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2121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包含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缸、油腔、出液环形槽、出液管、进液环形槽、进液管、第一通孔、第一密封圈、第一盲孔、第二密封圈、第二通孔、升降轴、活塞、长凹槽、第一防滑纹路、内螺纹管、螺杆、手轮、滑杆、柱状刹车皮,所述液压缸内设有油腔,油腔顶端设有同轴的出液环形槽、第一通孔,液压缸外侧设有与出液环形槽槽底连通的出液管,第一通孔内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一密封圈。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避免漏油现象,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漏油液压千斤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千斤顶的
,特别是防漏油液压千斤顶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液压千斤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升降轴承受的压力过大容易导致液压千斤顶出现漏油的情况发生,出现漏油不仅仅需要工作人员之后对液压千斤顶进行重新充油,且会导致液压千斤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骤降的情况,降低了液压千斤顶的使用寿命。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公司决定进行“防漏油双级液压千斤顶的研发”,有效避免漏油现象,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防漏油液压千斤顶,能够有效避免漏油现象,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包含液压系统,包括液压缸、油腔、出液环形槽、出液管、进液环形槽、进液管、第一通孔、第一密封圈、第一盲孔、第二密封圈、第二通孔、升降轴、活塞、长凹槽、第一防滑纹路、内螺纹管、螺杆、手轮、滑杆、柱状刹车皮,所述液压缸内设有油腔,油腔顶端设有同轴的出液环形槽、第一通孔,液压缸外侧设有与出液环形槽槽底连通的出液管,第一通孔内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一密封圈,油腔底端设有同轴的进液环形槽、第一盲孔,液压缸外侧设有与进液环形槽槽底连通的进液管,第一盲孔内孔顶端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下方的第一盲孔孔壁设有第二通孔,液压缸中部设有升降轴,升降轴上端伸出液压缸,升降轴下端依次经过第一密封圈内孔、油腔、第二密封圈内孔,升降轴下端伸入第一盲孔,升降轴下端侧壁设有轴向设置的长凹槽,长凹槽槽底设有第一防滑纹路,液压缸外侧壁设有与第二通孔同轴的内螺纹管,内螺纹管内孔拧有螺杆,螺杆远离液压缸的一端设有手轮,螺杆靠近液压缸的一端设有同轴的滑杆,螺杆与滑杆的一端铰接且铰接转轴为螺杆轴线,滑杆另一端伸入第二通孔内,滑杆伸入第二通孔的一端设有柱状刹车皮,柱状刹车皮压在长凹槽槽底。
[0005]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缸底端设有底座,底座下端面布满防滑钉,底座上端面还设有液压系统,出液管、进液管均与液压系统适应相连。
[0006]作为优选,所述升降轴顶端设有承物台,承物台上端面设有防滑纹路。
[0007]作为优选,所述长凹槽永远位于第二密封圈下方。
[0008]作为优选,所述升降轴与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之间密封滑动配合,升降轴与第一盲孔之间滑动配合。
[0009]作为优选,所述滑杆长度大于第二通孔轴向长度与长凹槽深度之和。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盲孔孔壁最下端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有塞子。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避免漏油现象,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通过设置长凹槽、第一防滑纹路、内螺纹管、螺杆、手轮、滑杆、柱状
刹车皮的方式,能够配合液压系统对升降轴的高度进行双重限位,当升降轴的高度被进一步限定之后,升降轴就不容易因为压力过大而强行下降,即使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或者出现漏油时,柱状刹车皮也能够配合第一防滑纹路对升降轴进行限位,防止升降轴骤降,提高了千斤顶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活塞的压力,使活塞与油腔壁之间不易漏油;通过设置一体式的油腔,即使活塞与油腔壁出现了漏油现象,油也是从油腔下端流向了上端,使油不易外泄;通过设置第二通孔、塞子,方便将柱状刹车皮与第一防滑纹路之间摩擦产生的废屑排出。
