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005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涉及化工增稠器领域,包括有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由上至下分别为澄清段、稠厚段和锥底段,所述反应釜的内腔且靠下方设置有可阻隔体积较大的沉淀物的过滤盘,所述过滤盘的底部固定有一对定位支杆,所述定位支杆固定于反应釜内腔侧壁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使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分布于过滤盘上,能够有效避免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大量黏结与反应釜的内部最下方,导致乳液排出不顺畅的现象发生,提升了出料效率。同时,可将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被分割,缩小体积,以便于顺利穿过过滤盘。并且,被分割后的沉淀物和沉渣,可加速沉淀物与乳液混合的速度,提高了所排出的乳液的均匀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增稠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

技术介绍

[0002]水性聚氨酯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水性聚氨酯以水为溶剂,无污染、安全可靠、机械性能优良、相容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在水性聚氨酯乳液生产工艺流程中,需要运用到增稠釜对水性聚氨酯进行增稠。
[0003]增稠器又称稠厚器或增浓器。用以浓集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器。有锥形、圆筒形、方形等形式。悬浮液由中央送液槽流入,清液由周边溢出经流出槽排出。在重力沉降的过程中,半成品乳液中的沉淀物和沉渣大量聚集在增稠器的内部,当增稠完成的乳液排出增稠器时,沉渣和沉淀物容易堵塞出口,导致出料速度变慢。同时,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容易影响增稠完成后乳液的均匀性,不便于与乳液充分融合,降低了增稠完成的乳液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包括有反应釜,所述反应釜由上至下分别为澄清段、稠厚段和锥底段,所述反应釜的内腔且靠下方设置有可阻隔体积较大的沉淀物的过滤盘,所述过滤盘的底部固定有一对定位支杆,所述定位支杆固定于反应釜内腔侧壁下方。
[0006]所述反应釜的内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位于锥底段内,所述过滤盘位于分离组件的内侧,所述反应釜上安装有与分离组件相匹配的驱动组件。/>[0007]优选的,所述分离组件包括有与驱动组件相连接的破碎叶片,所述破碎叶片呈螺纹状分布于过滤盘的正上方。
[0008]优选的,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的边缘处固定有多个侧联动条,自然状态下,所述侧联动条靠近锥底段的内壁。
[0009]所述侧联动条的内侧固定有一对联动刮板,所述联动刮板呈倾斜状设置,当所述分离组件转动时,所述联动刮板的端部贴合过滤盘的上端面滑动。
[001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位于反应釜外侧上方的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呈倒置状,且伺服电机上设置有与其输出主轴相匹配的联动转轴,所述联动转轴延伸至反应釜的内腔,所述连接盘、破碎叶片排列固定于联动转轴的表面。
[0011]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的顶部拆卸式连接有盖体,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盖体的上方,且盖体上固定有可容纳水性聚氨酯半成品乳液的乳液入口。
[0012]优选的,所述反应釜上由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溢流口、分流排液管和的总排液管,所述溢流口开设与于澄清段的侧壁上,所述分流排液管开设于增稠段的侧壁上,所述总排液管开设于锥底段的底部。
