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48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包括接头主体,插设于接头主体一端的内管,以及设于二者之间的连接环,接头主体、内管和连接环的装配环隙形成溢流通道;连接环内部开设有中空柱状的排水通道,连接环开设有连通排水通道的上通孔,排水通道贯穿连接环的底面且连通溢流通道,溢流通道与排水通道连通后的纵向截面呈U型;还包括设于排水通道中的空心浮球,上通孔口径小于空心浮球的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现有预埋管接头的地平排水口容易出现积水反溢的不足,经过设计防反溢结构,防止在高层建筑排水中排水量大引发的管内污水反溢现象,避免室内地面上出现的积水,而且还能够防止排水主管道内污水臭味的散发。主管道内污水臭味的散发。主管道内污水臭味的散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


[0001]本技术涉及预埋连接件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建筑业、市政工程、水利工程、农业和工业等行业市场需求的在不断加大,中国PVC管材行业呈现出了高速发展态势。而随着如今的楼宇建设高度不断突破,给建筑排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层建筑中排水系统较为复杂,高层排水量大时会在主管内形成水塞,使管内压力增大,导致低层排水出现困难,甚至由此产生低层住户室内管道积水反溢,给住户带来困扰。针对这些问题,早期的建筑业中常在楼板浇筑时预留孔洞用来给上下层排水管穿管连接,该方式容易出现管材连接处漏水问题。目前行业中已舍弃该方式改用穿楼板预埋管接头的连接方式,板预埋管接头的连接方式通过将预埋管接头在楼板浇筑时预埋进楼板水泥中,然后通过预埋管接头将上下层管进行连接,实现长距离的管件连接。
[0003]但是现有预埋管接头虽能一定程度解决管材连接处漏水问题,但是却存在主管内排水量大的时候预埋管接头的地平排水口容易出现积水反溢,反溢出的污水侵入室内,管中的臭味会窜出来,进入生活空间,造成污染会给用户造成生活困扰和经济损失。针对这些问题,对预埋管接头的结构进行设计,以实现更有效防反溢功能和防臭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预埋管接头的地平排水口容易出现积水反溢的不足,提供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本技术经过设计防反溢结构,防止在高层建筑排水中排水量大引发的管内污水反溢现象,避免了室内地面上出现的积水,而且还能够防止排水主管道内污水臭味的散发。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包括接头主体,插设于接头主体一端的内管,以及设于接头主体和内管之间的连接环,连接环的外侧壁与接头主体的内侧壁紧密贴附,接头主体、内管和连接环的装配环隙形成溢流通道;连接环内部开设有中空柱状的排水通道,连接环的顶面开设有连通排水通道的上通孔,排水通道贯穿连接环的底面且连通溢流通道,溢流通道与排水通道连通后的纵向截面呈U型;还包括设于排水通道中的空心浮球,上通孔口径小于空心浮球的直径。
[0007]需要说明的是,在同层排水工艺中,浇筑前先通过将接头主体固定在楼板的模板上,然后进行浇筑,浇筑固定后将上部预接驳管道和下部预接驳管道与接头主体进行对接,上部预接驳管道对接内管,下部预接驳管道对接接头主体的下端,完成管道的组装,够实现管道的连通和实现同层水的排放。当主管排水量大时,管内形成水塞,在压差的作用下水流通过溢流通道往外溢流时,缓解管内的水塞现象,同时溢流通道连通排水通道形成U型水封结构,水流进入排水通道后,排水通道内设置的空心浮球在浮力的作用下往上顶起直至堵住上通孔,防止水进入地面。同时溢流的水流在U型水封结构中对室内和接头主体内的主流
道之间建立水封,阻断主管流道内的臭味气体进入到室内,具有防臭功能。
[0008]进一步的,连接环的上端面开设有沿着周向设置的弧形引水槽,弧形引水槽具有斜度,弧形引水槽的最低处连通上通孔。弧形引水槽具有一定斜度,可保证管道外部的水流被弧形引水槽导入上通孔,不易在管端面积蓄,且反溢的水流从上通孔稍微溢出的话,水流也不会立刻反溢至外部,起到缓冲作用。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排水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开设于连接环的周向侧壁上,弧形引水槽的数量也为两个且首尾相连,每个弧形引水槽的中部低两端高,每个排水通道的上通孔位于每个弧形引水槽的中部。
[0010]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排水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开设于连接环的周向侧壁上,弧形引水槽的数量也为两个且首尾相连,每个弧形引水槽的一端高且另一端低,每个排水通道的上通孔位于每个弧形引水槽的最低处。
[0011]需要说明的是,弧形引水槽的倾斜方式可形成的引流方式包括可为往中部汇聚和朝单边汇聚的方式,主要起到对连接环端部的水流的引导作用,管道外部的水流被弧形引水槽导入上通孔,不易在管端面积蓄,且反溢的水流从上通孔稍微溢出的话,水流也不会立刻反溢至外部,起到缓冲作用。
