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812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包括底座、液压缸、外油腔、出液管、内腔、进液管、隔断环、密封圈、活塞、升降轴、托物板、第一装配通孔、第一内螺纹管、第一压环、第一限位板、第一滑杆、第一螺杆、第一手轮、第二装配通孔、第二内螺纹管第二压环、第二限位板、第二滑杆、第二螺杆、第二手轮,所述底座上端面设有液压缸中部设有内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油压缓慢卸力,保证安全,同时可适应不平地面要求,提高适用范围。提高适用范围。提高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千斤顶的
,特别是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千斤顶在卸力时,下降速度快,安全性不高,整体效果不佳,此外,现有的千斤顶的底座不能适应不平的地面,如果在不平的地面使用千斤顶容易造成千斤顶剪缸或偏心加载,通过在液压缸上设计油压缓降机构,使得液压腔内油压缓慢降低,实现缓慢卸力,通过液压缸底部设计底座并安装支脚,快速找平,可适应不平地面。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公司决定进行“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的研发”,实现油压缓慢卸力,保证安全,同时可适应不平地面要求,提高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能够实现油压缓慢卸力,保证安全,同时可适应不平地面要求,提高适用范围。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包括底座、液压缸、外油腔、出液管、内腔、进液管、隔断环、密封圈、活塞、升降轴、托物板、第一装配通孔、第一内螺纹管、第一压环、第一限位板、第一滑杆、第一螺杆、第一手轮、第二装配通孔、第二内螺纹管第二压环、第二限位板、第二滑杆、第二螺杆、第二手轮,所述底座上端面设有液压缸中部设有内腔,内腔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进液管,内腔外侧设有外油腔,外油腔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出液管,内腔中部设有隔断环,隔断环内孔设有密封圈,隔断环与内腔底部之间的腔室形成内油腔,内油腔内设有活塞,活塞上端面设有竖直设置的升降轴,升降轴顶端伸出液压缸,升降轴顶端设有托物板,内腔腔壁上设有第一装配通孔、第二装配通孔,第一装配通孔、第二装配通孔左右对称且均设在外油腔、隔断环上方,液压缸外侧壁设有与第一装配通孔同轴的第一内螺纹管,内腔内设有套在升降轴上的两个第一压环,两个第一压环靠近第一装配通孔的一端均固定在第一限位板上,第一装配通孔内设有与第一限位板相连的第一滑杆,第一内螺纹管内拧有与第一滑杆同轴相连的第一螺杆,第一滑杆、第一螺杆铰接且铰接转轴为第一螺杆轴线,第一内螺纹管外侧的第一螺杆上设有第一手轮,液压缸外侧壁设有与第二装配通孔同轴的第二内螺纹管,内腔内设有套在升降轴上的第二压环,第二压环设在两个第一压环之间,第二压环靠近第二装配通孔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板上,第二装配通孔内设有与第二限位板相连的第二滑杆,第二内螺纹管内拧有与第二滑杆同轴相连的第二螺杆,第二螺杆与第二滑杆铰接且铰接转轴为第二螺杆轴线,第二内螺纹管外侧的第二螺杆上设有第二手轮。
[0005]作为优选,所述液压缸顶端设有可拆卸固定的装配环,装配环内孔将内腔与外部连通,装配环设在第一装配通孔、第二装配通孔上方,升降轴上端穿过装配环内孔,升降轴与装配环内孔、密封圈内孔滑动配合且升降轴与密封圈内孔密封配合。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装配通孔、第二装配通孔与隔断环之间设有刮油管,刮油管套
在升降轴上,刮油管与隔断环之间设有连通外部的废油排出管,液压缸侧壁设有与废油排出管相连的废油收集舱。
[0007]作为优选,所述底座边缘设有若干个限位螺孔,限位螺孔内设有螺纹配合的限位螺杆,限位螺孔上方的限位螺杆上设有第三手轮,限位螺孔下方的限位螺杆底端设有支座,限位螺杆底端与支座之间铰接且铰接转轴为限位螺杆轴线,支座下端面设有防滑纹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实现油压缓慢卸力,保证安全,同时可适应不平地面要求,提高适用范围;通过设置第一压环、第二压环的方式,第一压环、第二压环同时反向压迫升降轴,不仅能够减缓升降轴下降的速度,而且能够防止升降轴长时间只受到一个方向的压力,进而导致升降轴向一侧倾斜,确保升降轴长久的稳定性;通过设置限位螺孔、限位螺杆、支座的方式,使底座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可以适当调节,确保升降轴能够竖直方向运行。
