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和拉晶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9189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和拉晶设备,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解决晶棒的生长速度慢的问题。所述拉晶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筒体,换热筒体具有开设冷却腔入口和冷却腔出口的冷却腔,换热筒体包括由下至上连通布置的第一筒体段和第二筒体段,第二筒体段包括用于形成观察通道的换热结构,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朝第一筒体段内部的凹槽,凹槽至少部分位于观察通道的观察路径上。所述拉晶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提的拉晶换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拉晶换热装置用于吸收晶棒结晶时释放的热量。用于吸收晶棒结晶时释放的热量。用于吸收晶棒结晶时释放的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和拉晶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
,尤其涉及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和拉晶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晶体硅电池因其转换效率高、技术成熟等优势,在太阳能电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0003]晶棒是晶体硅电池的基本原料。在采用直拉法制作晶棒时,通常会采用提高晶体生长速度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现有技术中,一般利用高效的换热装置吸收结晶时释放的潜热,以加快晶体生长速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装置会设计为上宽下窄的结构,且换热装置下部的内壁通常距离晶棒较远,此时,便于对晶棒生长情况的充分观察,但是,换热装置下部的内壁距离晶棒较远时,不利于晶棒与换热装置下部之间的热量交换,导致晶棒和换热装置之间的换热效率较低,制约了晶棒的生长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和拉晶设备,用于在能够观察晶棒生长情况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提高晶棒生长速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应用于拉晶设备,包括换热筒体,换热筒体具有开设冷却腔入口和冷却腔出口的冷却腔,换热筒体包括由下至上连通布置的第一筒体段和第二筒体段,第二筒体段包括用于形成观察通道的换热结构,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朝第一筒体段内部的凹槽,凹槽至少部分位于观察通道的观察路径上。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换热筒体包括由下至上连通布置的第一筒体段和第二筒体段,第二筒体段包括用于形成观察通道的换热结构,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朝第一筒体段内部的凹槽,凹槽至少部分位于观察通道的观察路径上,此时,工作人员或观测设备可以通过第二筒体段上的观察通道和第一筒体段上凹槽观察换热筒体内的晶棒,由于凹槽部分可以形成对晶棒底部进行观察的观察通道,使得工作人员或观测设备能够更加充分的观察换热筒体内晶棒;同时,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未设置凹槽的部分与换热筒体内晶棒之间的距离较近,有利于晶棒与未设置凹槽的部分进行热量交换,提高晶棒的换热效率。由此可见,本技术提供的拉晶换热装置在保证形成观察通道的同时,提高了换热效率,提高了晶棒生长速度,进而缩短了拉晶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第一筒体段位于第二筒体段的下部,通过第一筒体段可以增加拉晶换热装置的整体高度,从而提高拉晶换热装置内部晶棒生长的纵向温度梯度,进一步提高晶棒的生长速度。
[000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换热结构包括相对于拉晶轴线倾斜的倾斜换热部,倾斜换热部的换热面为倾斜平面或倾斜弧面,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倾斜换热部的换热面相接。如此设置,由于倾斜换热部相对于拉晶轴线倾斜,可以便于形成与观察路径相适应的
观察通道。
[000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一筒体段的周向方向,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如此设置,可以通过多个凹槽对晶棒生长情况进行充分观察。
[001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筒体段为锥形筒体结构,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锥形筒体结构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相接。如此设置,锥形筒体结构的一周均可以形成观察通道,便于对换热筒体内部的晶棒进行观察。
[001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一筒体段的周向方向,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沿第一筒体段的周向分布。如此设置,便于通过观察通道和凹槽对换热筒体内部的晶棒进行观察。
[00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二筒体段的周向方向,第二筒体段包括用于形成观察通道的第一换热结构以及与第一换热结构连通的第二换热结构,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第一换热结构的换热面相接。如此设置,既能够通过第一换热结构的观察通道对晶棒进行观察,又能够通过第二换热结构对晶棒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001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一筒体段的周向方向,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与第二筒体段的观察通道相连接,保证晶棒底端部分能够被观察和测量。如此设置,便于通过多个凹槽对换热筒体内部的晶棒进行观察,保证晶棒底端部分能够被观察和测量。
[001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沿第一筒体段的轴线方向,凹槽贯通设置于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如此设置,凹槽上下两端均开口,便于凹槽加工,同时便于观察到晶棒的底部部分。
[001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换热筒体内用于形成晶棒,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未设置凹槽的部分与晶棒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如此设置,避免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未设置凹槽的部分距离晶棒较近时影响晶棒的拉晶生长。
[001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拉晶设备,包括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提供的拉晶换热装置。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拉晶设备包括上述拉晶换热装置,故而能够提高拉晶换热装置和晶棒之间的换热效率,提高晶棒的生长速度。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实施例一中拉晶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2为实施例一中拉晶换热装置的底部示意图;
[0021]图3为实施例一中拉晶换热装置的仰视图一;
[0022]图4为实施例一中拉晶换热装置的仰视图二;
[0023]图5为图4沿N

N的剖视图;
[0024]图6为实施例二中拉晶换热装置的示意图一;
[0025]图7为实施例二中拉晶换热装置的示意图二;
[0026]图8为实施例二中拉晶换热装置的仰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
换热筒体,11

第一筒体段,111

凹槽,12

第二筒体段,121

第一换热结构,122

第二换热结构,13

第三筒体段,2

冷却腔入口,3

冷却腔出口,4

晶棒,5

观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晶换热装置,应用于拉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筒体,所述换热筒体具有开设冷却腔入口和冷却腔出口的冷却腔,所述换热筒体包括由下至上连通布置的第一筒体段和第二筒体段,所述第二筒体段包括用于形成观察通道的换热结构,所述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开口朝所述第一筒体段内部的凹槽,所述凹槽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观察通道的观察路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晶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结构包括相对于拉晶轴线倾斜的倾斜换热部,所述倾斜换热部的换热面为倾斜平面或倾斜弧面,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倾斜换热部的换热面相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晶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筒体段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拉晶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段为锥形筒体结构,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锥形筒体结构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的内表面相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晶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筒体段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筒体段靠近拉晶轴线的内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永飞马少林成路程磊丁彪马宝张朝光王莎莎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