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90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3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外门板的边界部发生局部变形的车辆的门结构,其具备:外门板(12),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28)、从凸部(28)分离开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29)、凸部(28)与凹部(29)之间的边界部(α);板加强件(30),固定于外门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其中,板加强件(30)具备:第1骨架部(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设;第2骨架部(32),设于边界部(α),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方向的输入进入边界部(α)时能将载荷传递至第1骨架部(31)。第1骨架部(31)。第1骨架部(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门结构,详细来说涉及一种具备外门板及板加强件的车辆的门结构,其中,所述外门板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与所述凸部分离开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以及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边界部,所述板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门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为抑制用户在用手触碰作为门外板的外门板平面部时发生局部变形,在外门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固定板加强件(参照专利文献1)。
[0003]另一方面,在外门板相邻地设置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与凹进车宽方向内侧而形成的凹部时,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会产生边界部,而由于门的设计的关系,采用这样的结构有如下问题。
[0004]比如,像在给外门板打蜡时,用户一边向外门板施加一定程度的力一边按压外门板,此时由于凹区域容易受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载荷而变形,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边界部成为易受局部变形的区域,难以在确保精致的设计的同时实现高级感。
[0005]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

45995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外门板的边界部发生局部变形的车辆的门结构。
[0007]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门结构具备:外门板,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与所述凸部分离开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以及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边界部;板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门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其中,所述板加强件具备:第1骨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设;第2骨架部,设于所述边界部,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方向的载荷输入该边界部时能将载荷传递至所述第1骨架部。
[0008]所述凸部指的是外门板中最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顶点(点)或顶部区域(面),凹部指的是外门板中最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顶点(点)或顶部区域(面)。
[0009]此外,上述载荷指的不是冲击载荷,而是比如像在给外门板打蜡时,用户一边向外门板施加一定程度的力一边按压该外门板时的载荷等。
[0010]依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所述凹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因此边界部在有车宽方向内侧方向的载荷输入时易变形,但设于边界部的第2骨架部会将载荷传递至第1骨架部,因此能抑制边界部的局部变形。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的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1骨架部具备大致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部。
[0012]本专利技术能将从第2骨架部传递至第1骨架部的载荷介由第1骨架部中刚性高的棱线部传递至板加强件的固定部。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的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外门板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所述边界部在与门外把手所设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0014]本专利技术将凸部与凹部之间的边界部的位置设在与门外把手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因此能有效地补强用户很有可能用手触碰到的区域。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2骨架部具备:前后方向骨架部,以能在门外把手所设高度位置上以能传递载荷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下方向骨架部,在上下方向上连结所述第1骨架部与所述前后方向骨架部。
[0016]依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前后方向骨架部存在于门外把手所设高度位置上,因此能更进一步高效地将载荷从该门外把手位置上的前后方向骨架部介由上下方向骨架部传递至第1骨架部。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2骨架部具备由所述前后方向骨架部与所述上下方向骨架部构成为桁架形状的桁架部。
[0018]依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所述桁架部分散传递载荷的效果好,因此能提高载荷传递效率。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具备粘合剂,所述粘合剂配置于所述第2骨架部的所述桁架部的顶点附近部,用于粘合所述第2骨架部与所述外门板。
[0020]依据本专利技术,桁架部的顶点附近部是能高效地分散载荷的部位,最适合用作第2骨架部粘合于外门板的粘合部位。由此能提高第2骨架部的载荷传递效率。
[002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桁架部的顶点部设于连接所述门外把手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并向车辆前方延伸的车辆前后方向假想线上。
[0022]依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桁架部的顶点部设于门外把手的所述假想线上,因此能在用户很有可能用手触碰的区域切实地分散载荷。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1骨架部及所述第2骨架部形成为截面大致为U形形状。
[0024]依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截面形状能增大第1骨架部、第2骨架部的截面惯性矩,能提高板加强件的抗弯刚度。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1骨架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固定于内门板的前边部及后边部的棱线部附近。
[0026]本专利技术将第1骨架部的前后两端部固定于内门板中刚性高的棱线部附近,因此能切实地将该第1骨架部的载荷分散、传递至内门板。
[002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形态一方面可设计为,所述第1骨架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中至少一者固定于设于内门板的补强构件。
[0028]本专利技术将第1骨架部的前端部、后端部中至少一者固定于刚性高的补强构件,因此能将第1骨架部的载荷介由补强构件切实地分散、传递至内门板。
[0029]专利技术效果
本专利技术具有能抑制外门板的边界部发生局部变形这一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从车辆右侧外部看车辆的门结构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为卸下外门板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为包括凸部的凸区域以及包括凹部的凹区域的说明图;图4为单独展示板加强件的放大图;图5为单独展示板加强件的斜视图;图6为沿图2的A

A线的截面图;图7(a)为沿图2的B

B线的截面图,图7(b)为沿图2的C

C线的截面图;图8(a)为沿图2的D

D线的截面图,图8(b)为沿图2的E

E线的截面图;图9为沿图2的G

G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抑制外门板的边界部发生局部变形这一目的:一种车辆的门结构,其具备:外门板,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与所述凸部分离开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以及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边界部;板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门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其中,所述板加强件具备:第1骨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设;第2骨架部,设于所述边界部,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方向的输入进入该边界部时能将载荷传递至所述第1骨架部。
[0032]以下基于附图详细阐述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
[0033]附图展示车辆的门结构,图1是从车辆右侧外部看该车辆的门结构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是图1中卸下外门板的状态的门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包括凸部的凸区域以及包括凹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门板,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凸部、与所述凸部分离开并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边界部;板加强件,固定于所述外门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其中,所述板加强件包括:第1骨架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设;第2骨架部,设于所述边界部,并且在车宽方向内侧方向的载荷输入该边界部时能将载荷传递至所述第1骨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骨架部具备大致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门板的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所述边界部在与门外把手所设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骨架部具备:前后方向骨架部,在门外把手所设高度位置上以能传递载荷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上下方向骨架部,在上下方向上连结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大辅雪田恭兵驹路知博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