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悬置、车辆的悬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366926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悬置、车辆的悬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车辆的悬置包括:悬置主体内形成有腔体;气室隔膜设置于腔体内,将腔体分隔为气室腔和液室腔;解耦组件设置于液室腔内,以分隔出上液室腔和下液室腔,解耦组件内形成有惯性通道,惯性通道连通在上液室腔与下液室腔之间;驱动组件设置于悬置主体上,驱动组件与解耦组件传动配合,以增大或减小惯性通道的横截面积。解耦组件运动,可以增大或减小悬置的阻尼,使悬置的阻尼根据工况进行相应的变化,另外,在气室隔膜上方形成气室腔,通过改变气室腔的压强,改变上液室腔与下液室腔的压强,从而改变悬置主体相对外界的变形的量,提升或降低悬置刚度,实现全工况的减振效果。实现全工况的减振效果。实现全工况的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悬置、车辆的悬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悬置、车辆的悬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动力悬置系统主要功能为支撑、限位与隔振,使动力总成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运动姿态,不与周边件发生干涉,同时将产生的运动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消减,使驾乘人员拥有一个安静放松的驾驶环境。液压悬置多采用惯性通道—解耦膜式,该结构液压悬置优势在于,改善橡胶悬置及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在受到高频率作用时的高频硬化的现象,提升整车NVH特性,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较好的舒适性。
[0003]相关技术中,解耦膜可运动地设置于流道板和底座之间,然后流道板与底座之间通过过盈配合进行连接,此种解耦膜结构简单,开发成本低,现在液压悬置多采用此种结构。但是,悬置的阻尼不能根据工况进行相应的变化,不能实现全工况的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悬置,该车辆的悬置可以使悬置的阻尼根据工况进行相应的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悬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置主体(10),所述悬置主体(10)内形成有腔体(11);气室隔膜(40),所述气室隔膜(40)设置于所述腔体(11)内,以将所述腔体(11)分隔为气室腔(112)和液室腔;解耦组件(20),所述解耦组件(20)设置于所述液室腔内,以分隔出上液室腔(110)和下液室腔(111),所述解耦组件(20)内形成有惯性通道(21),所述惯性通道(21)连通在所述上液室腔(110)与所述下液室腔(111)之间;驱动组件(30),所述驱动组件(30)设置于所述悬置主体(10)上,所述驱动组件(30)与所述解耦组件(20)传动配合,以增大或减小所述惯性通道(21)的横截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耦组件(20)包括:流道板、解耦膜(23)、主动件(24)和从动件(25),所述流道板设置于所述腔体(11)内,以将所述腔体(11)分隔出上液室腔(110)和下液室腔(111),所述解耦膜(23)、所述主动件(24)和所述从动件(25)均设置于所述流道板内,所述解耦膜(23)可运动地设置于所述主动件(24)与所述流道板之间,所述主动件(24)与所述驱动组件(30)传动配合,所述从动件(25)与所述主动件(24)传动配合,所述从动件(25)与所述流道板之间形成所述惯性通道(21)且在所述主动件(24)的驱动下增大或减小所述惯性通道(21)的横截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25)包括:多个弧形体(250),多个所述弧形体(250)在周向上顺次排布且整体呈环状,多个所述弧形体(250)均与所述主动件(24)传动配合,以在所述主动件(24)的驱动下径向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悬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24)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春一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