[0013]综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4]本技术可使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分布于过滤盘上,能够有效避免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大量黏结与反应釜的内部最下方,导致乳液排出不顺畅的现象发生,提升了出料效率。同时,可使位于过滤盘上的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被分割,缩小体积,以便于顺利穿过过滤盘。并且,被分割后的沉淀物和沉渣,可加速沉淀物与乳液混合的速度,提高了所排出的乳液的均匀性,保障了乳液质量。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反应釜剖开后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反应釜剖开后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联动转轴、分离组件和过滤盘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反应釜;2、过滤盘;3、定位支杆;4、连接盘;5、侧联动条;6、破碎叶片;7、联动刮板;8、联动转轴;9、伺服电机;10、盖体;11、乳液入口;12、溢流口;13、分流排液管;14、总排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参考图1、图2所示的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包括有反应釜1,反应釜1由上至下分别为澄清段、稠厚段和锥底段,使该反应可以通过重力沉降浓缩悬浮的固体,重力沉降原理,从低浓度的水性聚氨酯乳液中分离出固体,当半成品水性聚氨酯乳液进入反应釜1内部后,重力沉降后形悬浮液,清液位于悬浮液最上方,沉淀物或沉渣下落至锥底段。清液排出后,剩下的乳液可被导出,增加排出后乳液的稠度。
[0023]反应釜1的内腔且靠下方设置有可阻隔体积较大的沉淀物的过滤盘2,过滤盘2的底部固定有一对定位支杆3,定位支杆3固定于反应釜1内腔侧壁下方,过滤盘2与反应釜1锥底段的底端具有一定的距离,体积较小、体积适中的沉淀物和沉渣能够流入反应釜1的最下方,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可分布于过滤盘2上,有效避免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大量黏结与反应釜的内部最下方,导致乳液排出不顺畅的现象发生。
[0024]如图2所示,反应釜1的内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分离组件,分离组件位于锥底段内,过滤盘2位于分离组件的内侧,反应釜1上安装有与分离组件相匹配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工业PL控制器相连接,工作人员操作PLC控制器,即可控制驱动组件的运行状态,以达到控制分离组件在反应釜1内部工作的效果。
[0025]如图3所示,分离组件包括有与驱动组件相连接的破碎叶片6,破碎叶片6呈螺纹状分布于过滤盘2的正上方。
[0026]在重力沉降后形成的清液被导出后,分离物件被驱动组件控制运转,破碎叶片6转动,可使位于过滤盘2上的体积较大的沉淀物和沉渣被分割,缩小体积,以便于顺利穿过过滤盘2。同时,被分割后的沉淀物和沉渣,加速沉淀物与乳液混合的速度,提高了所排出的乳液的均匀性,保障乳液质量。
[0027]如图2、图4所示,分离组件还包括有连接盘4,连接盘4的边缘处固定有多个侧联动条5,自然状态下,侧联动条5靠近锥底段的内壁,分离组件在运转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刮除,分割黏附于锥底段内壁的沉淀物和沉渣,减少沉淀物和沉渣对于内壁的附着、板结现象,使部分沉淀物和沉渣重新被导向至锥底段的内侧中心处,以便于破碎叶片6对其进行破碎工作,便于后续对该反应釜1进行清洁处理。
[0028]侧联动条5的内侧固定有一对联动刮板7,联动刮板7呈倾斜状设置,当分离组件转动时,联动刮板7的端部贴合过滤盘2的上端面滑动,其目的是避免大量的沉淀物在过滤盘2上出现堆积、堵塞现象,为被分隔后的沉淀物和沉渣留有可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反应釜(1),所述反应釜(1)由上至下分别为澄清段、稠厚段和锥底段,所述反应釜(1)的内腔且靠下方设置有可阻隔体积较大的沉淀物的过滤盘(2),所述过滤盘(2)的底部固定有一对定位支杆(3),所述定位支杆(3)固定于反应釜(1)内腔侧壁下方;所述反应釜(1)的内侧设置有可旋转的分离组件,所述分离组件位于锥底段内,所述过滤盘(2)位于分离组件的内侧,所述反应釜(1)上安装有与分离组件相匹配的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组件包括有与驱动组件相连接的破碎叶片(6),所述破碎叶片(6)呈螺纹状分布于过滤盘(2)的正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组件还包括有连接盘(4),所述连接盘(4)的边缘处固定有多个侧联动条(5),自然状态下,所述侧联动条(5)靠近锥底段的内壁;所述侧联动条(5)的内侧固定有一对联动刮板(7),所述联动刮板(7)呈倾斜状设置,当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克旺张祖豪朱亮胡中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聚合辐化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