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车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86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中,所述力传递元件位于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内,所述车门内板包括沿车门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车辆前方,所述第二侧面朝向车辆后方,所述间隙包括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二间隙;所述力传递元件至少包括连接部和刚性部,所述力传递元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或所述车身,所述刚性部抵接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力传递元件主要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发挥作用,保护车门栓锁功能,保证车内人员安全逃生。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门和一种车辆。种车门和一种车辆。种车门和一种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车门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总的涉及车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以及一种包括该力传递元件的车门和一种包括该力传递元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如图1所示,产生三个方向的力传递路径,其中,D1方向为沿着车辆A柱的力传递路径,D2方向为沿着车窗窗口下方横梁的力传递路径,D3方向为沿着车门门槛或车身底部的力传递路径。为方便车内人员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立即从车内逃生,对于D2方向的力传递路径,应保证碰撞后车门栓锁的正常开启,否则将导致车内人员逃生困难。
[0003]现有设计中,车门与车身之间存在间隙,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撞击力不能很好地传递至车辆的B柱和C柱,将导致前车门甚至后车门栓锁变形严重,造成车内人员无法逃生的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该力传递元件能够将车辆正面受到的碰撞力更好的传递至车辆后部,以避免车门栓锁变形。
[0005]为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中,所述力传递元件位于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内,所述车门内板包括沿车门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车辆前方,所述第二侧面朝向车辆后方,所述间隙包括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二间隙;所述力传递元件至少包括连接部和刚性部,所述力传递元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或所述车身,所述刚性部抵接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
[0006]根据上述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可进一步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如下的可选形式。
[0007]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车门包括位于车窗窗口下部的水切加强部,所述力传递元件邻近所述水切加强部布置。
[0008]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车门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所述力传递元件位于每个车门内板与所述车身之间的间隙内。
[0009]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力传递元件还包括柔性部,所述刚性部位于所述柔性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以使得所述力传递元件在所述间隙内过盈配合。其中,力传递元件中柔性部的设置有助于减少由于间隙的存在而产生的车门异响。
[0010]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柔性部具有小于、等于或大于所述刚性部的截面。
[0011]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连接部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或所述车身。
[0012]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柔性部的材质为橡胶,所述刚性部的材质为塑料或金属。
[0013]在某些可选形式中,所述柔性部、刚性部和连接部一体设置。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车门,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和水切加强部,其中,所述车门内板固定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具有A柱、B柱和C柱的车身以及车门,其中,至少所述A柱和B柱固定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
[0016]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包括起固定作用的连接部和起传递正面撞击力作用的刚性部,力传递元件布置在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内,避免车门尤其是车门栓锁在发生碰撞时由于变形而导致锁死,从而不会阻碍车内人员逃生。
附图说明
[0017]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可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从车辆侧面观察的受力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图1中S

S截面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3a至图3c分别示出了图2中A、B、C三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分别示出了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
[0021]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在图3a至图3c所示的间隙中设置力传递元件的示意图;
[0022]图5a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力传递元件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图5b示出了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例如前、后、上、下、顶、底等方向的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向表述是恰当的,当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表述也相应改变。
[0024]如图1所示,以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为例,S

S截面大致位于车窗窗口下部的水切加强部的位置并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前车门12与车身A柱之间以及与车身B柱之间存在间隙,后车门14与车身B柱之间以及与车身C柱之间也存在间隙。以前车门12为例,参照图2所示,前车门12的车门内板包括沿前车门12的厚度方向H的第一侧面121和第二侧面122,其中,第一侧面121朝向车辆前方,第二侧面122朝向车辆后方。结合图3a至图3b所示,第一侧面121与车身10之间形成第一间隙101,第二侧面122与车身1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2。在图3b中,还示出了后车门14与车身10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在图3c中,示出了后车门14与车身10之间的第二间隙。图3a至图3c中仅标注了局部的间隙,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的间隙均是指车门与车身之间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隙。
[0025]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车门与车身之间存在间隙,撞击力不能很好地传递至车辆的B柱,将导致前车门变形进而影响前车门栓锁功能。严重时,后车门在将撞击力传
递至C柱之前也已经变形,后车门栓锁功能也将受到影响,不利于车内人员的逃生。
[002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将力传递元件设置于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内。具体而言,如图4a至图4b所示,仍以前车门12为例,力传递元件20设置于第一间隙101内和第二间隙102内。参照图5a至图5b所示,优选地,力传递元件20包括连接部21、刚性部22和柔性部23。其中,连接部21用于将力传递元件20固定于车门内板或者固定于车身,例如图4a所示出的,力传递元件20通过连接部21固定于前车门12的第一侧面1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力传递元件20仅包括连接部21和刚性部22,刚性部22抵接于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以填充例如第一间隙101和第二间隙102,换句话说,刚性部22的其中一侧与车门内板接触、另一侧与车身接触,以在车门与车身之间提供附加的力传递路径。
[0027]通过设置柔性部23,并且刚性部22位于柔性部23和连接部21之间,使得力传递元件20能够在间隙内过盈配合,以更及时地在间隙内进行力的传递。进一步地,力传递元件20在间隙内过盈配合可以防止车门过关并有助于减少车门关闭的噪音。另外,柔性部2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元件位于车门内板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内,所述车门内板包括沿车门厚度方向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车辆前方,所述第二侧面朝向车辆后方,所述间隙包括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第二间隙;所述力传递元件至少包括连接部和刚性部,所述力传递元件通过所述连接部固定于所述车门内板或所述车身,所述刚性部抵接于所述车门内板与所述车身之间以填充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包括位于车窗窗口下部的水切加强部,所述力传递元件邻近所述水切加强部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所述力传递元件位于每个车门内板与所述车身之间的间隙内。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正面碰撞的力传递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元件还包括柔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克开周中祥宋秀敏李兴佳姚奇栋
申请(专利权)人: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