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5099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该减振盘旨在解决现在的汽车减振盘内的减振弹簧在运动时与减振窗口进行摩擦导致减振盘产生磨损,发生强度降低,结构断裂的技术问题。该减振盘包括减振盘主体、环形辐射状分布于减振盘主体内侧的六组减振窗口。该减振盘采用根据减振弹簧的运动轨迹进行减振盘窗口设计的方法,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经过QC/T25、QC/T27标准验证,经500万次扭转疲劳试验,即减振弹簧压缩500万次,减振弹簧与窗口进行了500万次相对运动,减振盘窗口未产生多余的异常磨损;通过卡尺进行厚度检测,磨损量由原1mm降至0.5mm,有效降低了减振盘窗口断裂的风险,利用高性能的锰合金钢材弯制作为减振窗口的外缘材料,极大的提升减振盘窗口的抗磨性能。的提升减振盘窗口的抗磨性能。的提升减振盘窗口的抗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


[0001]本技术属于减振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

技术介绍

[0002]离合器安装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联系的总成件。通常离合器与发动机曲轴的飞轮组安装在一起,是发动机与汽车传动系之间切断和传递动力的部件。它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能逐渐接合,从而保证汽车平稳起步;暂时切断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换档和减少换档时的冲击;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能起分离作用,防止变速器等传动系统过载,从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0003]离合器中的关键部件包括高强度的减振弹簧和减振盘,通常离合器从动盘总成的扭转耐久次数为500w次,每一次扭转减振弹簧都会进行压缩,即在减振盘窗口内进行运动,常规离合器设计,未能考虑到减振弹簧的实际运动轨迹,导致减振弹簧与窗口发生滑摩,经过多次滑摩后,减振弹簧及减振盘窗口均发生磨损,导致其强度减低,极易发生断裂。
[0004]因此,针对上述减振弹簧在运功时,减振盘眼皮处势必会与减振盘摩擦,进而产生磨损。导致其强度降低,易产生断裂的情况,开发一种新型减振盘,利用模拟减振弹簧的运动轨迹来针对性的设计减振窗口的边缘位置,最大化的提高减振盘的抗磨损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该减振盘旨在解决现在的汽车减振盘内的减振弹簧在运动时与减振窗口进行摩擦导致减振盘产生磨损,发生强度降低,结构断裂的技术问题。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该减振盘包括减振盘主体、环形辐射状分布于所述减振盘主体内侧的六组减振窗口,所述减振窗口靠近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开设为直线形状,所述减振窗口远离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开设为弧形形状,所述减振窗口内侧安装有减振弹簧,所述减振窗口远离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安装有锰钢合金材质的抗磨外缘层。
[0009]使用本技术方案的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时,在减振盘主体的减振窗口开设时,先将减振窗口的两侧边缘位置和内缘位置在减振盘主体上定位好,再根据减振弹簧的直径大小在减振盘主体上作出减振弹簧外径a(如图所示),投射至左视图做减振弹簧外径b,b与a直径相同(如图所示),并作出与窗口外侧相切的c,c与a直径相同(如图所示).经过c的圆心反投,作出d,d与a直径相同(如图所示),此时位置d为减振弹簧运动极限位置;经减振盘主体的圆心和减振弹簧分布半径作尺寸为h的圆r(如图所示),挪动r到R位置,令其与d相切,此目的是为了避免减振弹簧在工作过程中与减振窗口外侧产生滑摩磨损,此时圆R与窗口两侧相交的弧e(如图所示)就是我们所规划的减振窗口外缘位置。延伸减振窗口的两侧边
缘直线与弧e相交即得到减振窗口的外缘位置,在减振盘主体上按照所设计的线型切割出减振窗口,并在外缘部位向减振盘主体边缘一侧多切出一定长度,将锰钢合金的抗磨外缘层弯制成弧e的形状,然后将抗磨外缘层卡合在减振窗口的外缘,令抗磨外缘层的表面尺寸和位置与设计的弧e尺寸和位置完全相同。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弹簧自然状态下侧边缘处于所述减振窗口中间的a位置,所述减振弹簧受力偏心状态下侧边缘处于所述减振窗口中间的d位置。根据减振弹簧的直径大小和分布位置在减振盘主体上作出减振弹簧外径a,d为减振弹簧受力变形后的运动极限位置,即与抗磨外缘层的摩擦点位。
