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收发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力收发装置及其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L型端子的电连接器及具有其电连接器的电力收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电源供应器具有伸出机壳外的输出端子。电源供应器通过输出端子能够对外输出稳定且适切的直流电源至待测装置,以供待测装置进行电气测试。
[0003]传统电源供应器具有伸出机壳外的输出端子。电源供应器通过输出端子能够对外输出稳定且适切的直流电源至待测装置,以供待测装置进行电气测试。
[0004]然而,所述输出端子大多需要通过跳线越区跨接至机壳内的元件,使其产生外表线材杂乱且外露的不便。此外,当多台机壳堆叠装配时,由于每个电源供应器的输出端子大多设置为垂直锁附,操作人员会因为输出端子的锁附方式导致配线施工方向产生干涉,从而影响操作人员的装配时间与便利性。
[0005]由此可见,上述技术显然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机壳,围绕出一容置空间;一第一电路模块,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以及一电连接器,包含:一端子座,固定于该机壳的一侧面;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穿设于该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一片体、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一开孔,该第一片体的一端穿出该端子座的前侧面,另端电连接该第一电路模块,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一片体的该端横向延伸,并与该第一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该第一开孔位于该第一延伸部上,且该第一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该端子座的该前侧面;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端子,穿设于该端子座上,包含一第二片体、一第二延伸部及一第二开孔,该第二片体的一端穿出该端子座的该前侧面,与该第一片体并排,该第二延伸部自该第二片体的该端横向延伸,并与该第二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该第二开孔位于该第二延伸部上,且该第二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该端子座的该前侧面,其中该第二导电端子可切换地电连接该第一导电端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对接件,该对接件包含一第三片体、一第三延伸部及一第三开孔,该第三片体的一端固接该第一片体,该第三延伸部自该第三片体的另端横向延伸,并与该第三片体之间具有一夹角,该第三开孔位于该第三延伸部上,且该第三开孔的虚拟轴心通过该端子座的该前侧面;以及该第二延伸部还具有一与该第三开孔共轴且共通的第四开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绝缘套环,该绝缘套环直接叠合于该第三开孔与该第四开孔之间,以电性绝缘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一导电端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电路模块,位于该机壳内,且电连接该第二片体的另端。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套环具有一与该第三开孔及该第四开孔共轴且共通的贯孔;以及该电连接器还包含至少一导接柱,该导接柱可移除地插设于该第三开孔、该贯孔与该第四开孔内,并导接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座包含:一外盖,包含至少一第一贯口及至少一第二贯口;以及一支撑架,连接该外盖及该机壳,包含至少一第一通道及至少一第二通道,该第一通道贯穿该支撑架,且对齐该第一贯口,以供容纳该第一片体,该第二通道贯穿该支撑架,且对齐该第二贯口,以供容纳该第二片体。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还包含:至少一第一轴套,自该支撑架背对该外盖的一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该第一通道的第一内部沟槽,该第一内部沟槽以供引导该第一片体的延伸方向;以及至少一第二轴套,自该支撑架背对该外盖的该面朝外伸出,且具有一接通该第二通道的第二内部沟槽,该第二内部沟槽以供引导该第二片体的延伸方向。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还包含:
一第一凹陷结构,形成于该支撑架背对该外盖的该面,且邻接该第一轴套,以致该第一导电端子至该机壳的直线距离小于该第一导电端子至该机壳的爬面距离;以及一第二凹陷结构,形成于该支撑架背对该外盖的该面,且邻接该第二轴套,以致该第二导电端子至该机壳的直线距离小于该第二导电端子至该机壳的爬面距离。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收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盖包含一盖体与一第一锁接部,该盖体面向该机壳的一面具有一容置槽,该第一锁接部配置于该盖体的该面;该支撑架包含一前置部与一本体部,该前置部自该本体部的一面伸入该容置槽内,该本体部的该面与该盖体的该面之间分别定义出二相对的引导狭缝;以及该机壳的该侧面具有一缺口与一第二锁接部,该机壳面向该缺口的二相对侧缘分别插入所述引导狭缝内,且该第二锁接部锁接至该第一锁接部上。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秋,洪啟文,林俊辰,蔡立勋,
申请(专利权)人:致茂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