,凹槽9与L型气管4配合使用。
[0028]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凹槽9的设置,能够辅助L型气管4进行工作,避免了凹槽9的宽度过窄导致L型气管4与空心杆5连接出现缝隙导致散热效率降低。
[0029]参考图2,L型气管4的材质为钢材,L型气管4分别于空心管3和空心杆5配合使用。
[0030]采用上述方案:通过L型气管4的材质为钢材的设置,能够增加L型气管4的强度,避免了L型气管4受到挤压的过程中出现破损的现象。
[0031]参考图2,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材质为铝合金,上模具1和下模具2配合使用。
[0032]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材质为铝合金的设置,能够增加耐腐性,避免了上模具1和下模具2长时间使用出现生锈腐蚀的现象,提高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使用时间。
[003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通过使用者把上模具1和下模具2相互拼接,然后加工中空气通过透气孔7进入气孔6的内部,然后空气进过气孔6进入空心杆5的内部并在压力下进入L型气管4的内部,空气通过L型气管4进入空心管3的内部,并与外部空气形成循环冷热交换对上模具1和下模具2进行冷却,最后配合水道8循环通过上模具1和下模具2实现快速冷却的作用。
[0034]综上所述:该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通过上模具1、下模具2、空心管3、L型气管4、空心杆5、气孔6和透气孔7配合使用,通过使用者把上模具1和下模具2相互拼接,然后加工中空气通过透气孔7进入气孔6的内部,然后空气进过气孔6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包括上模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活动连接有下模具(2),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内腔的左侧和右侧均纵向固定连接有空心管(3),所述空心管(3)内侧的顶部和底部均连通有L型气管(4),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且位于空心管(3)的内侧均横向连通有空心杆(5),所述L型气管(4)远离空心管(3)的一端与空心杆(5)的一侧连通,所述空心杆(5)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气孔(6),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前端的左侧和右侧且对应气孔(6)的位置均开设有透气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加工用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内腔均开设有水道(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则平李福友黄东掀谭春梅刘军祖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天木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