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0751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涉及叠合板技术领域,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内设置钢筋网,预制底板沿宽度方向布置至少两组预留孔,每一组预留孔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排列,固定支撑件顶端与预留孔固定配合,底端设置支撑部,每一组预留孔处的两根钢丝绳一端连接预制底板底部,另一端绕过支撑部后通过张紧机构连接,通过设置张紧机构和钢丝绳,调节张紧机构以实现钢丝绳拉动预制底板端部,使得预制底板具有向上弯曲的趋势,增大预制底板的抗弯刚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叠合板
,尤其是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拼装便捷、现场湿作业量小的优点,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多采用钢筋桁架叠合板,其由预制底板和现浇叠合层组成,该种叠合板较全预制板整体性好,较现浇板节省模板。
[0003]现有的预制叠合板其自重大,叠合板抗弯刚度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板底设置临时支撑,以保证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的承载力,通过板跨每2

3m在跨中处设置至少一道临时支撑,设置临时支撑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同时临时支撑在后期还需要进行拆除,增大了人工成本。
[0004]技术(公开号:CN206844438U)公开了一种带肋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通过在桁架筋间增设混凝土肋提高预制底板的抗弯刚度,但是如果肋高较高,最终施工完成的叠合板厚度很大,而如果肋高较小,则对预制底板的抗弯刚度改变又不明显。同时施工混凝土肋的过程也影响了施工进度,制作困难。由于板厚的限制,叠合板预制底板的肋高不能过高,对于施工跨度较大的情况,仍要在板底假设临时支撑。
[0005]技术(公开号:CN211229110U)公开了一种免支撑预制混凝土叠合板,其在预制楼板内设置骨架梁,骨架梁的下部嵌入式设置于预制楼板内,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全部荷载均由骨架梁承担,骨架梁为格构式钢梁,格构式钢梁的腹板包括交替设置的实腹板和空腹板,横向钢筋需要从空腹板垂直穿过。因此在制作该预制底板时,横向钢筋的放置需要从从空腹板垂直穿过,其制作较为困难,并且采用格构式钢梁承载载荷,增大了预制底板的用钢量,施工成本提高。
[0006]综上,现有技术存在预制底板顶部设置混凝土肋受板厚限制,造成预制底板刚度差,不适用大跨度施工场景,同时在预制底板内设置骨架梁,造成预制底板制作起来复杂,并且增大了用钢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张紧机构拉动钢丝绳,使得预制底板具有向上弯曲的趋势以抵抗新的施工载荷,钢丝绳使得预制底板的抗弯性能提高,不易产生过大的挠度变形,无需设置底部支撑,同时节省了用钢量。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内设置钢筋网,预制底板沿宽度方向布置至少两组预留孔,每一组预留孔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排列,固定支撑件顶端与预留孔固定配合,底端设置支撑部,每一组预留孔处的两根钢丝绳一
端连接预制底板底部,另一端绕过支撑部后通过张紧机构连接。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固定支撑件包括长螺杆,长螺杆顶部穿过预留孔后与预制底板顶部的第一螺母配合,长螺杆本体上设有第二螺母,用于固定在预制底板底部预留孔处。
[0011]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长螺杆底部的支撑部呈球形,支撑部上设有凹槽以配合钢丝绳。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支撑部为定滑轮。
[0013]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长螺杆上的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与预制底板之间设置垫片。
[0014]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每一组所述预留孔设置在两根钢丝绳与预制底板的两个连接点之间。
[0015]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钢筋网包括设于预制底板内部的若干横向钢筋和若干纵向钢筋,横向钢筋为预应力钢筋,所述钢筋网的顶部设有桁架钢筋。
[0016]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张紧机构为钢丝绳拉紧器。
[0017]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预制底板底部的长螺杆长度为30cm

60cm,靠近预制底板端部的预留孔距离预制底板端部40cm

80cm。
[001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钢丝绳通过固定件连接于预制底板底部,固定件位于预留孔与预制底板端部之间。
[0019]上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0]本技术通过设置张紧机构配合钢丝绳,得到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解决了现有预制底板在施工时,底部需要设置支撑,预制底板抗弯刚度低,易发生挠度变形的问题。当预制底板上施加新的施工载荷时,张紧机构拉动钢丝绳得到的预制底板具有向上弯曲的趋势以抵抗施工载荷,预制底板的抗弯性能提高,不易产生过大的挠度变形,无需设置底部支撑,同时节省了用钢量。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另一示例中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预制底板的俯视图。
[0025]图4是本技术另一示例中预制底板的俯视图。
[0026]图5是本技术中固定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
[0028]其中:1.预制底板,2.横向钢筋,3.纵向钢筋,4.预留孔,5.固定支撑件,5

1.第一螺母,5

2.垫片,5

3.支撑部,5

4.长螺杆,5

5.第二螺母,6.张紧机构,7.钢丝绳,8.桁架钢
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0]实施例一
[0031]本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

图5所示,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1,在预制底板1制作时,设置两组预留孔4。如图1

图4所示,预制底板1沿宽度方向布置两组预留孔4,每一组预留孔4沿预制底板1长度方向排列,每一组预留孔4的数量为两个,本实施例的一个叠合板的预制底板1上设置四个预留孔4。预留孔4靠近预制底板1的端部设置,用于配合固定支撑件5,提供张拉支撑点。
[0032]具体的,固定支撑件5的顶端与预留孔4固定配合,底端设置支撑部5

3,每一组预留孔4处的两根钢丝绳7一端连接预制底板1底部,另一端绕过支撑部5

3后通过张紧机构6连接。每一组预留孔设置在两根钢丝绳与预制底板的两个连接点之间,以保证其中一根钢丝绳能够一端连接预制底板的底面,另一端能够绕过经预留孔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底板,预制底板内设置钢筋网,预制底板沿宽度方向布置至少两组预留孔,每一组预留孔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排列,固定支撑件顶端与预留孔固定配合,底端设置支撑部,每一组预留孔处的两根钢丝绳一端连接预制底板底部,另一端绕过支撑部后通过张紧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撑件包括长螺杆,长螺杆顶部穿过预留孔后与预制底板顶部的第一螺母配合,长螺杆本体上设有第二螺母,用于固定在预制底板底部预留孔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螺杆底部的支撑部呈球形,支撑部上设有凹槽以配合钢丝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定滑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张弦梁结构的免支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螺杆上的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与预制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示田禾张化谅宋江涛张国召许亮孙菲郭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泽瑞历山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