[0012]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专利技术防漏油液压千斤顶的主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包含液压系统2,包括液压缸3、油腔30、出液环形槽301、出液管3011、进液环形槽302、进液管3021、第一通孔31、第一密封圈311、第一盲孔32、第二密封圈321、第二通孔3201、升降轴4、活塞41、长凹槽42、第一防滑纹路421、内螺纹管5、螺杆51、手轮511、滑杆52、柱状刹车皮53,所述液压缸3内设有油腔30,油腔30顶端设有同轴的出液环形槽301、第一通孔31,液压缸3外侧设有与出液环形槽301槽底连通的出液管3011,第一通孔31内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一密封圈311,油腔30底端设有同轴的进液环形槽302、第一盲孔32,液压缸3外侧设有与进液环形槽302槽底连通的进液管3021,第一盲孔32内孔顶端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二密封圈321,第一密封圈311下方的第一盲孔32孔壁设有第二通孔3201,液压缸3中部设有升降轴4,升降轴4上端伸出液压缸3,升降轴4下端依次经过第一密封圈311内孔、油腔30、第二密封圈321内孔,升降轴4下端伸入第一盲孔32,升降轴4下端侧壁设有轴向设置的长凹槽42,长凹槽42槽底设有第一防滑纹路421,液压缸3外侧壁设有与第二通孔3201同轴的内螺纹管5,内螺纹管5内孔拧有螺杆51,螺杆51远离液压缸3的一端设有手轮511,螺杆51靠近液压缸3的一端设有同轴的滑杆52,螺杆51与滑杆52的一端铰接且铰接转轴为螺杆51轴线,滑杆52另一端伸入第二通孔3201内,滑杆52伸入第二通孔3201的一端设有柱状刹车皮53,柱状刹车皮53压在长凹槽42槽底。
[0015]其中,所述液压缸3底端设有底座1,底座1下端面布满防滑钉11,底座1上端面还设有液压系统2,出液管3011、进液管3021均与液压系统2适应相连。
[0016]其中,所述升降轴4顶端设有承物台43,承物台43上端面设有防滑纹路。
[0017]其中,所述长凹槽42永远位于第二密封圈321下方。
[0018]其中,所述升降轴4与第一密封圈311、第二密封圈321之间密封滑动配合,升降轴4与第一盲孔32之间滑动配合。
[0019]其中,所述滑杆52长度大于第二通孔3201轴向长度与长凹槽42深度之和。
[0020]其中,所述第一盲孔32孔壁最下端设有第二通孔3202,第二通孔3202内设有塞子32021。
[0021]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
[0022]本专利技术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在工作过程中;
[0023]第一步:油腔30填充适量油,将千斤顶竖直放置在待抬升物体的正下方;
[0024]第二步:通过液压系统2运行千斤顶,出液管3011出油,进液管3021进油,活塞41下方的油腔30油量增多,将活塞41向上顶,升降轴4上升上顶待抬升物体;
[0025]第三步:升降轴4上升至合适高度后,手轮511转动使螺杆51更加深入内螺纹管5内,柱状刹车皮53压住长凹槽42槽底的第一防滑纹路421,对升降轴4的高度进一步限位;
[0026]第四步:物体不需要抬升之后,稍微拧松螺杆51,然后通过液压系统2再次运行千斤顶,出液管3011进油,进液管3021出油,升降轴4下降复位。
[0027]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有效避免漏油现象,避免千斤顶在使用中出现骤降;通过设置长凹槽42、第一防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漏油液压千斤顶,包含液压系统(2),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缸(3)、油腔(30)、出液环形槽(301)、出液管(3011)、进液环形槽(302)、进液管(3021)、第一通孔(31)、第一密封圈(311)、第一盲孔(32)、第二密封圈(321)、第二通孔(3201)、升降轴(4)、活塞(41)、长凹槽(42)、第一防滑纹路(421)、内螺纹管(5)、螺杆(51)、手轮(511)、滑杆(52)、柱状刹车皮(53),所述液压缸(3)内设有油腔(30),油腔(30)顶端设有同轴的出液环形槽(301)、第一通孔(31),液压缸(3)外侧设有与出液环形槽(301)槽底连通的出液管(3011),第一通孔(31)内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一密封圈(311),油腔(30)底端设有同轴的进液环形槽(302)、第一盲孔(32),液压缸(3)外侧设有与进液环形槽(302)槽底连通的进液管(3021),第一盲孔(32)内孔顶端设有同轴且密封固定的第二密封圈(321),第一密封圈(311)下方的第一盲孔(32)孔壁设有第二通孔(3201),液压缸(3)中部设有升降轴(4),升降轴(4)上端伸出液压缸(3),升降轴(4)下端依次经过第一密封圈(311)内孔、油腔(30)、第二密封圈(321)内孔,升降轴(4)下端伸入第一盲孔(32),升降轴(4)下端侧壁设有轴向设置的长凹槽(42),长凹槽(42)槽底设有第一防滑纹路(421),液压缸(3)外侧壁设有与第二通孔(3201)同轴的内螺纹管(5),内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金诚汽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