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925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市政给水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絮凝区,沉淀区。混凝区同时安装有聚氯化铝(PAC)加药系统,三氯化铁(FeCl3)加药系统。混凝区为半地下水池,混凝区所在水池下方2.5米处设置有三氯化铁投加搅拌器,FeCl3投加搅拌器所处位置上方1米处设置有FeCl3投加点;混凝区内下方2.5米处设置有PAC投加搅拌器,所述PAC投加搅拌器所处位置上方1米处设置有PAC投加点。进水色度较好时,采用FeCl3和聚丙烯酰胺(PAM)的药剂投加方式,大幅度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进水色度较高时,采用PAC和PAM的药剂投加方式,保证污染物去除率的同时也避免出水色度超标问题,出水余铝也较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给水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混凝沉淀是通过加入混凝剂、絮凝剂和助凝剂,在水中形成胶团,与水中的胶体物质发生电中和,形成绒粒沉降。通过吸附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色度、油分、微生物、氮和磷等富营养物质、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0003]高密度沉淀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混凝区、絮凝区、沉淀区。
[0004]混凝区:在混凝区前端加入混凝剂使原水中杂质聚集成矾花。在区域进行快速搅拌以确保的矾花形成,回流污泥与进水混合后,大幅度提升了混凝效果。
[0005]絮凝区:在混凝区前端加入絮凝剂,再通过搅拌器的慢速搅拌使已形成的矾花进一步变为高密度大矾花。然后水慢速流至沉淀区以保证矾花的完整性。此区间不得快速搅拌,快速搅拌会导致形成的大矾花被打碎。
[0006]沉淀区:絮凝区出水由下自上进入沉淀区,大部分矾花在分离至沉淀区下方,水上升流动,而在沉淀区上方使用六边形斜板增大了沉淀面积,并缩短了沉降距离,提升了沉淀效率,使得残留的矾花被去除并生产合格的出水。
[0007]针对上述高密度沉淀池特点,结合生产中对原水的处理情况,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缺陷:若单纯投加PAC和PAM组合进行混凝,其效果不如单纯投加FeCl3和PAM组合,而单纯投加FeCl3和PAM组合会导致出水色度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0009]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絮凝区,沉淀区,所述混凝区同时安装有聚氯化铝(PAC)加药系统和三氯化铁(FeCl3)加药系统,所述絮凝区安装有聚丙烯酰胺(PAM)加药系统,所述沉淀区安装有斜板。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区为半地下水池,所述混凝区所在水池下方2.5 米处设置有FeCl3投加搅拌器,所述FeCl3投加搅拌器上方1米处设置有FeCl3投加点;
[0011]所述混凝区内下方2.5米处设置有PAC投加搅拌器,所述PAC投加搅拌器的上方设置有PAC投加点,所述PAC投加点位于混凝区的水池内。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絮凝区为半地下水池,絮凝区所在水池下方3.1米处设置有PAM投加搅拌器,所述PAM投加搅拌器下方1.5米处设置有阴离子PAM 投加点。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区为半地下水池,所述沉淀区所在水池下方2.2 米处设置有斜板。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板的高度为1米。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PAC投加点通过PAC加药管路与PAC投加搅拌器相连通。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FeCl3投加点通过FeCl3加药管路与FeCl3投加搅拌器相连通。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阴离子PAM投加点通过PAM加药管路与PAM投加搅拌器相连通。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板的外侧安装有出水堰,出水堰的下侧安装有污泥回流管路,所述污泥回流管路分别连通污泥回流点和剩余污泥管路。
[00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泥回流点设置在混凝区的前端。
[0020]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002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难度,紧密结合本技术的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以及研发过程中结果和数据等,详细、深刻地分析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何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带来的一些具备创造性的技术效果,具体描述如下:
[0022](1)进水色度较好时,采用FeCl3和PAM的药剂投加方式,大幅度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0023](2)进水色度较高时,采用PAC和PAM的药剂投加方式,保证污染物去除率的同时也避免出水色度超标问题,出水余铝也较低。
[0024](3)进水色度一般,污染物浓度较高时,采用FeCl3+PAC+PAM的药剂投加方式,既能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又能保障出水色度和余铝稳定达标。
附图说明
[0025]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的结构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的原理图。
[0028]图中:1、混凝区;2、絮凝区;3、沉淀区;4、FeCl3投加点;5、PAC投加点;6、阴离子PAM投加点;7、FeCl3投加搅拌器;8、PAC投加搅拌器;9、 PAM投加搅拌器;10、FeCl3加药管路;11、PAC加药管路;12、PAM加药管路; 13、污泥回流点;14、污泥回流管路;15、剩余污泥管路;16、斜板;17、出水堰。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30]本技术提供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包括混凝区1,絮凝区2,沉淀区 3,聚氯化铝(PAC)加药系统,三氯化铁(FeCl3)加药系统,聚丙烯酰胺(PAM) 加药系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药剂来满足生产要求,也可根据几种药剂先后投加时间来保证出水水质。污泥回流
点13的污泥与进水混合后进入到混凝区1,通过FeCl3投加点4投加药剂进行第一次混凝,后经过PAC投加点5进行第二次混凝,两次混凝的混合液进入到絮凝区2,通过阴离子PAM投加点6进行助凝后进入至沉淀区3,通过斜板16加速泥水分离后,上清液从出水堰17流出。
[0031]混凝区1包括:FeCl3投加点4、FeCl3投加搅拌器7、PAC投加点5、PAC 投加搅拌器8、污泥回流点13;混凝区1为半地下水池,FeCl3投加搅拌器7处于混凝区1水池内下方2.5米处,FeCl3投加点4在FeCl3投加搅拌器7所处位置上方1米处。PAC投加搅拌器8处于混凝区1内下方2.5米处,PAC投加点5 在PAC投加搅拌器8所处位置的池内上方。
[0032]絮凝区2包括:阴离子PAM投加点6、PAM投加搅拌器9;絮凝区2为半地下水池,PAM投加搅拌器9处于絮凝区2水池下方3.1米处,阴离子PAM投加点6在PAM投加搅拌器9所处位置下方1.5米处。
[0033]沉淀区3包括:斜板16、出水堰17;沉淀区3为半地下水池,斜板16位于沉淀区3池面下方2.2米处,高为1米。
[0034]工作原理:待处理污水与污泥回流点13的污泥混合进入混凝区1,先经过 PAC投加点5投加P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区(1),絮凝区(2),沉淀区(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区(1)同时安装有聚氯化铝加药系统和三氯化铁加药系统,所述絮凝区(2)安装有聚丙烯酰胺加药系统,所述沉淀区(3)安装有斜板(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区(1)为半地下水池,所述混凝区(1)所在水池下方2.5米处设置有FeCl3投加搅拌器(7),所述FeCl3投加搅拌器(7)上方1米处设置有FeCl3投加点(4);所述混凝区(1)内下方2.5米处设置有PAC投加搅拌器(8),所述PAC投加搅拌器(8)的上方设置有PAC投加点(5),所述PAC投加点(5)位于混凝区(1)的水池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2)为半地下水池,絮凝区(2)所在水池下方3.1米处设置有PAM投加搅拌器(9),所述PAM投加搅拌器(9)下方1.5米处设置有阴离子PAM投加点(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池加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3)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力宏鲁家伟张怡然张永昕赵桐刘庆达王政齐亚楠史陈浩潘纪昕李祎晗张子阳刘阳宋泽鹏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泰达水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