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997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的底部安装有后驱动桥,车架上设有发动机支座,前摆动架与后摆动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沿板体弯折设置且一端部固定在车架内壁上的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所述第一润滑油管与第二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车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稳定、安装方便,通过弯折较少的润滑油管,可以使润滑油管更方便安装且具有较高稳定性,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则方便为车架上的其他部件预留足够使用空间,还能避免车架内部与发动机支座相干涉以及外部避免与弯板相干涉。发动机支座相干涉以及外部避免与弯板相干涉。发动机支座相干涉以及外部避免与弯板相干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润滑油管
,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黄油管的结构,大多从装载机后车架底部拐出后进行各种弯折进行安装,这样安装方式的黄油管弯折较多,会存在弯折较多且成本较高的问题,而多种弯折结构的黄油管在制作时,工艺制作难度大且较为繁琐,而设置在后车架底部还会存在被石头碰撞发生变形或断裂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稳固且成本较低的新型黄油管布置结构。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的底部安装有后驱动桥,位于两摆动架上方的车架内壁上设置有发动机支座,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前摆动架与后摆动架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沿板体弯折设置且一端部固定在车架内壁上的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所述第一润滑油管与第二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车架上。
[0005]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在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的上端面分布设置弯折较少的润滑油管,可以使润滑油管更方便安装且不易损坏,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则方便为车架上的其他部件预留足够使用空间,还能避免车架内部与发动机支座相干涉以及外部避免与弯板相干涉。
[0006]优选的,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平行间隔安装在车架的底部上,所述前摆动架与后摆动架为条形挡板,条形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与车架连接的安装座,两安装座上分别设有将安装座固定在车架安装板上的固定螺栓。
[0007]优选的,第一润滑油管包括沿前摆动架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弯折部管体以及沿车架安装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弯折部管体。
[0008]优选的,第一弯折部管体的一端固定在前摆动架上且后端部管体沿车架竖直向上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管体设置在车架安装板上端面且靠近外侧沿设置,第二弯折部管体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的末端连接,第二弯折部管体的另一端部管体沿车架安装板宽度方向设置后沿竖直方向固定在车架侧板上。
[0009]优选的,第二润滑油管包括沿后摆动架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弯折部管体以及沿车架安装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四弯折部管体。
[0010]优选的,第三弯折部管体的一端固定在后摆动架上且另一端靠近车架安装板下底面的外侧沿,所述第四弯折部管体水平设置在车架安装板下底面的外侧沿上,第四弯折部管体的一端与第三弯折部管体的末端连接,第四弯折部管体的另一端部管体沿车架安装板
宽度方向斜向上设置且端部固定在第二弯折部管体末端上方的车架侧板上。
[0011]优选的,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管夹,所述管夹包括连接板体,连接板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相匹配的套筒,所述连接板体的中部设有穿过连接板体将管夹固定在车架安装板上的定位螺栓。通过管夹固定两润滑油管,使两润滑油管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且有效避免润滑油管的变形。
[0012]优选的,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两端设有铰接接头,铰接接头处设置有六角法兰面螺栓和密封垫。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稳定、安装方便,通过在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的上端面分布设置弯折较少的润滑油管,可以使润滑油管更方便安装且不易损坏,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则方便为车架上的其他部件预留足够使用空间,还能避免车架内部与发动机支座相干涉以及外部避免与弯板相干涉。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铰接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车架;2、前摆动架;3、后摆动架;4、后驱动桥;5、发动机支座;6、第一润滑油管;7、第二润滑油管;8、安装座;9、固定螺栓;10、第一弯折部管体;11、第二弯折部管体;12、第三弯折部管体;13、第四弯折部管体;14、管夹;15、定位螺栓;16、铰接接头;17、六角法兰面螺栓;18、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9]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0]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1]下文是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的实施例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在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的底部安装有后驱动桥,而位于两摆动架上方的车架内壁上设置有发动机支座,设计时,发动机支座的下方设有车架的安装板,通过该安装板可以增加其韧性更方便在车架上安装其他装置,而上述的前摆动架和后摆动架平行间隔安装在车架的底部上,该前摆动架与后摆动架为条形挡板,条形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与车架连接的安装座,两安装座上分别设有将安装座固定在车架安装板上的固定螺栓,装在机车架的结构为公知结
构,在此不做赘述;制作时,发动机支座设置在车架侧板的内侧且位于安装板的上方位置处,而通常车架侧板的外壁上还设置有与发动机支座位置相对应的后车架弯板。
[0023]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前摆动架与后摆动架的上端面上分别安装有沿板体弯折设置且一端部固定在车架内壁上的第一润滑油管和第二润滑油管,该第一润滑油管与第二润滑油管固定在车架上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车架上。设计时,第一润滑油管包括沿前摆动架板体长度方向安装的第一弯折部管体以及沿车架安装板长度方向安装的第二弯折部管体,制作时,该第一弯折部管体的一端固定在前摆动架上且后端部管体沿车架竖直向上弯折,这样设计可贴合车架安装板,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车架内部空间,而第二弯折部管体安装在车架安装板上端面且靠近外侧沿设置,该设计可有效避免润滑油管与其他装置发生干涉产生变形,该第二弯折部管体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的末端连接,第二弯折部管体的另一端部管体沿车架安装板宽度方向设置后沿竖直方向固定在车架侧板上,末端部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车架侧板上,可有效方便向润滑油管中注入黄油,同时贴合车架侧板设置的油管,其稳定性更强。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包括车架(1)和安装在车架(1)底部的前摆动架(2)和后摆动架(3),前摆动架(2)和后摆动架(3)的底部安装有后驱动桥(4),位于两摆动架上方的车架(1)内壁上设置有发动机支座(5),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摆动架(2)与后摆动架(3)的上端面上分别设有沿板体弯折设置且一端部固定在车架(1)内壁上的第一润滑油管(6)和第二润滑油管(7),所述第一润滑油管(6)与第二润滑油管(7)固定在车架(1)内壁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在车架(1)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摆动架(2)和后摆动架(3)平行间隔安装在车架(1)的底部上,所述前摆动架(2)与后摆动架(3)为条形挡板,条形挡板的两端分别设有与车架(1)连接的安装座(8),两安装座(8)上分别设有将安装座(8)固定在车架(1)安装板上的固定螺栓(9)。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润滑油管(6)包括沿前摆动架(2)板体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弯折部管体(10)以及沿车架(1)安装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弯折部管体(1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黄油管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管体(10)的一端固定在前摆动架(2)上且后端部管体沿车架(1)竖直向上弯折,所述第二弯折部管体(11)设置在车架(1)安装板上端面且靠近外侧沿设置,第二弯折部管体(11)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的末端连接,第二弯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奥孙长良黄兴明贾策东王小雪于凡位本杰柳春汀
申请(专利权)人:雷沃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