[0011]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弹簧自然状态下轴心分布点位与所述减振盘主体之间的长度为h,所述抗磨外缘层朝向所述减振盘主体中心一侧与d相切。经减振盘主体的圆心和减振弹簧分布半径作尺寸为h的圆r,挪动r到R位置,令其与d相切,形成弧形e作为抗磨外缘层的形状。
[0012]进一步的,所述抗磨外缘层为U型结构,所述减振窗口外缘设置于所述抗磨外缘层内侧,所述抗磨外缘层与所述减振盘主体外边缘之间连接有锚钉栓。抗磨外缘层通过锚钉栓固定在减振盘主体上,包裹在减振窗口的外缘两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抗磨外缘层与所述减振窗口外缘之间分布有硅胶散热片,所述减振盘主体外缘开设有与所述减振窗口连通的孔道。抗磨外缘层摩擦生热后通过硅胶散热片和减振盘主体的孔道向外导热,令抗磨外缘层温度降低,减少变形的可能。
[0014](3)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采用根据减振弹簧的运动轨迹进行减振盘窗口设计的方法,进行台架试验验证,经过QC/T25、QC/T27标准验证,经500万次扭转疲劳试验,即减振弹簧压缩500万次,减振弹簧与窗口进行了500万次相对运动,减振盘窗口未产生多余的异常磨损;通过卡尺进行厚度检测,磨损量由原1mm降至0.5mm,有效降低了减振盘窗口断裂的风险,利用高性能的锰合金钢材弯制作为减振窗口的外缘材料,极大的提升减振盘窗口的抗磨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窗口平面开设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具体实施方式的减振窗口侧面开设示意图。
[0019]附图中的标记为:1、减振盘主体;2、减振窗口;3、减振弹簧;4、抗磨外缘层;5、锚钉栓;6、硅胶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具体实施方式是用于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其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减振窗口平面开设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减振窗口侧面开设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减振盘包括减振盘主体1、环形辐射状分布于减振盘主体1内侧的六组减振窗口2,减振窗口2靠近减振
盘主体1圆心一侧开设为直线形状,减振窗口2远离减振盘主体1圆心一侧开设为弧形形状,减振窗口2内侧安装有减振弹簧3,减振窗口2远离减振盘主体1圆心一侧安装有锰钢合金材质的抗磨外缘层4。
[0021]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一般情况下,减振弹簧3的压缩量不会过大,如果其压缩量超过减振弹簧3长度的一半,其应力将不会满足设计要求;我们以最不利情况进行设计,减振弹簧3压缩至减振窗口2的中心,即减振弹簧3长度的一半,来设计减振窗口2形状,根据减振弹簧3的位置进行确定减振窗口2位置。
[0022]其中,减振弹簧3自然状态下侧边缘处于减振窗口2中间的a位置,减振弹簧3受力偏心状态下侧边缘处于减振窗口2中间的d位置,减振弹簧3自然状态下轴心分布点位与减振盘主体1之间的长度为h,抗磨外缘层4朝向减振盘主体1中心一侧与d相切。根据减振弹簧3的直径大小和分布位置在减振盘主体1上作出减振弹簧3外径a,d为减振弹簧3受力变形后的运动极限位置,即与抗磨外缘层4的摩擦点位,经减振盘主体1的圆心和减振弹簧3分布半径作尺寸为h的圆r,挪动r到R位置,令其与d相切,形成弧形e作为抗磨外缘层4的形状。
[0023]同时,抗磨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该减振盘包括减振盘主体、环形辐射状分布于所述减振盘主体内侧的六组减振窗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窗口靠近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开设为直线形状,所述减振窗口远离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开设为弧形形状,所述减振窗口内侧安装有减振弹簧,所述减振窗口远离所述减振盘主体圆心一侧安装有锰钢合金材质的抗磨外缘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磨损的减振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弹簧自然状态下侧边缘处于所述减振窗口中间的a位置,所述减振弹簧受力偏心状态下侧边缘处于所述减振窗口中间的d位置。3.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东蔡鹏飞林海洋李剑侯宁李阳汤海超杨红星石中均刘红川周威廷王伟孟婷姚彬陈雷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