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128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包括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和织物外层,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和织物外层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多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织物内层包括贴身组织层和吸湿发热组织层,贴身组织层为织物内层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吸湿发热组织层为织物内层中凹进在内部的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在织物内层每个线圈横列上有氨纶衬垫纱;织物外层为棉涤混纺沙的纬平针结构,其在每两条纵向的连接线之间呈中间弓起状;织物中间夹层由低弹涤纶长丝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面料既保暖又能吸收人体热湿气体,保持弹性贴身时干燥舒适,同时具有轻薄的结构。同时具有轻薄的结构。同时具有轻薄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内衣的保暖性面料与外衣面料不同,它具保暖性、贴身穿着舒适性和轻薄性三者的兼顾。在现有技术中,针织内衣面料的保暖结构有各种空气层结构、吸湿发热结构、弹性贴身结构等。织物空气层结构具有阻传导的隔热保暖效应,吸湿发热等功能性原料在织物结构中的配制产生一定的发热效应。弹性结构针织物形成贴身合体的穿着,避免衣服内部微气候有对流而影响保暖。但在功能的实施中许多方面也遇到了问题,例如织物隔绝效应好了,往往外界冷空气易隔绝而身体发出的湿热气体却不易排出,等等。现有技术在织物保暖性和穿着舒适性的兼顾、吸湿发热和贴身织物的干燥、多层织物的轻薄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既保暖又能吸收人体热湿气体,保持弹性贴身时干燥舒适,具有轻薄的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提供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包括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和织物外层,所述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和织物外层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多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所述织物内层包括贴身组织层和吸湿发热组织层,所述贴身组织层为所述织物内层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所述吸湿发热组织层为所述织物内层中凹进在内部的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在所述织物内层每个线圈横列上有氨纶衬垫纱;所述织物外层为棉涤混纺沙的纬平针结构,其在每两条纵向的所述连接线之间呈中间弓起状;所述织物中间夹层由低弹涤纶长丝构成,每个织物线圈横列分布一根低弹涤纶长丝,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06]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和织物外层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36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中,较长低弹涤纶长丝的长度是较短低弹涤纶长丝长度的1.1倍。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上所述织物内层与织物外层的连接结构为:织物外层的每个线圈横列在连接线处的两个线圈之间的浮线到织物内层的吸湿发热组织层的线圈纵行上集圈。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处的织物外层的三个线圈纵行上由所述织物中间夹层的低弹涤纶长丝依次形成集圈、浮线和集圈的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内层的贴身组织层和吸湿发热组织层结构为: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与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一隔一交替分布,所述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之间相
连的浮线分布在所述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后面,所述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之间相连的浮线分布在所述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后面,所述氨纶衬垫纱在织物内层中一隔一的在所述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上集圈。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吸湿发热组织层的腈黏混纺纱是由德绒超细纤维和高吸湿黏胶的混纺纱编织,纱线混纺比为60:40。
[0012]进一步地,所述贴身组织层的棉涤混纺紧捻纱为棉纱与细旦涤纶纤维的混纺沙,混纺比为80:20,其细度比所述的腈黏混纺纱细15

20%。
[0013]进一步地,所述织物外层的棉涤混纺纱的混纺比为60:40或65:35。
[0014]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5]1)本技术的面料具有空气层隔热、吸湿发热、紧身保暖等多重保暖结构;外侧空气层隔热与内侧吸湿发热有机结合,兼顾了保暖性和舒适性。
[0016]2)本技术的面料贴身面具有棉涤紧捻纱线圈凸纹,由于氨纶紧身穿着,有利于避免由于氨纶紧身穿着而湿润的内层贴身的不舒服感。
[0017]3)本技术的面料外侧具有弓形空气层结构,空气层丰富,隔热效果好。
[0018]4)本技术的面料用于紧身的氨纶丝以衬垫形式而非一起成圈的形式地分布在吸湿发热纱线上,使吸湿发热纱线仍维持蓬松状态,有利其功能发挥。
[0019]5)本技术的面料中间夹层的低弹涤纶长丝在内外层连接线处采用集圈、浮线和集圈的形式与内层连接,连接稳定,不易抽丝。
[0020]6)本技术的面料避免多层复合,而采用一片双面纬编织物一气呵成,轻薄实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连接线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4]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包括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多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5;织物内层包括贴身组织层4和吸湿发热组织层3,贴身组织层4为织物内层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6,吸湿发热组织层3为织物内层中凹进在内部的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7,在织物内层每个线圈横列上有氨纶衬垫纱8;织物外层1为棉涤混纺沙的纬平针结构,其在每两条纵向的连接线5之间呈中间弓起状;织物中间夹层2由低弹涤纶长丝构成,每个织物线圈横列分布一根低弹涤纶长丝,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25]本技术首先设计了更好的空气层隔热的保暖结构。接着应对隔热好会影响人体湿热气体的散发,在面料内层设计了吸湿发热组织结构。再接着应对吸湿发热内层湿润
时由于氨纶弹力面料紧贴皮肤会产生不舒服感,在面料内层设计了凸起的相对不易吸湿结构。面料外恻采用改进的蓬松空气层结构形成良好的保暖效应,结合面料内恻采用吸湿发热结构吸收人体散发的湿热气体,同时让比吸湿发热纱线不易吸湿的纱线弹性贴身,增加了湿热微气候中的舒适感。
[0026]作为一个优选例,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36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5。
[0027]在本技术中,织物外层1为棉涤混纺沙的纬平针结构,其在每两条纵向的连接线5之间呈中间弓起状,织物外层1的棉涤混纺纱的混纺比为60:40或65:35。在混纺纱中混入涤纶纤维增加硬挺度,有利于织物外层1的弓起状态。
[0028]在本技术中,织物中间夹层2由低弹涤纶长丝构成,每个织物线圈横列分布一根低弹涤纶长丝,充垫在织物外层1弓起的空间里,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一隔一地交替分布。
[0029]作为一个优选例,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中,较长低弹涤纶长丝的长度是较短低弹涤纶长丝长度的1.1倍,有利于均匀充垫弓起的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包括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多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5);所述织物内层包括贴身组织层(4)和吸湿发热组织层(3),所述贴身组织层(4)为所述织物内层中凸出在表面的棉涤混纺紧捻纱线圈纵行(6),所述吸湿发热组织层(3)为所述织物内层中凹进在内部的腈黏混纺纱线圈纵行(7),在所述织物内层每个线圈横列上有氨纶衬垫纱(8);所述织物外层(1)为棉涤混纺沙的纬平针结构,其在每两条纵向的所述连接线(5)之间呈中间弓起状;所述织物中间夹层(2)由低弹涤纶长丝构成,每个织物线圈横列分布一根低弹涤纶长丝,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一隔一地交替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内层、织物中间夹层(2)和织物外层(1)之间的连接结构为每隔36个线圈纵行作一次连接,在织物上形成一条纵向的连接线(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种不同长度的低弹涤纶长丝中,较长低弹涤纶长丝的长度是较短低弹涤纶长丝长度的1.1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保暖结构针织内衣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5)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玉明潘豪炜黄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题桥江苏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