[0012]进一步的,连接环的上端周向外沿还设有用于装配定位的凸檐,接头主体的上端内周面上开设有与凸檐相配合的卡槽。
[0013]进一步的,内管一端为空心圆柱、另一端为直径逐渐缩小的空心锥台,位于空心圆柱的下端外侧壁还设有用于装配定位的第一周向凸环,连接环的内周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周向凸环下底面相抵接的第二周向凸环。内管另一端为直径逐渐缩小的空心锥台,可对接驳的管道的水流形成排水引流的作用,方便内部主体管道的下水稳定,从而减少传统平行对接所形成的连接处反溢现象。
[0014]进一步的,接头主体包括用于插接内管的扩口段,以及一端连接扩口段的埋设管段,扩口段和埋设管段的连接处还设有朝向扩口段延伸的存水挡环,空心锥台插设于存水挡环中,存水挡环的内侧壁形状与空心锥台的外侧壁形状相适配。存水挡环的外侧壁和插接在内管中的连接环的内侧壁和端面构成环空间隙,即形成溢流通道,为反溢的水流形成缓冲,反溢的水流不会立即渗透到外部,同时当不反溢时,反溢的水流会留存在溢流通道和排水通道中,对室内和接头主体内的主流道之间建立水封,阻断主管流道内的臭味气体进入到室内,具有防臭功能。
[0015]进一步的,埋设管段的另一端端口还设有沿周向均匀设置的若干安装通孔。埋设管段需要在浇筑前预先固定在建筑的浇筑模板中,设置安装通孔方便进行固定。
[0016]进一步的,埋设管段的周向侧壁上还设有嵌设槽,嵌设槽中嵌设有外环端面突出于嵌设槽的密封圈。密封圈在楼板浇筑的水泥与埋设管段之间产生细小裂缝时,能够吸收通过裂缝渗透下来的水渍发生膨胀以封堵裂缝,防止污水继续向下渗透。
[0017]进一步的,扩口段的外周还设有环形阻水环,环形阻水环内还设置有阻水胶圈。在扩口段的外周设置环形阻水环和阻水胶圈,阻水胶圈吸水后会发生膨胀,进一步的修补填充接头主体与水泥楼板间的裂缝以防止继续渗水。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当主管排水量大时,管内形成水塞,在压差的作用下水流通过本技术溢流通
道往外溢流时,溢流通道连通排水通道形成U型水封结构,水流进入排水通道后,将排水通道内设置的空心浮球在浮力的作用下往上顶起直至堵住上通孔,防止水进入地面,同时溢流的水流在U型水封结构中对室内和接头主体内的主流道之间建立水封,阻断主管流道内的臭味气体进入到室内,具有防臭功能。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实施例1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实施例1中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实施例1中连接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实施例1中内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实施例1中接头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示标记说明如下: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主体(1),插设于所述接头主体(1)一端的内管(2),以及设于所述接头主体(1)和内管(2)之间的连接环(3),所述连接环(3)的外侧壁与所述接头主体(1)的内侧壁紧密贴附,所述接头主体(1)、内管(2)和连接环(3)的装配环隙形成溢流通道(4);所述连接环(3)内部开设有中空柱状的排水通道(5),所述连接环(3)的顶面开设有连通所述排水通道(5)的上通孔(51),所述排水通道(5)贯穿所述连接环(3)的底面且连通所述溢流通道(4),所述溢流通道(4)与所述排水通道(5)连通后的纵向截面呈U型;还包括设于所述排水通道(5)中的空心浮球(6),所述上通孔(51)口径小于所述空心浮球(6)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3)的上端面开设有沿着周向设置的弧形引水槽(31),所述弧形引水槽(31)具有斜度,所述弧形引水槽(31)的最低处连通所述上通孔(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5)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开设于所述连接环(3)的周向侧壁上,所述弧形引水槽(31)的数量也为两个且首尾相连,每个弧形引水槽(31)的中部低两端高,每个排水通道(5)的上通孔(51)位于每个弧形引水槽(31)的中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反溢预埋管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5)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开设于所述连接环(3)的周向侧壁上,所述弧形引水槽(31)的数量也为两个且首尾相连,每个弧形引水槽(31)的一端高且另一端低,每个排水通道(5)的上通孔(51)位于每个弧形引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刚刚高聪王禹张慰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