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368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再沸器,涉及蒸馏塔外置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釜式再沸器采用高温蒸汽作为管程介质,壳程釜液进口段易发生过冷沸腾现象,将产生较大噪音同时易引发管束振动,使设备运行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该再沸器包括介质管束、气液分离结构、蒸发空间和预热空间,其中,介质管束的各介质管分别分布在蒸发空间和预热空间内,介质管束和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且经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液相介质能流入预热空间内的介质管,预热空间与再沸器的釜液进口相连通且通过釜液进口进入的釜液能经过预热空间流向蒸发空间。通过非相变对流将热量传递给预热空间的釜液,降低管外侧釜液与管外壁面温差,避免釜液发生过冷沸腾。釜液发生过冷沸腾。釜液发生过冷沸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再沸器


[0001]本技术涉及蒸馏塔外置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与蒸馏塔合用的再沸器。

技术介绍

[0002]再沸器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设备,通常与蒸馏塔合用,用于汽化塔底产物。其中釜式再沸器由于传热面积大、气化率高、维修和清洗方便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釜式再沸器工作过程中,液态工作介质从塔底进入再沸器壳程进行蒸发,至溢流堰后以溢流方式回收进入储液罐,上升蒸汽离开汽化空间返回蒸馏塔被增浓后自塔顶馏出。高温介质流经换热管内侧将热量传递给壳程釜液,换热管束需完全浸没于釜液中。
[0003]参见图1,釜式再沸器管束多是双管程U形管结构。如采用高温蒸汽作为管程介质,在管程高温蒸汽与壳程釜液热交换过程中,高温蒸汽沿流动方向逐步冷凝。釜液由再沸器底部进入壳程时,一般处于过冷液态,如果此处管外壁面温度过高会导致釜液发生过冷沸腾现象,将产生较大噪音同时易引发管束振动,使设备运行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沸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釜式再沸器采用高温蒸汽作为管程介质,壳程釜液进口段易发生过冷沸腾现象,将产生较大噪音同时易引发管束振动,使设备运行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再沸器,包括介质管束、气液分离结构、蒸发空间和预热空间,其中,所述介质管束的各介质管分别分布在所述蒸发空间和所述预热空间内,所述介质管束和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且经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液相介质能流入所述预热空间内的介质管,所述预热空间与再沸器的釜液进口相连通且通过所述釜液进口进入的釜液能经过所述预热空间流向所述蒸发空间。
[0007]进一步地,所述介质管束包括进介质管束和出介质管束,所述进介质管束和所述出介质管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再沸器的管程进气口和管程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介质管束和所述出介质管束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所述出介质管束分为出介质液相管束和出介质气相管束,所述出介质液相管束位于所述预热空间,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以及所述进介质管束位于所述蒸发空间,经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气相介质能流入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结构与所述再沸器的壳体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内,进入所述气液分离腔的介质通过所述气液分离部件能实现气液重力沉降分离。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进介质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上方空间相连通,所述气液分
离部件顶部形成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进入口,所述出介质液相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空间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底部设置滤液孔,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空间相连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包括上挡板、管程滤液板以及管程折流板,所述上挡板设置在所述管程滤液板的上方且两者间隔设置,所述上挡板远离所述介质管束的一侧与所述气液分离腔之间存在间距以形成所述进入口,所述管程滤液板上分布滤液孔,多个所述管程折流板交替分布在所述上挡板和所述管程滤液板上以使所述上挡板和所述管程滤液板中间形成曲折流道。
[0011]进一步地,所述气液分离结构还包括右管板、上封板和溢流堰,所述溢流堰设置在所述右管板远离所述介质管束的一侧,所述介质管束的一端插入所述右管板,所述上封板连接所述右管板和所述上封板,所述右管板、所述上封板、所述溢流堰以及所述再沸器的壳体形成所述气液分离腔。
[0012]进一步地,所述再沸器包括左管板和管程隔板,所述介质管束的一端与所述左管板相连接,所述管程隔板分所述左管板左侧的空间为与所述管程进气口相连通的上空间和与所述管程出液口相连通的下空间,所述进介质管束与所述上空间相连通,所述出介质管束与所述下空间相连通。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再沸器还包括壳程挡板,所述壳程挡板设置在所述再沸器的壳体内且所述壳程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内的左管板相连接,所述壳程挡板靠近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之间存在间距,所述壳程挡板上方空间为所述蒸发空间,所述壳程挡板下方空间为所述预热空间。
[0014]进一步地,所述再沸器还包括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设置在所述壳程挡板的下方,通过设置所述扰流结构以增加所釜液流经所述预热空间的时间。
[0015]进一步地,所述扰流结构包括上壳程折流板和下壳程折流板,所述上壳程折流板与所述壳程挡板的下板面相连接且与所述壳体底部的内侧面存在间距,所述下壳程折流板与所述述壳体底部的内侧面相连接并与所述壳程挡板的下板面存在间距,多个所述上壳程折流板和所述下壳程折流板沿平行于所述再沸器轴线的方向交替分布。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下壳程折流板的底部设置有过液缺口。
[00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再沸器,包括介质管束、气液分离结构、蒸发空间和预热空间,其中,介质管束的各介质管分别分布在蒸发空间和预热空间内,介质管束和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且经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液相介质能流入预热空间内的介质管,预热空间与再沸器的釜液进口相连通且通过釜液进口进入的釜液能经过预热空间流向蒸发空间。当釜液通过釜液进口进入预热空间时,釜液与预热空间中各介质管内的介质换热,由于经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液相介质流入预热空间内的介质管,釜液与介质为液

