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升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384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零部件替换工装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顶升工装,包括油底壳支撑部和顶升驱动部。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相适配。顶升驱动部与油底壳支撑部连接。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在支撑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升降。在支撑状态下,油底壳支撑部托举支撑发动机油底壳;在分离状态下,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分离。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使用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在支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切换,以便工作人员更换橡胶减震器,能够提升橡胶减震器的更换操作便捷性。将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设置为彼此相适配的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发动机油底壳受到强力顶升损伤,进而有效保护了发动机。动机。动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升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零部件替换工装
,尤其涉及一种顶升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是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来源。作业机械在运行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震动。为了减小发动机所受到的震动损害,需要在发动机上安装橡胶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橡胶减震器,以保证橡胶减震器的减震效果,进而有效保护发动机。
[0003]目前,通常使用顶升工装将发动机托举起来,以更换橡胶减震器。现有顶升工装大多直接托举顶升发动机的油底壳,由于发动机的油底壳较薄、强度较差,这种顶升工装在顶升托举发动机时,容易造成发动机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顶升工装,用以解决现有顶升工装在顶升托举发动机时容易损坏发动机的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包括:油底壳支撑部和顶升驱动部。
[0006]其中,所述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相适配。所述顶升驱动部与所述油底壳支撑部连接。所述顶升驱动部驱动所述油底壳支撑部在支撑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升降。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油底壳支撑部托举支撑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所述分离状态下,所述油底壳支撑部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分离。
[000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油底壳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顶升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升降。
[000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顶升工装包括工装架体。所述工装架体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工作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连接上。
[0009]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第二基座上设置有滑块。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相适配。所述滑块滑动安装至所述滑槽内。
[00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第二基座上连接有滑动驱动装置。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块和调节螺杆。
[0011]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工作台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螺纹穿设连接至所述第二基座。所述调节螺杆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带动所述第二基座沿着所述滑槽移动。
[00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调节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锁止螺母和第二锁止螺母。所述第一锁止螺母锁止于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锁止螺母锁止
于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侧。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弹性缓冲垫。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体和第二弹性缓冲垫。
[0014]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缓冲垫。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弹性缓冲垫。
[001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内形成有第一边缘油腔和第一中心油腔。所述第一边缘油腔与所述第一中心油腔彼此隔开。所述第一活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一中心油腔内。
[0016]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内形成有第二边缘油腔和第二中心油腔。所述第二边缘油腔与所述第二中心油腔彼此隔开。所述第二活塞杆滑动连接至所述第二中心油腔内。
[0017]所述顶升驱动部还包括总驱动部。所述总驱动部包括第三缸体和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三缸体内形成有总油腔,所述第三活塞杆滑动安装至所述总油腔内。
[0018]所述第一驱动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第四支管、第五支管和第六支管。所述总驱动部还包括第一总管、第二总管及第三总管。
[0019]所述第一总管与所述总油腔连接。所述第一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缘油腔及所述第一总管连接。所述第四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边缘油腔及所述第一总管连接。所述第一总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以使所述第一边缘油腔及所述第二边缘油腔内的油液回流至所述总油腔内。
[0020]所述第二总管与所述总油腔连接。所述第二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中心油腔及所述第二总管连接。所述第五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中心油腔及所述第二总管连接。所述第二总管上安装第二单向阀,以使所述总油腔内的油液流动至所述第一中心油腔及所述第二中心油腔内。
[0021]所述第三总管与所述第二总管连接。所述第三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边缘油腔及所述第三总管连接。所述第六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边缘油腔及所述第三总管连接。所述第三总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所述截止阀截止或者连通所述第二总管与所述第三总管。
[002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工装架体还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处设置有万向轮锁止装置。
[002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顶升工装,所述第三活塞杆上设置有外置驱动把手。所述外置驱动把手驱动所述第三活塞杆沿着所述总油腔升降。所述第一总管、所述第二总管、所述第三总管、所述第一支管、所述第二支管、所述第三支管、所述第四支管、所述第五支管及所述第六支管均布设在所述支撑框架内。
[0024]在本技术提供的顶升工装中,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相适配。在更换橡胶减震器时,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切换至支撑状态,具体地,油底壳支撑部对准至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的下侧,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向上移动,以由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处将发动起顶升托起。当橡胶减震器更换完毕后,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切换至分离状态,具体地,顶升驱动部带动油底壳支撑部向下移
动,油底壳支撑部托举着发动机油底壳逐渐向下移动,发动机油底壳复位至初始状态后,油底壳支撑部继续向下移动至其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分离的位置处。
[0025]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使用顶升驱动部驱动油底壳支撑部在支撑状态与分离状态之间切换,以便工作人员更换橡胶减震器,能够提升橡胶减震器的更换操作便捷性。将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设置为彼此相适配的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发动机油底壳受到强力顶升损伤,进而有效保护了发动机。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顶升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顶升工装中外置驱动把手的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支撑部和顶升驱动部,其中,所述油底壳支撑部与发动机油底壳的螺栓连接端相适配,所述顶升驱动部与所述油底壳支撑部连接,所述顶升驱动部可驱动所述油底壳支撑部在支撑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升降,在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油底壳支撑部托举支撑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在所述分离状态下,所述油底壳支撑部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顶升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及所述第二驱动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升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工装包括工装架体,所述工装架体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一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所述第二基座与所述工作台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上设置有滑块,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相适配,所述滑块滑动安装至所述滑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座上连接有滑动驱动装置,所述滑动驱动装置包括连接块和调节螺杆,其中,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工作台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螺纹穿设连接至所述第二基座,所述调节螺杆用于驱动所述滑块带动所述第二基座沿着所述滑槽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锁止螺母和第二锁止螺母,其中,所述第一锁止螺母锁止于所述第二基座的一侧,所述第二锁止螺母锁止于所述第二基座的另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升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弹性缓冲垫,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体和第二弹性缓冲垫,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弹性缓冲垫,所述第二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二弹性缓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巍宣煜森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一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