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487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包括主控电路模块、调理电路模块以及防反接电路模块,所述调理电路模块与防反接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防反接电路模块用于电源防反接保护;调理电路模块包括防倒灌电路、主功率升降压电路、第一电容滤波电路以及第二电容滤波电路,所述主功率升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防倒灌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了现有控制器配电盒存在电源正负极反接时,导致电源模块损坏且无备份电源,进而造成控制器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器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器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公交车、公司班车等公共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车辆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而车辆座舱域控制器对车辆中各个设备的控制难度逐渐加大,当前车辆中通常采用大量不同的车辆控制器对车辆的设备进行分别控制,单个车辆控制器的性能较差、接口少、带载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的车辆控制器的数量庞大,且车辆控制器不负责设备的配电,配电功能由配电盒独立完成。车辆座舱域控制器的电源模块作为控制器的供电模块,当电源模块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座舱域控制器无法正常工作,现有用于车辆座舱域控制器的电源模块存在电源正负极反接时,导致电源模块损坏,进而影响控制器正常工作的现象,而且现有技术中车辆座舱域控制器的电源模块输出功率不足,在连接多个扩展设备时会出现电源模块过载工作的现象,容易导致电源模块过载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以克服车辆中各个设备的控制难度逐渐加大,需采用大量不同的车辆控制器对车辆的设备进行分别控制并采用单独配电盒进行负载配电,现有车辆座舱域控制器的电源模块存在电源正负极反接时,造成电源模块损坏且无备份电源,进而造成车辆座舱域控制器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包括主控电路模块、调理电路模块以及防反接电路模块,所述调理电路模块与防反接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调理电路模块包括防倒灌电路、主功率升降压电路、第一电容滤波电路以及第二电容滤波电路,所述主功率升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防倒灌电路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防倒灌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Q300、LM5050
‑1‑
Q1芯片、第一电容C319、第二电容C321以及第一电阻R302,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栅极与所述LM5050
‑1‑
Q1芯片的GATE引脚相连,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源级和LM5050
‑1‑
Q1芯片的IN引脚连接至电源电压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漏极和LM5050
‑1‑
Q1芯片的OUT引脚连接至电源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319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302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302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321的一端以及所述LM5050
‑1‑
Q1芯片的VS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321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319的另一端以及LM5050
‑1‑
Q1芯片的GND引脚均接地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防反接电路模块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00、lm74700

Q1芯片、第
二NMOS管Q309、第三NMOS管Q310以及第一电感L307,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GATE引脚与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栅极、第三NMOS管Q310的栅极连接,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CATHODE引脚与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漏极、第三NMOS管Q3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漏极均与第三电容C361/第四电容C371/第五电容C379/第六电容C378/第七电容C381/第九电容C300/所述第一电感L30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61/第四电容C371/第五电容C379/第六电容C378/第七电容C381/第九电容C30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电感L307的另一端与VIN引脚连接,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VCAP引脚与第十电容C387的一端连接,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EN引脚与第二电阻R348的一端连接,所述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ANODE引脚、第十电容C387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348的另一端、第二NMOS管Q309的源级、第三NMOS管Q310的源级以及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00的一端均24V供压输入端连接,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GND引脚与所述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00的另一端接地。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控电路模块包括LM5176

Q1芯片与外围电路。
[0009]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包括主控处理器,还包括与所述主控处理器电连接的输入接口模块、输出接口模块、存储器、外部设备以及扩展接口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与所述主控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主控处理器采用SOC模块芯片板,且集成电源管理芯片、处理芯片以及存储芯片,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分别与仪表显示单元、行车报站单元、运营调度单元、辅助安全单元、远程服务单元与系统管理单元通信连接。
[0010]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输出端与仪表显示单元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仪表显示单元设有仪表屏与调度屏。
[0011]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行车报站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行车报站单元包括按键板、LED站节牌信息屏、POS机、车载电子标签OBU、MDVR装置以及音频装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运营调度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运营调度单元设有支持RFID、二维码及人脸识别考勤单元。
[0013]进一步的,所述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辅助安全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辅助安全单元包括倒车雷达、酒测模块以及热成像温度检测模块。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电源模块中增加了防反接电路模块,当输入电源接入负电压时不会对后级电路造成损害,所述防倒灌电路模块用于隔离电源芯片与法拉电容充电后的电源,实现法拉电容做备份电源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以及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的调理电路模块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的主控电路模块电路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的防反接电路模块电路图;
[00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电路模块、调理电路模块以及防反接电路模块,所述调理电路模块与防反接电路模块分别与所述主控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调理电路模块包括防倒灌电路、主功率升降压电路、第一电容滤波电路以及第二电容滤波电路,所述主功率升降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滤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输出端与所述防倒灌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倒灌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Q300、LM5050
‑1‑
Q1芯片、第一电容C319、第二电容C321以及第一电阻R302,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栅极与所述LM5050
‑1‑
Q1芯片的GATE引脚相连,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源级和LM5050
‑1‑
Q1芯片的IN引脚连接至电源电压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MOS管Q300的漏极和LM5050
‑1‑
Q1芯片的OUT引脚连接至电源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容C319的一端与第一电阻R302的一端均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302的另一端、第二电容C321的一端以及所述LM5050
‑1‑
Q1芯片的VS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321的另一端、第一电容C319的另一端以及LM5050
‑1‑
Q1芯片的GND引脚均接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反接电路模块包括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00、lm74700

Q1芯片、第二NMOS管Q309、第三NMOS管Q310以及第一电感L307,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GATE引脚与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栅极、第三NMOS管Q310的栅极连接,所述lm74700

Q1芯片的CATHODE引脚与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漏极、第三NMOS管Q3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NMOS管Q309的漏极均与第三电容C361/第四电容C371/第五电容C379/第六电容C378/第七电容C381/第九电容C300/所述第一电感L30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61/第四电容C371/第五电容C379/第六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强孙宏飞张达邹凤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华录智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