液非相变换热,即通过非相变对流将热量传递给釜液,介质管内液体温度降低变为过冷态,壳程釜液温度升高逐步变为饱和液态。通过非相变对流将热量传递给釜液,降低管外侧流体与管外壁面温差,避免釜液发生过冷沸腾。
[0018]本技术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19]再沸器还包括扰流结构,扰流结构设置在壳程挡板的下方,通过设置扰流结构以增加釜液流经预热空间的时间,以便于釜液与出介质液相管束内的介质充分换热。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现有技术中再沸器的剖视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的剖视示意图(未示意出介质管束);
[00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未示意出介质管束);
[00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分离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壳程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

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质管束(1)、气液分离结构、蒸发空间(2)和预热空间(3),其中,所述介质管束(1)的各介质管分别分布在所述蒸发空间(2)和所述预热空间(3)内,所述介质管束(1)和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且经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液相介质能流入所述预热空间(3)内的介质管,所述预热空间(3)与再沸器的釜液进口(4)相连通且通过所述釜液进口(4)进入的釜液能经过所述预热空间(3)流向所述蒸发空间(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管束(1)包括进介质管束和出介质管束,所述进介质管束和所述出介质管束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再沸器的管程进气口(5)和管程出液口(6)相连通,所述进介质管束和所述出介质管束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相连接;所述出介质管束分为出介质液相管束和出介质气相管束,所述出介质液相管束位于所述预热空间(3),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以及所述进介质管束位于所述蒸发空间(2),经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后形成的气相介质能流入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结构包括气液分离部件,所述气液分离结构与所述再沸器的壳体(7)之间形成气液分离腔(8),所述气液分离部件位于所述气液分离腔(8)内,进入所述气液分离腔(8)的介质通过所述气液分离部件能实现气液重力沉降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介质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上方空间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顶部形成进入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进入口,所述出介质液相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下方空间相连通,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底部设置滤液孔(12),所述出介质气相管束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内的空间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包括上挡板(9)、管程滤液板(10)以及管程折流板(11),所述上挡板(9)设置在所述管程滤液板(10)的上方且两者间隔设置,所述上挡板(9)远离所述介质管束(1)的一侧与所述气液分离腔(8)之间存在间距以形成所述进入口,所述管程滤液板(10)上分布滤液孔(12),多个所述管程折流板(11)交替分布在所述上挡板(9)和所述管程滤液板(10)上以使所述上挡板(9)和所述管程滤液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宗信王小勇郑威武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