[0009]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专利技术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的主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包括底座1、液压缸2、外油腔20、出液管201、内腔21、进液管211、隔断环22、密封圈221、活塞23、升降轴231、托物板232、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一内螺纹管2501、第一压环25、第一限位板251、第一滑杆252、第一螺杆253、第一手轮254、第二装配通孔260、第二内螺纹管2601第二压环26、第二限位板261、第二滑杆262、第二螺杆263、第二手轮264,所述底座1上端面设有液压缸2中部设有内腔21,内腔21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进液管211,内腔21外侧设有外油腔20,外油腔20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出液管201,内腔21中部设有隔断环22,隔断环22内孔设有密封圈221,隔断环22与内腔21底部之间的腔室形成内油腔,内油腔内设有活塞23,活塞23上端面设有竖直设置的升降轴231,升降轴231顶端伸出液压缸2,升降轴231顶端设有托物板232,内腔21腔壁上设有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左右对称且均设在外油腔20、隔断环22上方,液压缸2外侧壁设有与第一装配通孔250同轴的第一内螺纹管2501,内腔21内设有套在升降轴231上的两个第一压环25,两个第一压环25靠近第一装配通孔250的一端均固定在第一限位板251上,第一装配通孔250内设有与第一限位板251相连的第一滑杆252,第一内螺纹管2501内拧有与第一滑杆252同轴相连的第一螺杆253,第一滑杆252、第一螺杆253铰接且铰接转轴为第一螺杆253轴线,第一内螺纹管2501外侧的第一螺杆253上设有第一手轮254,液压缸2外侧壁设有与第二装配通孔260同轴的第二内螺纹管2601,内腔21内设有套在升降轴231上的第二压环26,第二压环26设在两个第一压环25之间,第二压环26靠近第二装配通孔26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限位板261上,第二装配通孔260内设有与第二限位板261相连的第二滑杆262,第二内螺纹管2601内拧有与第二滑杆262同轴相连的第二螺杆263,第二螺杆263与第二滑杆262铰接且铰接转轴为第二螺杆263轴线,第二内螺纹管2601外侧的第二螺杆263上设有第二手轮264。
[0012]其中,所述液压缸2顶端设有可拆卸固定的装配环212,装配环212内孔将内腔21与
外部连通,装配环212设在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上方,升降轴231上端穿过装配环212内孔,升降轴231与装配环212内孔、密封圈221内孔滑动配合且升降轴231与密封圈221内孔密封配合。
[0013]其中,所述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与隔断环22之间设有刮油管24,刮油管24套在升降轴231上,刮油管24与隔断环22之间设有连通外部的废油排出管241,液压缸2侧壁设有与废油排出管241相连的废油收集舱242。
[0014]其中,所述底座1边缘设有若干个限位螺孔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立式油压缓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液压缸(2)、外油腔(20)、出液管(201)、内腔(21)、进液管(211)、隔断环(22)、密封圈(221)、活塞(23)、升降轴(231)、托物板(232)、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一内螺纹管(2501)、第一压环(25)、第一限位板(251)、第一滑杆(252)、第一螺杆(253)、第一手轮(254)、第二装配通孔(260)、第二内螺纹管(2601)第二压环(26)、第二限位板(261)、第二滑杆(262)、第二螺杆(263)、第二手轮(264),所述底座(1)上端面设有液压缸(2)中部设有内腔(21),内腔(21)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进液管(211),内腔(21)外侧设有外油腔(20),外油腔(20)底端设有连通外部的出液管(201),内腔(21)中部设有隔断环(22),隔断环(22)内孔设有密封圈(221),隔断环(22)与内腔(21)底部之间的腔室形成内油腔,内油腔内设有活塞(23),活塞(23)上端面设有竖直设置的升降轴(231),升降轴(231)顶端伸出液压缸(2),升降轴(231)顶端设有托物板(232),内腔(21)腔壁上设有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第一装配通孔(250)、第二装配通孔(260)左右对称且均设在外油腔(20)、隔断环(22)上方,液压缸(2)外侧壁设有与第一装配通孔(250)同轴的第一内螺纹管(2501),内腔(21)内设有套在升降轴(231)上的两个第一压环(25),两个第一压环(25)靠近第一装配通孔(250)的一端均固定在第一限位板(251)上,第一装配通孔(250)内设有与第一限位板(251)相连的第一滑杆(252),第一内螺纹管(2501)内拧有与第一滑杆(252)同轴相连的第一螺杆(253),第一滑杆(252)、第一螺杆(253)铰接且铰接转轴为第一螺杆(253)轴线,第一内螺纹管(2501)外侧的第一螺杆(253)上设有第一手轮(25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金诚汽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